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交流活动在我市召开,应邀参会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中心总规划师、《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课题负责人宁志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马鞍山段)建设建言献策。
宁志中表示,我国推进包括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在内的五个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目标是集中打造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凝练一批具有长江文化、中华文明代表性的文化标识。
那么,如何打造长江文化标识?宁志中认为,这需要处理好物质与精神、区域与整体、历史与未来三个特征维度的关系。“第一对关系中,物质层面是指能提供具象的标识,比如各类遗址、遗迹等,精神层面则强调提供价值的认同,例如长江沿线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都构成了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他说。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涉及13个省(区、市),每一个省份都是长江流域和长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打造长江文化标识过程中,我们要站在长江文化共同体建构的整体视角上去看待地域文化基因的提取和打造。”
同时,他认为,长江文化标识符号体系的构建,应该放在历史的发展维度中考量,回望历史、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做到系统性、科学性、特色性、可持续性。
“八百里皖江是长江重要的组成部分,皖江文化、江淮文化同样是长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打造长江文化标识过程中,安徽应该有所作为。”
宁志中表示,安徽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资源,应该多维度、深度地研究发掘,并进行系统梳理,从中华文明高度和长江文化视野,突出皖江文化地位、凝练皖江文化特色。
“自古以来,文化和旅游就紧密联系在一起,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长江文化标识打造过程中,更应该认识到文旅深度融合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宁志中建议,在文旅深度融合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文化融合,还要将文化与旅游、生态、工业、农业、乡村等相结合,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