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本周我们要品读的作品是李娟的《记一忘三二》。这是一部细腻而深刻的散文集,通过作者独特的视角和敏感的心灵,捕捉到了生活中的微妙情感和瞬间美好。李娟以她特有的笔触,描绘了自然风光、日常生活以及人性的复杂与纯粹。这本书的魅力还在于它展现了作者对于人生态度的深刻思考。李娟通过自己的经历和观察,引发了关于成长、老去、离别与重逢等普遍主题的反思,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散文集,更是一本生活的教科书。
主题语汇积累
温馨【wēn xīn】
团圆【tuán yuán】
月明千里【yuè míng qiān lǐ】
春花秋月【chūn huā qiū yuè】
花好月圆【huā hǎo yuè yuán】
字词解释
温馨:温暖,馨香,客气,体贴。
团圆:1、圆;满圆。2、团聚在一起,3、圆满的结局,多指戏剧情节而言。
月明千里:形容月光普照大地,也用来形容因月夜而倍增思念。
春花秋月:指春秋美景,或泛指美好的时光。
花好月圆:比喻美好的团聚和完满的生活状态。
造句
温馨:在寒冷的冬夜里,一家人围坐在温暖的壁炉旁,这种温馨的场景总是让人倍感家的温暖。
团圆:中秋节当晚,家家户户围坐在一起赏月吃月饼,这不仅仅是对传统习俗的传承,更是一种深切的家庭团圆之情。
主题金句摘抄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苏轼《阳关曲·中秋作》
作品鉴赏
临近中秋,小区门口的板栗糕饼店开始做月饼了。路过时碰巧刚刚出炉,喷香扑鼻。忍不住十块钱买了三块,回家啃了三天。好大的块头!
关于月饼馅的热议已经过去好几年了。实在不能理解,这有什么好争的?这还用争吗?最好吃的月饼当然是五仁馅的!我认为,世界上,是先有五仁月饼,然后才有中秋节。其他什么豆沙月饼啊枣泥月饼啊椰蓉月饼啊统统是来蹭热度的。如果没有五仁月饼,还过什么中秋节啊。
以前生活在牧区,周围的哈萨克牧民们称月饼为“大饼干”。为此我妈曾努力普及过一段时间,为之取了个汉哈合璧的新名称:“阿依饼干”——“阿依”是哈萨克语“月亮”的意思。但大家不接受。好吧,大饼干就大饼干。那时,我家杂货铺里的“大饼干”每块售价一块钱。牧民们都很喜欢吃。但大家都纳闷,其他的饼干一年四季都有得卖,为什么大饼干只有每年的秋天才能吃到?应该叫作“秋天饼干”才对。这个猜测很靠近事实了。不知我妈向大家普及过“中秋节”这个概念没有。
我猜那时大家心里一定都在想:汉族人的名堂真多。
那时的大饼干统统都是五仁馅的。原料易取,口味大众。没有那么多花哨的种类,也没人觉得单调。
大饼干出现在我家货架上时,游牧大军刚好从北方赶到了阿克哈拉小村。等卖完最后一块大饼干,牧人也赶着羊群继续南下,越走越远。得亏月饼只属于中秋节,若是元旦春节端午节之类,就和逐水草而居的牧羊人没啥交集了。
再说说小时候的月饼。忘了是两三岁还是三四岁,月饼第一次出现在我的生命里。最初体验一是香,二是硬——感觉就比鹅卵石稍软。
不过,也可能因为那时的自己年幼,牙还太软。
总之,童年记忆中,小小的自己捧着五仁月饼啃啊啃啊。啃一整天,顶多在月饼边缘留几只小牙印。但就是舍不得放弃,只为那一点点粮食和油脂的香甜。
月饼给我的最初印象是硬。以至于后来回到四川,第一次吃到酥松的月饼的时候惊呆了,继而怀疑其正宗性。
再后来,有一次在新疆博物馆参观吐鲁番干尸时,才突然明白过来……新疆为什么盛产木乃伊和葡萄干?干呗。
所以,小时候吃到的那种月饼,其实是月饼的干尸。
【赏析】
本文记述的是在一个普通的中秋节里发生的故事。那是一个合家团圆的日子,但作者因为种种原因无法与家人共度,只能独自品尝由母亲寄来的月饼。这个片段虽小,却因为李娟细腻的笔触而显得分外沉重。月饼在这里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家的象征、母爱的延续和节日的仪式感。
李娟的文字从不刻意煽情,却总能在不经意间击中读者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她描述月饼的方式极具细节感——从包装纸的沙沙声,到月饼皮的细腻、馅料的丰富,再到那一口咬下去的满足感,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情感的色彩。
用文学丰满生活
喜欢请点赞分享,愿文学陪伴你我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