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高校校史中的红色记忆 | 东北农大赓续农耕学府精神根脉

文摘   2024-12-30 17:37   黑龙江  

巍巍学府,苒苒风华

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黑龙江省学生联合会

组织联合省内各高校学生会组织

接力讲述“龙江高校校史中的红色记忆”

团结广大龙江学子

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龙江实践

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东北林业大学学生会、研究生会手中

接过接力棒

今天由

东北农业大学学生会、研究生会

为我们讲述

东北农业大学校史中的红色记忆


东北农业大学位于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学校源自1948年创办的

东北农学院

哈尔滨市第一任市长刘达为首任院长

1981年被确定为黑龙江省省属重点院校

1994年与黑龙江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

合并组建东北农业大学

1996年通过

国家“211工程”预审

2017年首批入选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2022年开启新一轮

“双一流”建设新征程

东农坚持和发扬东农优良传统

积淀并塑造了

“勤奋求实,奉献创新”的校风

传承并发扬了

“博学笃行,明德亲民的校训

重点围绕

农业种植、畜牧养殖、农业资源利用

等领域深入发展

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粮食安全保障

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关键力量

已成为我国农业领域

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等学府

其中作物遗传育种、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农业机械化工程等学科优势显著

多项农业技术成果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

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持续朝着建设农业特色鲜明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奋进


红色岁月,播种希望


在中国东北那片辽阔而深沉的黑土地上,矗立着一所饱含红色记忆的高等学府——东北农业大学。这所学府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创立的首座普通高等农业院校,更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其光辉照亮了无数学子的心灵。

1948年,为恢复和发展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着眼于解放后国家对高级农业专门人才的需要,中共中央东北局决定在哈尔滨创办东北农学院,也就是今天的东北农业大学1949年9月15日,东北农学院正式开学,开始了七十余载辉煌历程。

(版画《开学典礼》)

当时学校设有农艺、畜牧兽医、森林三个系,附设预科农业机械化专修科教师106人、学生916人;学校一经创立,便确定了办学方针——为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服务,应国家所需,学校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目标应是: “具有高度文化水平,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成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级农业建设人才。”



红色记忆,从古至今


自其诞生之日起,东北农业大学便深深扎根于党的红色血脉之中,历经无数风雨洗礼,始终矢志不渝地坚守着教育报国的初心与使命。

漫步于东农那风景如画的后稷园中,一尊老人的雕像映入眼帘,他面容慈祥,双手背负,眼神中透露出历经风霜的坚毅与深邃,仿佛在静静地注视着东农事业的蒸蒸日上,眺望着东农学子的薪火相传,期盼着东农精神的代代永续。在这片杏坛之上,弦歌之声悠扬不绝,历经七十六载春秋,我们回望那些光辉的丰碑,铭记先生的遗训与风范,携手共进,共同奔赴那璀璨的伟业荣光。

东北农业大学后稷园刘达像

提及这位雕像的主人——刘达先生,字成栋,于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肇源的一个平凡农村家庭。少年时期的刘达,心中立下了“救亡图存”的壮志。

1935年,刘达在艰难的学习生活环境中考入录取率很低的北京辅仁大学,同时积极的投身于“一二九”等抗日救亡运动当中,深入地接触并了解共产主义思想,树立了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逐渐成长为一名职业革命家。

刘达早期参加会议照片

在建国初期的哈尔滨,面对极其艰苦的各项条件,刘达以身作则,带领师生们披荆斩棘,从搭建简陋的教学楼与宿舍起步,一步步艰辛地构筑起这些学校的基石。回溯至1948年东北农学院创立之际,刘达便投身于高等教育事业,在这片教育沃土上辛勤耕耘长达46载,将自己的全部心血毫无保留地倾注于党和人民的教育大业之中,直至生命终结,他用一生践行着对教育的忠诚与担当。刘达先生站位高远、目光如炬,秉持着“办好一所大学”的坚定信念,紧紧围绕“服务东北地区农业生产”这一核心方针,以前瞻性的视野和开创性的举措,开创了新中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崭新局面,成为高等农业教育领域当之无愧的先驱者与引路人。


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东北农业大学的历史,是数代东农人致力于兴农强邦的奋斗史,是探索国家农业教育科技、助力龙江农业发展的开拓史,也是高水平农业大学建设发展的创业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东农人仍将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东农精神,继续承担时代赋予的责任使命。在东农这片孕育着无数感人红色故事的沃土上,尤为值得铭记的是那些默默耕耘于校园之中的共产党员们。他们之中,有人怀着对祖国的满腔热忱与赤子深情,毅然投身农业教育事业,倾尽全力、默默耕耘;亦有人在艰难困苦的至暗时刻,坚守科研和教学的阵地,以坚定不移的信念和脚踏实地的付出,生动诠释着共产党员的初心如磐、使命在肩,成为时代的中流砥柱和精神楷模,其事迹熠熠生辉,感人至深,为后世所敬仰与铭记。在农业知识的传承与发展进程中,“唯有亲身躬耕田野,方能真正掌握农业技术的精髓”,此乃颠扑不破的真理。东农人深谙其道,他们扎根于广袤的土地,以大地为纸,以汗水为墨,书写着农业发展的华章。从破晓晨曦到落日余晖,东农人忙碌于田间地头,亲力亲为每一项农事操作。他们精心挑选每一粒种子,细致翻耕每一寸土地,精准把控每一次灌溉施肥,在与泥土的亲密接触中,精准把握农业技术的关键环节,让农业知识在实践中生根发芽。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东农人始终秉持着“艰苦奋斗、勇于探索、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面对艰苦的农业生产条件,他们没有丝毫退缩,凭借顽强的毅力和坚韧的意志,战天斗地,用勤劳的双手开辟出一片片肥沃的农田。他们不满足于既有经验,勇于突破传统农业的藩篱,积极探索现代农业的新模式、新技术和新方法。为了寻求更高效、更环保、更可持续的农业发展路径,他们不惜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反复试验、不断优化,哪怕遭遇无数次的失败,也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而且,东农人还胸怀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他们将自己在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技术成果,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周围的同行和广大农民朋友,带动一方农业产业的发展与升级,只为让农业这片广阔天地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正是这样的精神坚守与传承,使得“艰苦奋斗、勇于探索、无私奉献”的红色基因深深融入每一位东农人的血脉之中,成为他们灵魂深处的精神支柱。一届又一届的东农人,带着这份珍贵的精神财富,走向农业领域的各个角落。他们或在科研的前沿阵地潜心钻研,攻克一个又一个农业科技难题;或投身于基层农业生产一线,默默耕耘,用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他们以自己的青春与热血,让这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阳光下闪耀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芒,续写着农业领域一页又一页的壮丽诗篇,为我国农业事业的蓬勃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铸就坚实的精神基石。

(东农教授参加下乡实践活动)

步入新时代,东北农业大学既秉持红色传统之根,又不断探索创新发展之路,开创出独有的办学模式。凭借农业学科优势,学校积极向“三农”领域发力,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将科研硕果转化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强劲引擎。在这片承载着厚重红色记忆的校园,东农人挥洒着如雨的汗水,用勤劳的双手精心培育出一茬茬高产优质的农作物新品种,如同点亮了一盏盏希望的灯火,照亮了农业发展的前行道路。在农业科技研发的前沿阵地,他们勇攀高峰,不断攻克技术难关;于生态农业建设的广袤天地,他们匠心独运,精心绘制绿色发展的宏伟蓝图,各项成果斐然可观,犹如璀璨星辰闪耀在农业发展的浩瀚夜空。这些成果,是东北农业大学对红色基因传承的有力注脚,也是其回馈国家与人民的深情厚谊,见证着东农人在新时代的使命与担当,书写着红色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壮丽篇章。


红色记忆,永续辉煌


英雄之魂,经岁月洗礼而不朽;英雄之气,历百代沧桑而长存。往昔岁月中,英雄们怀壮志豪情,以无畏之姿跨越艰难险阻,倾满腔热血书写个人华章,更将深沉的家国情怀融入时代长卷。其精神恰似熠熠星辰,高悬于历史天空,照亮一代又一代奋进者的征途,激励着后世子孙与国家发展紧密相依,和民族命运休戚相连。

我们追思先辈,从梁启超先生“十年饮冰难凉热血”的激昂呐喊中汲取力量,赓续英雄情怀,汇聚成当代青年“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坚定誓言。这份情怀与精神,已化作民族脊梁,与日月星辰同耀,奔腾不息,永不止步。

(东北农业大学校史馆)



回首来路,东北农业大学的发展历程是一本鲜活的红色典籍,字里行间铭刻着东农人代代相传的坚韧品格与担当精神,他们在时代浪潮中勇立潮头,用汗水与智慧铸就学校的辉煌底蕴。展望明日,东农人将秉持初心,深挖红色基因宝库,让东农精神的火种越烧越旺,以饱满的热情、坚毅的信念,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挥洒青春、播种梦想,续写东北农业大学的崭新华章,让红色之光长明不熄,东农精神永绽光芒,向着光明未来昂首迈进!

下一期,有请

@黑龙江大学学生会、研究生会讲述


■ 来源 | 东北农业大学团委

■ 编辑 | 黑龙江省学联秘书处 张艾琳

■ 审核 | 黑龙江省学联秘书处 杨頔 郭旭


投稿邮箱

如有稿件投递请联系我们,投稿邮箱:

hljsxlgzh@163.com


黑龙江省学生联合会
遵循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全省大中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发挥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大中学生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组织引导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社会服务,努力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