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会员风采】江苏大学教授丁世宏:智启农机新翼展,勇为时代新农人

科技   2025-01-06 19:04   北京  


CAA


智慧起航,共创未来




志存高远,追求卓越



高级会员——丁世宏

智启农机新翼展,

勇为时代新农人。




个人简介

丁世宏,教授,博导,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江苏省杰青,现为江苏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院长。2004年9月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获学士学位,2007年2月和2010年6月毕业于东南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分别获硕士和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德州大学圣安东尼奥分校、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韩国岭南大学和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从事合作研究。迄今为止出版专著2部,在Automatica和IEEE汇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连续多次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和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等荣誉。先后主持国家级项目5项,省部级或横向项目20余项。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二等奖,中国自动化学会自然科学二等奖等省部级奖励5项,指导博士生获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Nonlinear Dynamic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aptive Control and Signal Processing等4个国际期刊的编委,其研究方向聚焦于无人农机导航与控制、滑模控制理论与应用等领域。


科研经历

本科学的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那时不知“控制”为何物。当时很好奇,一个简单的函数,为什么要用傅里叶变换把它变成那么复杂的形式。带着这样的好奇心,我立志要做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硕士阶段转入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有幸加入东南大学李世华教授课题组。在此期间,李老师讲授的“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为后续科研筑牢根基,而“数字信号原理”课程则让我了领悟到傅里叶变换作为信号从时域转向频域的重要意义,从而解答了本科时期的疑惑。然而,整个硕博阶段的研究重心为有限时间控制理论及应用,偏于理论研究,依旧是“看不见、摸不着”。一次在中国自动化学会组织的会议上,偶然聆听一位机械专业的学者有关农机导航的报告,提及基于Stanley算法时,车身速度慢则导航跟踪效果好,速度快的时跟踪效果欠佳。我即刻意识到,速度快时会激发系统未建模动态,而Stanley算法基于线性化模型设计,故而在速度快时无法抑制系统非线性特性,致使跟踪精度下降;与其交流探讨,此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以此为契机,我开始聚焦农业机械的智能控制问题。深入探究后发现,农业机械智能化大有可为。目前农业机械智能化领域,相关人员以农业工程、机械工程专业背景为主,而自动化专业背景的从业人员却很少,主要原因在于在很多人心中“农机”代表着落后,不愿意从事相关的科研工作;再者,农业机械领域对实验场地要求较高,且要经常“下地”,工作环境非常辛苦。然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根本,而农业机械又是农业发展的核心。随着城市化的升级以及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于无人化和智能化。因此,基于智能控制技术的无人农机是未来农业机械发展的核心方向。秉持这一初心,先后成功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事件驱动高阶滑模控制理论及其在农机路径跟踪中应用”以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小麦生产无人化精准施药与药液补给技术及装置研发”,并基于现代农业装备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课题研发了基于东风DF1204型号拖拉机的自动导航系统,终于做出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展望未来,我将继续在农业机械智能化方向奋勇前行,为我国智能农机的发展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成长经历

2010年6月,我于东南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博士毕业,同年入职江苏大学。2013年评为副教授,2015年破格评为博导,2017年破格聘为教授并获评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高层次人才项目,2018年获评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2023年获评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先后担任江苏大学高效能电机系统与智能控制研究院院长、江苏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院长。2018年被选为中国自动化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2019年被选为中国自动化学会智能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委员,2023年被选为中国自动化学会导航制导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并担任江苏省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等,且有幸于2022年12月成功获评了中国自动化学会自然科学二等奖。记得2009年首次参加中国控制会议,让我大开眼界,见识了各种“被控对象”,深刻感觉到“控制”学科的巨大魅力,也让我找到了控制学科大家庭的归属。2009年起,我每年都会参加中国自动化学会组织的会议,包括中国自动化大会、中国控制会议、中国控制与决策会议以及各专委会的年会等。特别是2019年江苏大学承办中国智能自动化大会,借助中国自动化学会的平台,极大提升了学院在该领域的影响力。通过参与上述会议,不仅结识了众多志同道合的专家学者,也开拓了我的学术视野,甚至通过与专家学者的交流确定了后续的研究方向,使我受益匪浅。衷心感谢中国自动化学会搭建的学术交流平台,其为我在科研道路上稳步前行提供了坚实助力。



NO.1
往期推荐
Historical articles

山东科技大学教授李智斌:一粟游沧海,相宜自得惠。

 西安交通大学二级教授雷亚国:洞烛悠远、厚积薄发、甘于寂寞、潜心积累。  


南开大学教授赵新:我不够聪明,但可以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

 西安交通大学二级教授雷亚国:洞烛悠远、厚积薄发、甘于寂寞、潜心积累。  


安徽大学黄大荣: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

 西安交通大学二级教授雷亚国:洞烛悠远、厚积薄发、甘于寂寞、潜心积累。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第六研究所教授级高工、研究员龚炳铮:活到老,学到老

 西安交通大学二级教授雷亚国:洞烛悠远、厚积薄发、甘于寂寞、潜心积累。  


信华信(大连)数字技术有限公司许登峰:心怀宏愿,不息精进。                 

 西安交通大学二级教授雷亚国:洞烛悠远、厚积薄发、甘于寂寞、潜心积累。  


西安交通大学二级教授雷亚国:洞烛悠远、厚积薄发、甘于寂寞、潜心积累。   

 西安交通大学二级教授雷亚国:洞烛悠远、厚积薄发、甘于寂寞、潜心积累。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娟娟:行于无疆之道(DAO),心向智慧之真(TRUE)。                           



上海理工大学教授宋燕:眼光指引道路, 态度决定高度。



中广核核电运营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陈永伟:把从事的工作做得有趣,把喜欢做的事尽可能做到极致。



北京市大数据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贾晓丰:We must know. We will know.



大连理工大学教授牛奔:坚持不懈成就梦想。



中国电子科技网络信息安全有限公司兰昆:只有全力以赴,才能不留遗憾,拼搏不止,奋斗不息,直到梦想成真。



山东大学教授王炳昌: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安徽大学教授何舒平: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杭州数创自动化控制技术有限公司蔡永斌:求是创新



厦门大学教授计国君:做人与求学并行、寻真与行事同进、治学与慎思同崇



北京化工大学韩永明: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南京理工大学蔡晨晓:作为教师,为培养学生尽职,作为科研人,为研究科学尽责。脚踏实地,做好自己

南京工业大学史建涛: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海南大学张俊锋:精勤求学,笃行致远


数据堂(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齐红威:专注数据,赋能AI


南京邮电大学碳中和先进技术研究院张慧峰:志存高远,不忘初心


鹰星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张树刚:每一次挫折失败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和成长机会


四川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杨鑫松:永怀斡地排天志,各要千锤百炼身


杭州华新机电工程有限公司沈策: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电子科技大学耿航:天才是99%汗水+1%灵感


西南科技大学王顺利:科学之梦,砥砺前行,用梦想点亮希望,照亮自己,温暖他人


西北工业大学陈映雪: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西北工业大学倪骏康:做最好的自己,不断超越昨天的自我



END


内容供稿|学会秘书处会员服务部
编辑|陈慧琳
责任编辑|叩颖
审核|董金凯 王坛

往期文章



【明年尔滨见】新质发展,智控未来!2024中国自动化大会圆满落幕!
【活动计划】中国自动化学会2024年度会议计划一览
【CAA赛事】以赛促教,携手未来,智能技术与教育共舞
【重要通知】中国自动化学会关于标准化人才库信息征集工作的通知
【重要通知】关于开展第十届中国自动化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95号

邮编:100190

电话:010-82544542(综合)

          010-62522472(会员)

          010-62522248(宣传出版及大赛 )

          010-62624980(财务)

010-82544541(学术活动)

传真:010-62522248

邮箱:caa@ia.ac.cn



中国自动化学会新媒体矩阵


微信公众号

学生分会

CAA OFFICIAL

会员服务

综合媒体

官网

微博

今日头条


视频平台

B站

微信视频号

抖音


学术平台

中国自动化学会会议

中国自动化大会

知乎


喜欢的话点击在看哟~


中国自动化学会
发布自动化、信息及智能科学领域内知识性、普及性、历史性、前沿性的文章、照片、视频等,弘扬学科文化、梳理发展脉络、传播科学知识,宣传科研成果,服务人才培养,积极推进学科普及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动化、信息及智能科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