当72岁的赵久芳因为她的抛花绣被列为会泽县非遗传承人时,她还不知道什么是非遗,她只知道她酷爱“绣花”,绣了五十多年的花能为自己的家庭增加收入,她还会继续绣,直到自己动不了的那一天。
见到赵久芳时,她正在教女儿徐粉存做抛花绣,“下针时要紧挨着这一行的线,针脚要小点、再密点,这样绣出来才匀称。”赵久芳说。
1953年出生的赵久芳是会泽县杨梅山村人,小时候,母亲做针线时,总爱在一旁拿一块碎布像模像样地模仿。15岁,母亲去世,家里兄弟姐妹多,赵久芳便独立做起针线,自己的鞋子、衣服都是自己动手缝制。
得益于母亲的精湛技艺,赵久芳做得一手好针线活,成家后,农活之余,她便做针线补贴家用,相比于其它针线,在背带上的抛花绣是她的拿手绝活。
做背带时,赵久芳一般会选用上好的红色丝绸,把备好的布料裁剪成所需大小的正方形,两次对折确定好中心后,赵久芬开始在丝绸上作画。没有样板,随心所欲地运笔,不到三分钟,一朵硕大的牡丹,三只有模有样的小鸟便画好了。
拿来绷框把布料绷紧,穿针引线,赵久芳开始了关键的第一针。用来做抛花绣的针很独特,是赵久芳自己的“发明”,针头是注射器上的粗大的空心针,针头的一端固定在一根空心的塑料管上,塑料管外包裹一层胶布方便拿捏,针头上还自己戳了个针眼。“这个眼很关键,没有这个眼,线就不能从反面穿向正面。”赵久芳说。
把线从塑料管的孔里穿过针头,再穿过自制的针眼,捏上管子,便可以开始“绣花”了,起针时,须从布料的反面入针,让线一针针通过针头勾向正面。“整个过程必须用中指一直顶着空心针,这样就方便操作,而且一针与一针之间间隔不能大,这样绣出来才比较细腻,还要随时注意针脚要跟着画面走,线的颜色随着花色变换。”赵久芳一边娴熟地运针一边介绍着要领。
绣完轮廓后,解开绷框,用剪子把布料正面的线头剪断,用刷子刷均匀,再一次用剪子修剪整齐,一件抛花绣的作品就弄好了。用黑色或蓝色的布料镶上边框,缝上带子,这样水灵灵、栩栩如生的背带谁会不喜爱呢?
赵久芳家的院子里,晾晒着许多她绣好的作品,有的是已经镶好边的背带,有些是等待镶边的背带心,鲜艳的花朵旁,美丽的蝴蝶、调皮的小鸟似乎随时会起飞,每一片花瓣、每一颗小草间,颜色的渐变、放射都让人惊叹,让人不敢相信这是出自一位70多岁、一字不识的老人之手。
“像这样的背带我一年能做70多个,每个能卖500到600元。”赵久芳自豪地告诉记者,这些年来,她凭借自己的“独门绝技”,供出了五个子女的学业,盖上了自家和儿子的新房,还会随时接济村里经济困难的老人。“这个花我绣了50多年了,越绣越喜爱,这个还没绣好,另一个的花样早已在脑海里了,做这个绣花让我心情高兴,又让我增加收入,我要一直绣下去。”
在赵久芳的影响下,女儿徐粉存也“抛得一手好花”,她还把她们母女的作品发在抖音上,没想到咨询的人很多,“我想创新一下,弄一些年轻人喜欢的品种,比如斜挎包,双肩包,还有小孩的小围裙、枕头等。现在我的家乡有美丽的黑颈鹤,我也想把它画下来、绣下来,和母亲的作品一起在网上售卖。”徐粉存说。
2024年12月,赵久芳的“抛花技艺”被会泽县公布为第五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赵久芳和女儿徐粉存也被公布为会泽县第五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赵久芳的抛花绣绣出了幸福生活,也焕发出新的活力。
记者:代玉春 秦本林 杨凤兰
通讯员:袁涛 编辑:袁蓉卉
校对:周云坤 审核:刘光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