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养廉之道
铸强盛之基
《左传》作为“十三经”之一,是一部记载春秋250余年史事的编年体史书。《左传》长于记事,古人称赞它“其文典而美,其语博而奥”“广记而备言”,是“史之极”也,可谓推崇备至。除了史料翔实、辞义赡富之外,《左传》还有着“其文缓,其旨远”的深邃内涵。魏晋时期为《左传》专门作注的杜预就深刻指出,《左传》具有惩恶劝善的思想意图。人们在对历史进行原始要终的阅读中,能够真切感受到个人国家兴衰荣辱背后存在的共性原因,从而在潜移默化的浸润中循正道、守正义、知戒惧。其中,《左传》极为强调廉洁之德,它提出的许多观点在今天看来仍是不刊之论,值得我们借鉴吸收。
廉洁是国家强盛之基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在总结历史教训的基础上,将廉洁视作最大的道德,将奢侈视作最大的恶行,指出廉洁是国家发展强盛的道德基础。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在国家秩序解体的混乱之中,诸侯国的命运浮沉不定,有的崛起为霸主之国,有的却国破家亡。在目睹不同国家的际遇后,左丘明对廉洁之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廉洁不仅是对个体持身的具体要求,更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由此提高了整个社会对廉洁的认识程度。
《左传》记载宋国出于政治私心向鲁国行贿,将本是郜国的大鼎献给鲁桓公,桓公为了炫耀新得的大鼎,将它放在了祭祀祖先的太庙里。对此,鲁国的贤臣臧哀伯劝诫桓公,指出君王应当宣扬美德,作为百官的示范。太庙是神圣庄严的地方,但是在陈设上却极其俭朴,盖屋顶用的是茅草,做垫子用的是蒲草席,祭祀食物用的是味道寡淡的肉汁和没有细磨的米,这样的做法是有深刻用意的,就是为了宣扬君王的节俭之德,以此教育百官民众。但是桓公却将贿赂得来的贵重器物放在太庙里,这是“灭德立违”的行为,百官会跟着效仿去追求奢侈生活,那么最后等待鲁国的就是官腐国败的结局。在与桓公的对话中,臧哀伯总结出了国家衰败的一般原因,他指出“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国家衰败是由于官员行为不正,而官员行为不正是由于大肆接受贿赂。在《左传》看来,鲁国从国君到官员的失德败坏、追求奢靡生活,正是鲁国衰落的重要原因。
在另外一则例子中,《左传》记载吴国夫差陈兵陈国时,令邻国楚国深感威胁,在楚国大臣们为此惊惧不安之时,大臣子西冷静剖析,认为夫差贪图享乐,“所欲必成,玩好必从。珍异是聚,观乐是务”,夫差想要的东西一定要得到,玩赏喜爱的东西一定要随身携带,积聚奇珍异物,尽享游观玩乐,这是“先自败也已,安能败我”。子西清晰地意识到虽然吴国看上去国势强盛,但却是外强中干,奢靡享乐之风早已使吴国根基败坏,不足以威胁楚国。
END
编辑 | 欧阳玉雪
责编 | 郑思捷
审校 | 朱柏帆
来源 | 学习强国
出品 | 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