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流域发展与综合治理

文摘   2024-07-14 20:01   北京  


绿色流域构建是对传统流域治理开发与保护模式的全面革新,是未来长江大保护的重要发展方向,5月25日上午,第六届中国城市水环境与水生态发展大会暨三峡环境科技大会举办了绿色流域发展与综合治理”专题论坛,汇集来自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的多位行业专家学者参会发言。


召集人/主持人:许国栋(左) 中持水务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委员会主任、三峡集团国家工程中心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生态工程中心绿色流域研究所所长尹炜(右) 长江生态环境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席北斗研究员在“绿色流域构建与面源污染协同共治模式初探”报告中,深入阐述了流域面源污染协同共治的紧迫性,细致剖析长江上、中、下游面源污染特征,并针对性提出治理策略:即上游采用总磷削减综合技术模式,中游实施“固-水-土协同”治理模式,下游借鉴环太湖经验,推行“分类分区”管控治理模式。报告最后,席北斗研究员就绿色流域构建和面源协同共治路径及运行管控机制分享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河海大学王沛芳教授在“面向三水融合的南方灌区农业面源深度处理技术及应用”报告中,追溯了三水融合(即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与水资源保护协同共治)理念的起源,展示其研究团队近年来在此领域研发的关键技术及应用效果。王沛芳教授特别强调,三水融合共治策略是推进绿色流域构建与实现农业面源深度治理不可或缺的法宝,为未来的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提供了创新思路与有效路径。


北京师范大学王圣瑞教授在“流域水污染治理之变化”报告中,深入探讨了环境形势,特别是水环境面临的挑战与变化,以及农村面源污染的新特点与应对策略。他指出,农业面源污染任务艰巨且存在诸多误解,需从多角度重新审视与理解。随后,报告回顾了我国水环境治理的历程与成就,评述了我国与发达国家在水环境管理上的差距。最后,王圣瑞教授分享了系统集成与智慧水系统建设的实践,展示了大数据与智能技术在提升治理效能中的应用前景。


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刘宏斌研究员在“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策略”报告中,以团队在云南洱海多年监测和研究的典型农业小流域为例,详细介绍了农业面源污染的时空分布特点。在总结流域治理策略时,他强调,在流域治理中,必须以系统思维为导向制定综合治理方案,必须全面考虑流域的功能定位与分区特性,实施总量控制与分区协同治理,特别是针对村庄和养殖区等高强度污染输出区域,不能仅追求达标排放,而应注重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云南大学刘睿教授在“云南滇池湖滨区氮磷时空分布及阻控耦合技术治理模式”报告中,详尽地分析了滇池湖滨区氮磷污染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在水体-土壤系统中的迁移转化特征。基于这些深入研究,其团队创新性地研发了一系列针对湖滨区面源污染的阻控技术,刘睿教授对这些阻控技术的效果也进行了详细阐述。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部分院的陈莎副总工程师在“湖北省流域综合治理的创新与实践”报告中,详细介绍了湖北省构建的省市县多尺度流域治理体系,并着重展示了在小流域综合治理领域的创新实践与宝贵经验。报告涵盖了通过源头治理、技术创新及多元协同模式推动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具体举措,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流域治理范例。


中国农业大学王小芬教授在“流域内低本高质有机质循环技术”报告中,深刻阐述了流域内生态循环的重要性,并针对当前农业领域面临的污染问题,提出通过恢复和强化生态循环来解决根本问题的思路。此外,王小芬教授还详细介绍了低本高质资源循环技术体系,特别是废弃物转化为农用酵素的技术。她指出,这项技术是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无害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有机农业发展的关键。


南京师范大学边博教授在“环太湖有机废弃物处理及循环利用实践”报告中,详尽阐述了环太湖区域有机废弃物处理及循环利用的规划脉络,涵盖基本情况、总体要求、建设任务及循环利用实践四大部分。基本情况聚焦废弃物现状及处理难点;总体要求强调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建设要点则围绕建立健全收储运体系、打造处理利用体系、创新技术支撑体系及完善监督管理体系展开;循环利用实践则系统展示了环太湖区域农业与城市有机废弃物的循环模式。



往期精彩内容可点击下方报告合集查阅~





        编辑 | 刘胜、吕熠

   审核 | 陈湘静

   发布 | 胡雅俐

 

- END -

城科会水分会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水环境与水生态分会是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的水环境与水生态领域的专业分会,是该领域科学化发展的重要支撑与促进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