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水岭上读元疃

文摘   2024-11-03 14:57   安徽  



元疃历史悠久。南宋开禧年(公元1205-1207年)间,濠州(今凤阳)陷,侨置清水(今白龙镇清水桥),元疃为清水一镇。此时,元疃开集,正式建镇。

在合肥省级千年古镇目录中,最让我感到迷惑的就是元疃的“疃”字。《辞海》里读“tuǎn”,注解为村庄,类似北方常见的屯。可对这个读音和注解当地人并不认同,祖祖辈辈,他们都将“疃”读作“同”。

认识元疃,就从对镇名的咬文嚼字开始。







故土难忘寄疃郢


先看元字。


嘉庆八年的《合肥县志》载“圆疃镇,在城东北六十里”,宋代的《元丰九域志》载“袁团之镇,今惟青阳,圆疃尚存”等语。可见,“元疃”的“元”字,古籍中均作“圆”。“圆”还有个说法,因为清代该镇为驿站,养马较多,牧场较大,地呈圆形。


如何从圆变成了元?据《元疃镇志》主编许恒业先生介绍,这是因为纪念一位县令。明朝时,元疃一带由于缺盐而致私盐贩售猖獗,质次价高,百姓苦不堪言。有一位姓元县令在此立碑,严禁私人贩盐,并新开盐路,确保官盐售卖。为纪念这位元县令,后人便以元姓为集镇命名。至于疃,则是指乡人离不开田,想“立里地为己田”,田、立、里,组成了一个“疃”。许恒业先生认为,“疃”在合肥周边不少地名里都有,权威工具书上应该增加他们习惯的读音和相应注释。



元疃是南北来往通道口,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属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期,当时曹操就曾在此设立驿站,屯兵牧马,当时镇外屯兵万余,镇内商业繁荣。


我们注意到,元疃境内,很多自然村地名都带有郢,多以姓氏加郢的形式命名自然村。如吴小郢、王郢……总数达到52个,在肥东全境318个带郢的自然村地名中,数量最多,比例高达17%。


以郢命名的村居主要集中在江淮之间,其来历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江淮和汉水流域是楚国范围,楚文王元年(公元前689年),楚国都城自丹阳迁都纪南城,始称郢(故地在今湖北江陵县西北)。楚昭王十年(公元前508年),吴师入郢,楚又迁都于江陵,仍称郢。到了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史记》记载“楚东徙都寿春(今安徽寿县),命为郢”。这是楚国最后一座都城。直到公元前223年,秦国攻破寿春,楚国灭亡。


随后,楚人流落到江淮之间定居,故国家园难忘,便以都城“郢”命名居住地。为了区别,他们在“郢”前冠以姓氏区别,从而形成今天的自然村的名称。从这些古朴的地名可以看出,元疃深受楚文化的影响。







留水栽树绿满地


元疃地处江淮分水岭脊背,境内杨祠村杨安圩是分水岭的制高点,缺水易旱。《元疃镇志》记载,全镇30%的村属于水利死角,60%的村属三级站以上提水灌溉地区,农业基础设施落后。

长江淮河在身边静静流淌,却吝啬将宝贵的水带走,分水岭成了缺水地。

机遇来自分水岭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

1997年,镇里根据省市县分水岭综合治理规划纲要,提出抓住机遇:把水留住,把树栽上。留水、栽树的任务一级级压实,开挖塘坝的具体指标分配到每名村镇干部人头上。短短数年后,成效明显。2003年,镇里开挖塘坝200多口,庄稼地里,稻熟麦香,分水岭上的元疃结束了干旱的历史。在整个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期间,开挖特大塘38口、中小塘882口。这一实实在在的留水举措,让元疃旱涝保收面积从原来的20%提高到90%。


留住了水,岭上人家都有了新变化,人均收入也数倍增长。如今的元疃,因地制宜建水库、塘坝等水利工程。当地人传说当初曹操屯兵挖了72眼井已很难找寻,现在这里的水库塘坝星罗棋布。活水引来绿意,绿色在岭上葳蕤铺展。合白路上,枝叶婆娑,森林覆盖率从7%一跃到20%以上。

以前眼看长江淮河,没能摆脱干旱的窘境,现在是引来江淮水,绿意铺岭岗。

路,是沟通联系的纽带。然而,祖辈们留给元疃的都是土路:晴天一阵灰,雨天一泡泥。1959年规划合青路(合肥到青龙)经元疃境内有10公里,镇里抓住机会,发动群众拾砖头、拉石头,历经两年时间,终于将10公里的境内道路修好。

回忆起当初修路的情况,许恒业老人不胜感慨:“那时一天就吃半勺稀饭。”即便如此,大家硬是饿着肚子,修成了元疃境内的首条石子路。到2010年,村里基本实现村村通水泥路。

留住水后,元疃一天天变得更美了。







水香柿甜吉祥地


元疃镇石湾村是近80高龄的许恒业先生的出生地,村头一口古井汪着甘甜的地下水。“这口井水煮稀饭,凝结的米皮是红色的,特别香甜。”这是许恒业老人的美好回忆。

石湾古井,六丈多深,井坛已被埋在地下,水井从上到下逐渐变大。在元疃镇程大郢村也有两口老井,由青砖砌成,十丈多深,清澈见底,名曰“老井坛”,仅存一口,一口已被岁月掩埋。

元疃是肥东县的母亲河——店埠河的发源。清嘉庆《合肥县志》记载:“店埠河,源出圆疃镇西南三里,由圆疃桥东流八里,南转,入肥水。”在元疃,它叫“元疃河”。穿街而过的元疃河让古镇越发灵动。

为留住记忆,在镇里支持下,许恒业老人将元疃大街设计了一个个有特色的街巷名:水云庵巷、金鱼巷、清水巷、三姑巷……并在巷口的路牌上标注了地名简介等文字介绍。

木自不言,岁月不居。在元疃镇许高头村头,两棵高大的柿树挺立在水塘埂上。金秋时节,正是柿子成熟的季节。远远的,就看见枝头挂起的红柿,灯笼般点缀在湛蓝的天宇下。树的周围砌上了护栏,挂上了标识牌,安排专人给予保护。


元疃人的生活是惬意的。农历每月二、七、四、九逢集,人来人往。逢年过节,遇到开心事,唱大戏,玩花灯,划旱船,舞雄狮,热闹得很。真是:“元疃瓦碟地,栽秧割麦都唱戏。”

生活的悠闲也给元疃留下优美的传说故事,人们最津津乐道的莫过于金鱼地的故事。传说元疃是金鱼地,能给人们带来幸福吉祥。人们纷纷慕名而来,盖祠堂等。余家祠堂就是当时代表之一,祠堂雕刻有鲤鱼跳龙门、金鱼送福、美人鱼等金鱼吉祥图案。

元疃与青龙镇相邻,据说青龙是鹭鸶地,鹭鸶随时都会来吃金鱼,该怎样对付?最终的研究对策是在青龙至元疃的途中高地上,建立一宝塔,来挡住鹭鸶的眼睛,确保金鱼安全。塔址就选在原追岗村,名追宝塔,七层六角形,高约20米。从此以后,金鱼平安无事,人们又安居乐业了。传说寄托着人们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据当地人介绍,此塔确实存在,始建于明朝景泰年间,曾经是元疃的地标性建筑,遗憾的是,在1941年上四层被日寇炸毁。







特色农业富村民


古镇的时光穿越千年,很多事物在变,不变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元疃,瓜蒌和蘑菇产业已经成为村民致富的法宝。



大棚里,一排排瓜蒌已经成熟。瓜蒌籽是一种休闲零食,其滋味油润爽口,瓜蒌的皮和根还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具有解热止渴、利尿、镇咳祛痰等作用,种植瓜蒌前景广阔。“元疃蘑菇”作为食用菌地标品牌,已经带来丰硕成果。未来元疃农业产业化格局已经形成:东边瓜蒌子、南边富硒米、西边蘑菇、北边莲藕丝瓜条。


不仅如此,元疃挖掘高标准农田产能潜力,积极探索“大托管”模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重点打造以“皖园农场”“食必安农业”等为代表的电商销售平台,让更多元疃产品销往全省、售往全国。



优美的传说,吉祥地的愿望在分水岭上的元疃正一步步成为现实。

  


古镇档案


元疃,位于肥东县城西北部,与合肥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毗邻,新合蚌路穿镇而过,合徐双庙道口、合肥绕城高速三十头道口近在咫尺,合肥白龙通用机场紧邻辖区。镇内杨祠村的杨安圩为江淮分水岭最高点,境内地势平缓,海拔最高40余米,最低20余米。有传说中的明代古井、超过300年历史的两棵古柿树等遗迹和金鱼吉祥地等优美传说。2016年获评安徽省千年古镇。



信息来源:合肥晚报

合肥宣传
发布最新政策信息,传递各级宣传部门声音,展示宣传部门形象,打造宣传战线的发声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