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新质生产力发展 加快产业组织方式变革

学术   2024-10-16 21:08   北京  

关键提示——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随着新质生产力发展,生产组织更灵活多样,数据赋能作用更明显,产业跨界融合更普遍。传统的产业组织方式因其固定性、单一性和缺乏灵活性,将难以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

·下一步,应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构建数据驱动的产业生态,促进产业跨界融合发展,优化产业空间布局,鼓励企业创新组织模式,以产业组织方式变革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提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作出重要部署。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作为生产力的三要素,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将迎来跃升,推动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在此背景下,站在产业和企业视角,必将面临产业组织方式和企业组织模式的变革。面向未来,应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对产业组织方式的新要求,有针对性地加快产业组织方式变革,以新质生产力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深刻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

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是一种符合新发展理念的生产力质态,与传统生产力形成鲜明对比。新质生产力在发展动力、发展形态、发展理念上有着本质区别,其核心是科技创新,落脚点是形成三大新业态,目标是全要素生产力的提升。

(一)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是科技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不仅能够催生新的产业、业态和模式,还能够显著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和效率。同时,科技创新通过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不断满足市场需求,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并引发生产方式的变革和劳动形态的演变,进而推动生产关系的调整。

(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落脚点是形成三大新业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科技创新成果只有应用到产业中,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落脚点是形成三大新业态,包括转型升级后的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其中,传统产业通过转型升级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基础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技术突破和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未来产业则通过颠覆性创新为新质生产力注入新的活力。

(三)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目标是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是要素投入转化为产出的总体效率,决定着经济内涵型发展程度和潜在增长率高低,本质是技术、人才等要素质量和资源配置效率。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有利于我们科学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率和增长潜力,有利于我们从根本上推动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不断拓展和扩大生产边界,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推动产业体系优化发展,从而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新质生产力发展对产业组织方式的新要求

随着新质生产力发展,生产组织更灵活多样,数据赋能作用更明显,产业跨界融合更普遍。传统的产业组织方式因其固定性、单一性和缺乏灵活性,将难以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企业需要积极拥抱变革,创新产业组织方式,以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升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新质生产力发展使得生产组织方式更灵活。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使其呈现出更为灵活多样的特点。传统的生产组织方式往往受限于固定的设备、工艺和流程,难以迅速适应市场变化。相比来看,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包括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先进技术的应用,生产组织方式得以重塑。例如,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线上,使得生产设备能够自动执行复杂任务,生产线能够快速调整以适应不同产品的生产需求,实现了从大规模生产向小批量、多品种生产的转变,柔性化生产方式有助于企业快速响应市场变化,降低库存成本。又如,工业互联网技术打破了地域限制,使得不同地区的生产设备、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能够通过网络平台实现高效协同,企业可以灵活组合全球范围内的生产资源,形成跨地域的协同生产网络,提高生产效率和灵活性。

(二)新质生产力发展使得数据赋能作用更明显。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数据逐步成为驱动生产力跃迁的核心要素。数据要素不仅具有非竞争性、部分排他性和非稀缺性等特征,还能与其他传统生产要素如劳动力、资本、技术等深度融合,使其能够高效驱动创新、优化资源配置和提升产业竞争力。在制造业领域,通过构建集成智能网络,推动数据要素赋能制造环节,可以有效提升制造业的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推动产业体系向先进制造、柔性生产、精准服务、协同创新的方向转型升级。在航运业领域,通过构建人工智能航运大模型,将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应用在航运生态链上,革新了航运专业知识与数据服务体系,推动了航运业数字化转型。

(三)新质生产力发展使得产业跨界融合更普遍。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不同领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跨界融合成为新的趋势,不仅促进了新技术、新业态的涌现,还推动了产业生态的协同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例如,随着制造业服务化的趋势加速,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开始向服务领域延伸,提供产品设计、系统集成、运营维护等全生命周期服务,这种融合不仅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还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又如,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加速融合,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对农业生产环境的实时感知、智能控制,大幅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

加快产业组织方式变革的主要路径

下一步,应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构建数据驱动的产业生态,促进产业跨界融合发展,优化产业空间布局,鼓励企业创新组织模式,以产业组织方式变革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一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构建上下游紧密合作的创新联合体。支持领军企业参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引导企业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加快关键元器件、零部件和基础材料等基础技术突破。二是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引导高校、院所、企业围绕创新目标,通过任务牵引发挥各自优势,弥合研发与生产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资源错配,将创新优势转化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竞争优势。三是建立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间的信息共享机制,促进科技创新成果与产业需求对接,加强科技创新成果在产业化过程中的技术攻关和示范推广,将科技创新成果第一时间应用到具体产业链上。

(二)构建数据驱动的产业生态。一是加快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光纤等高速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数据传输提供高速、稳定的通道。布局合理的数据中心,提升算力供给能力,满足大规模数据处理的需求。在产业中广泛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设备、产品、服务等各个环节的数据采集和互联。二是整合数据资源,打造产业数据共享分析平台,鼓励政府和企业开放数据资源,制定数据开放目录和标准,促进数据的跨行业、跨领域流动,建立完善的数据治理体系,为数据应用提供可靠保障。三是构建数据应用场景,围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等需求,构建具体的数据应用场景,如智能制造、智慧物流等,实现数据的价值变现。

(三)促进产业跨界融合发展。一是构建协同创新体系,依托高新区、科技园区等平台,建立一批集研发、孵化、转化等功能于一体的创新平台,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建立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为产业跨界融合提供有力支撑。二是强化政策支持,研究出台一系列支持产业跨界融合的政策措施,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创新奖励等,降低企业跨界融合的成本和风险。三是建立健全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企业合法权益,规范市场秩序,为产业跨界融合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一是统筹推进先进制造业集群、数字产业集群和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建设,优化各类集群的区域和领域布局,构建梯次发展的产业集群体系。各地要立足优势特色产业基础和发展定位,积极储备一批具有良好基础和发展潜力的产业集群。二是引导各地方因地制宜布局各类产业,各地要在区域分工和产业分工的基础上,全面审视各地区、各产业的已有基础,做到具体产业具体分析、具体地区具体布局。三是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产业基础优势突出的区域,通过加强链主企业、产业联盟等方式,强化集成创新、应用创新,充分发挥产业链创新链融合效应,成为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的主要承载地。

(五)鼓励企业创新组织模式。一是引导企业将科技创新置于组织发展的核心地位,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引进高端研发人才,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国有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整合创新资源,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发挥国有经济在科技创新关键领域的战略支撑作用。二是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企业的“链主”引领作用,引导科技领军企业瞄准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共性技术、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瓶颈,主动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增强优势资源整合,组建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联合体。三是充分运用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推动企业业务流程的数字化转型,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作者刘明熹系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本文转自《中国远洋海运》杂志2024年第9期)

战略与政策论坛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CASISD)是中国科学院建设国家高端科技智库的综合集成平台,聚焦科技发展战略、科技和创新政策、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战略、预测预见分析、战略情报等领域,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咨询建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