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宋代点茶”,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近几年风靡的宋朝古装电视剧《梦华录》《清平乐》等都将“点茶”这一非遗技艺融入剧情之中。其实,宋代茶文化的勃兴与蔡襄也有密切的关系。这一集,让我们走进蔡襄的“茶”“果”世界。
公元1050年底,蔡襄应诏回京,途中在福建闽北偶遇督造贡茶时认识的茶农好友王大诏。这位人称“北苑王家白”的茶农,含泪诉说了家中珍贵的大白茶树,因遭人嫉恨设计枯死的遭遇。蔡襄闻讯深感惋惜,围炉斟茶宽慰大诏。
△纪录片《蔡襄》
十五年后,当年那株枯萎的白茶树竟又长出新枝。王大诏欣喜万分,精心制成了一株比五铢钱还小的茶饼,只身跋涉四千里专程送给蔡襄。这不仅仅是蔡襄与茶农之间的情感交流,更让我们看到了蔡襄与茶的不解之缘。
△纪录片《蔡襄》
茶文化小知识
王大诏家的大白茶树是白化变异的白叶茶树品种,属于当时的稀缺资源。宋朝时期,这种茶树被用于制作蒸青绿茶,并非现在六大茶类之白茶。
△宋徽宗《大观茶论》明钞说郛本
蔡襄懂茶、爱茶。公元1047年,蔡襄担任福建路转运使期间,他亲自督造贡茶。
△纪录片《蔡襄》
经由蔡襄的精细实作,创新的“小龙团”茶赢得了宋仁宗的赞誉。这不仅仅是一款茶叶的成功,更是蔡襄对茶文化贡献的见证。
△纪录片《蔡襄》
据史书记载,宋仁宗对蔡襄监制的小龙团茶赞不绝口,视为珍品。
△纪录片《蔡襄》
公元1062年,在一场南郊大礼时,中书省和枢密院八位大臣仅共得到一饼龙茶的赏赐,足见其珍贵。
△纪录片《蔡襄》
今天,北苑的茶师们按照典籍中的记载,复原了上千年前龙凤贡茶的制作过程。让我们一睹为快。
茶文化小知识
宋代的贡茶是研膏团饼茶,主要产地为福建建州和南剑州地区,用现代茶学分类标准来看,属于绿茶。
唐代煎煮,宋代冲点,明代瀹泡以后,瀹泡散茶成为中国饮茶的主导方式。
蔡襄不遗余力地推广茶文化,使得建盏这一重要的茶器大放光彩。
△兔毫盏、油滴盏
(福建省春盏建窑文化博物馆馆藏)
蔡襄在他茶文化著作《茶录》中,专章论述了饮茶所用的茶器。正是因为蔡襄的推崇,使得建盏迅速崛起,成为中国宋代“八大名瓷”之一,建窑也成为中国“八大窑系”之一,今天仍是旅游热点。
△纪录片《蔡襄》
蔡襄的“朋友圈”,不仅有皇帝和茶农,还有无数因他的著作而受益的果农。在福建莆田,果农们至今仍沿袭着古老的“红盐法”制作荔枝干,这一技艺的根源,正是蔡襄所著的《荔枝谱》。
△纪录片《蔡襄》
蔡襄深感世人只知巴蜀荔枝和岭南荔枝,却忽略了自己家乡的“陈紫”等佳果。
△纪录片《蔡襄》
于是,他倾注心血,撰写了《荔枝谱》。
△纪录片《蔡襄》
《荔枝谱》详细记载了荔枝的产地、品种、销售、栽培养护、加工储藏等方面,为世界荔枝研究开创了先河。
△明代摹刻古香斋藏蔡襄帖木刻板《荔枝谱》
(福建博物馆馆藏)
△纪录片《蔡襄》
这部著作让闽中荔枝名扬四海,更见证了蔡襄对家乡风物的深情厚爱。
△纪录片《蔡襄》
蔡襄的“朋友圈”中,不乏欧阳修、苏轼这样的文学巨匠。
欧阳修曾说,他在朝中为官多年,都未得到过皇帝的赏赐,但唯独有一次得到了小龙团茶,他视若珍宝,舍不得品尝,只供友人观赏。
△欧阳修《龙茶录后序》
苏轼虽在《荔枝叹》一诗中,以“前丁后蔡相笼加”描述蔡襄督造贡茶的行为,但实际上,他对蔡襄的才华和贡献也是极为称赞的。这种文人间的相互欣赏和批评,正是北宋文化繁荣的生动写照。
△苏轼《荔枝叹》
蔡襄的一生,在茶果的世界里播撒了智慧的种子。他的《茶录》和《荔枝谱》,不仅推动了宋代茶文化的兴盛,也是荔枝学的发端,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至今,在蔡氏族人迁播繁衍的福建各地,“茶经”“荔谱”等匾额、联刻随处可见,后世族裔们以此追念先祖蔡襄,并将他的精神与风范延续下去。
△纪录片《蔡襄》
△点击海报进入海博TV直播间
晚21:55同步观看
更多精彩内容请锁定
综合频道1月2日起21:55档
经济频道1月3日起20:45档
东南卫视1月6日起23:10档
海峡卫视1月9日起18:00档
纪录片《蔡襄》
END
来源:海博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