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苏与提振 :2024保险业盘点(发展篇)

汽车   2024-12-31 17:58   北京  
2024年,保险业在挑战与机遇交织的环境中,实现了复苏与提振。
这一年,保险行业在负债端不断优化产品策略,有效控制负债成本,为持续增长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在投资端,行业表现出了极大的活力与信心。得益于资本市场的回暖,三季度上市保险公司的净利润显著增长,为全年业绩的提升奠定了良好基础,市场信心也随之增强。
在这一年里,险资的动向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它们积极寻求新的增长点,加速布局私募等领域,展现出强大的投资实力与前瞻性。与此同时,外资保险公司也纷纷涌入中国市场,加剧了行业竞争,同时也为行业带来了新的活力与机遇,推动了行业的转型升级。
2024年的保险业信心逐步恢复,展现出了新的活力与韧性。
事件一
双轮驱动行业更具韧性  
在权益市场回暖、负债端成本整体压降的双重利好下,2024年的保险业更具韧性。截至12月30日,2024年A股保险指数涨幅超过43.18%,一扫过去几年萎靡不振的阴霾,此前保险公司披露的第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也显示,无论是寿险还是财产险,整体盈利能力皆好于上年同期。
10月底,中国人寿、中国人保、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纷纷披露了三季报数据,五大险企净利润均显著增长,尤其是投资收益在市场回暖背景下得以大幅提升。
整体来看,今年前三季度,五大险企共实现归母净利润3190.26亿元,同比增长78.29%。
其中,中国平安实现归母净利润1191.82亿元、中国人寿实现归母净利润1045.23亿元、中国太保实现归母净利润383.1亿元、中国人保实现归母净利润363.31亿元、新华保险实现归母净利润206.8亿元。
事件二
预定利率进入“2”时代
银保“1+3”限制取消
2024年,压降负债端成本、长效化解负债端风险成为行业关键任务。这一年来,保险产品预定利率3.0%的时代正式落幕。保险行业深入实施“报行合一”政策,银保“1+3”限制取消,规范了市场秩序,进一步降低负债成本,提高负债质量和业务价值。
8月,金融监管总局向业内发布《关于健全人身保险产品定价机制的通知》,自9月1日起,普通型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上限由3.0%降至2.5%,而分红型保险和万能险的上限则在10月1日分别下调至2.0%和1.5%。保险产品预定利率3.0%的时代正式落幕。 
5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取消银行网点与保险公司合作的数量限制。标志着“商业银行网点只能与不超过3家险企开展合作销售产品”的规定(即“1+3”)正式结束,助力银保回暖。
事件三
险资大手笔转向私募
今年以来,监管部门发布系列政策,鼓励保险业发挥其长期投资的优势,允许保险资金投资公募基础设施证券投资基金,取消财务性股权投资的行业范围,取消投资单只创业投资基金募资规模的限制,支持保险公司发挥价值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的作用。
年内已有多只险资私募基金落地。
其中,1月,新华保险宣布与中金资本签署有限合伙协议共同设立基金,规模为100亿元;7月,人保资本宣布成功设立了100亿元人保现代化产业基金;8月,国寿集团旗下国寿投资公司长江壹号项目落地,总规模100.04亿元;10月,平安人寿与深圳市政府合作设立“平安创赢-深圳市平安重大项目投资基金”,基金规模100亿元;深圳市引导基金公司与太平保险集团以市场化方式合作共设股权投资基金,总规模不超过100.02亿元。
这些基金的设立,不仅展示了险资在私募股权投资领域的强劲势头,也反映出险资对高回报和多元化投资的需求。
事件四
险资掀起举牌热潮
受新金融会计准则切换、低利率环境等因素综合影响,险企加大权益资产布局,推进长期投资,因此,今年险资积极入市,险资举牌热潮从年初蔓延到年末,年内险资举牌创近4年新高。据统计,中保协、各家保险公司发布的举牌公告显示,年内保险机构举牌上市公司多达19次。
自1月紫金财险通过协议转让买入华光环能A股4719.47万股,占该上市公司A股股本5.0012%,触及举牌线之后,拉开了险资一年的举牌帷幕,尤其是下半年,更显密集。
其中举牌次数较多的包括长城人寿、瑞众人寿、新华保险等险企。从被举牌上市公司的领域来看,被举牌的上市公司聚焦于聚焦环保、电力、交通、医药、非银金融等领域,延续高股息、红利风格。
事件五
外资保险公司“加码”入局
在政策利好和保险业转型趋势下,今年以来外资机构持续看好中国保险业长期增长潜力,多家外资企业通过股权收购、增资等方式持续加码中国保险市场。
5月15日,中油资本将所持中意财险51%的股权转让给忠利集团事项已获监管批复,中意财险正式由中外合资变身外资独资财险公司;5月20日,富杰拟向太平养老投资10.75亿元,获得太平养老10%的股权;6月4日,前海再保险宣布,公司10%股权由保德信国际保险控股有限公司竞得,随后,保德信国际将上述股权转让给美国保德信保险公司;6月24日,国民养老保险宣布引入安联投资为战略投资人;10月,金融监管总局正式批复法国巴黎保险集团联合德国大众汽车金服海外公司在京设立财险公司,批复美国保德信保险公司在京设立保险资管公司。
事件六
“退金令”推动行业回归本源
2024年以来,险企股权变动频繁,今年5月份国资委通过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问责规定(试行)》(也被称为“退金令”) ,要求从严控制增量,各中央企业原则上不得新设、收购、新参股各类金融机构,对服务主业实业效果较小、风险外溢性较大的金融机构原则上不予参股和增持。
由此刮起了保险公司股权“清退风”,公开信息显示,2024年以来已有多家央企及其旗下子公司拟出清或已出清所持金融机构股权,其中,江泰保险经纪、华泰保险、北京人寿、国任保险等十余家保险机构的股权先后被挂牌转让。
不过,在保险股权转让市场,众多股权待售,实际能找到买家的寥寥无几,这意味保险股权吸引力回归理性,险企将更加注重服务实体经济的主业,回归保障本源。
事件七
改革化险加速
近年来,有序推动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已成为监管重点任务之一,2024年也不例外。
今年5月,金融监管总局召开党委会议,研究部署《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问责规定(试行)》时就强调,要全力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工作。
“国十条3.0”也提及,要拓宽风险处置资金来源,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参与保险机构改革化险;健全市场退出机制。对风险大、不具备持续经营能力的保险机构,收缴金融许可证,依法进入破产清算程序。
2024年9月,金融监管总局网站发布的行政许可文件显示,同意申能财险受让天安财险的保险业务,意味着四家 “明天系”险企的风险处置工作画上了句号;另外,12月3日,金融监管总局发布批复文件,同意苏州国际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筹建苏州东吴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而今,东吴财险的获批也预示着安心财险的风险处置工作迎来了新的突破。
值得一提的是,在财险业马太效应加剧、中小险企生存压力增大的背景下,今年12月,监管发布的《关于强监管防风险促改革推动财险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中还提出 “鼓励财险公司兼并重组,支持有条件的机构‘迁册化险’,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方式出清风险”“对风险大、不具持续经营能力的财险机构,依法开展市场退出,研究相关配套政策”,这一表述引起业界的高度关注。
事件八
保险公司“将帅”密集变动
2024年,保险业转型与变革步伐持续加速,与此同时也掀起了行业内人事调整的新一轮高潮。
其中,四大副部级保险央企中国人寿、中国人保、中国信保、中国太平的“一把手”均于今年出现调整。
8月28日,蔡希良出任中国人寿党委书记,12月9日正式担任该集团董事长;10月22日,丁向群出任中国人保党委书记,随后于11月8日当选为集团董事长;11月29日,王浩出任中国信保党委书记;12月18日,中国太平发布公告表示,尹兆君获委任为该公司董事长、提名薪酬委员会成员及调任战略与投资委员会主席。
高管调整不仅发生在大型头部险企中,中小险企的高管变动同样频繁。据统计,今年以来,保险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两大核心高管岗位发生了62次变动。
事件九
保险代理人数量持续下降
据报道,2024年上半年,五家上市险企旗下寿险公司的代理人数量合计约137.3万人,较2023年末下降3.6%。
此外,据12月2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五次经济普查公报显示,2023年末,全国共有金融业企业法人单位10.7万个,从业人员1235.5万人,分别比2018年末下降21.9%和32.0%,5年时间金融从业人员减少了582.5万人。
其中,减少主要是在保险业,五年一共减少578.2万人。截至2023年底,保险从业人员共有729.8万人。在金融行业5年减少的582.5万人员中,99.26%都是保险从业人员。
事件十
造车新势力向“险”进
新能源车险这一“蓝海”,正吸引越来越多的竞逐者加入其中,其中不乏一些造车新势力入局。今年来,特斯拉二次进军保险业,小米也“曲线”入局拿到保险牌照。
7月5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企业名称申报登记公告显示,特斯拉保险经纪(中国)有限公司出现在列表里;8月,天眼查官网显示,特斯拉保险经纪(中国)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董事长为朱晓彤。
11月5日,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北京法巴天星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筹建批文,小米集团旗下的四川银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正是法巴天星财险的股东之一。小米通过其子以一种“迂回”的方式拿到保险牌照,步入财险行业。

和讯网保险
和讯保险,及时为您提供行业动态、公司新闻、人事变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