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与科创相遇 出圈又出彩!

文摘   2024-10-29 09:22   安徽  

合肥,是一座历史悠久的省会城市,更是一座澎湃着创新基因的现代都市。“科里科气”是新时代合肥快速发展的最强“底气”,“文里文气”则是这座城市千年文脉赓续不断的最深“底蕴”。在“科里科气”与“文里文气”的交融之中,别样的“合肥气质”尽情展现。近年来,为让文艺创作打开更大的想象空间,合肥立足科创名城的创新土壤,以“文里文气”牵手“科里科气”,讲好新时代合肥故事。


庐剧《逐梦》用“文艺+科技”展望未来。 

戏曲与科技“破圈相融”


科学家、机器人、人工智能AI……2023年,一部以科技创新和人工智能为题材的庐剧现代戏《逐梦》横空出世,立即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这部“全国首部聚焦科技创新题材舞台戏曲”的庐剧大戏由中共合肥市委宣传部指导,合肥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出品,新颖独到的表演形式,高端大气的舞台效果,以及演员精彩绝伦的庐剧演绎,都令观众耳目一新、赞不绝口。


庐剧《逐梦》聚焦当前科技创新的最前沿——人工智能的研发。 合肥演艺集团 供图

  《逐梦》聚焦当前科技创新的最前沿——人工智能的研发,以AI的诞生为故事背景,讲述了芯片领域科学家潘星辰和郭大海夫妇二人与昔日同窗好友向无恙,在智能芯片的研发探索过程中争夺“未来”智能机器人控制权的故事。该剧采用戏曲的叙述方式和结构样式,展现了当代科技工作者“打造中国芯,追逐中国梦”的满腔热情,彰显智能领域中国科学家爱国爱民的赤子情怀和勇攀高峰、潜心研究的创新精神。


  主角潘星辰的饰演者是合肥市庐剧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段婷婷,她说:“将科技题材、科技产品搬上戏曲的舞台,用传统庐剧的形式去表现既炫又酷的未来科技发展,这是我们庐剧人之前从未有过的一次全新挑战和大胆创新。”


  对于戏曲作品题材来说,《逐梦》着实算得上大胆和超前,这个题材的灵感又是如何产生的呢?该剧总导演、中国戏剧“文华导演奖”、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翁国生表示,《逐梦》题材的选择、创意的产生,都离不开合肥这座科创名城提供的创新土壤。



  “这个故事的灵感,来自我们在安徽创新馆的一次采风经历。”翁国生说,在前期创意过程中,主创团队迟迟难以确定要说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为此,团队多次前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学岛、安徽创新馆,以及一些科创型企业采风。一次在安徽创新馆采风时,一排小机器人吸引了翁国生和团队成员的注意。“一排非常可爱的小机器人,用整齐划一的动作表演舞蹈,给人视觉的冲击力非常强,让我们的内心感到很震撼。”翁国生说。这个场景也让他蓦然发现,其实智能机器人、AI技术早已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了。


  主创团队由此展开了思考。科技的发展,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还会带来哪些冲击和改变?科学家在做好科研工作的同时,还应有哪些职责、使命、担当?“科技的发展应该以人为本,科学家应该有忠诚、奉献精神,这就是我们这部剧的精神内核!”翁国生说。


  “戏曲艺术如何运用自身的艺术优势表现好科技题材,始终是亟待解决的创作课题。由合肥市庐剧院演出、以科技创新和人工智能为题材的庐剧现代戏《逐梦》,近日在合肥大剧院与观众见面,对这一领域进行了有益探索。”2023年8月17日,《人民日报》副刊第20版刊发了《戏曲形式和科技题材有机融合》的文章,文中特别提到:庐剧《逐梦》是一部舞台结构新颖、人物造型独特、调度活跃的戏曲作品。通过这部作品,观众可以走近科学家这个群体,了解以剧中主人公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的坚守与奋斗,看到中国科技事业的美好未来。


  全国很多知名戏曲专家也多次点赞这部合肥大戏。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会长、中剧协原分党组书记、副主席季国平说,《逐梦》这个题材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对于庐剧剧种来讲,能够助力合肥科技创新文化建设是毫无疑问的。剧目呈现的是新鲜、新奇、新风貌,乡土庐剧演绎的最现代最时尚的智能机器人的话题是有新成就的。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著名评论家刘明厚表示,科技创新、人工智能题材呈现在戏曲舞台上这在全国来说是第一部,能够把这么一个没有前人可参照的科技题材戏剧呈现在庐剧舞台上,敢为人先。无论是舞台装置,高科技呈现还是导演的现代思维,都把我们带入到戏的情景中,很现代、很时尚、很青春、很流畅、很浪漫,也很诗意。


市曲艺团原创作品——数来宝《下好创新先手棋》。孙铭泽 供图

  除了市庐剧院,市曲艺团和歌舞团也积极开展科技创新题材的文艺创作,市曲艺团的表演唱《创新高地幸福人》、数来宝《下好创新先手棋》、评书《合肥创新故事会》,市歌舞团的舞蹈《变迁》,用不同的艺术表演形式生动讲述合肥的科创故事。

曲艺《创新高地幸福人》满载“合肥元素”。合肥演艺集团 供图


用文学书写“科创故事”


  《领跑者》《追风》《创新合肥:科学家的故事》《向天探测10000米》……近年来,诸多合肥作家纷纷将火热的创作热情融入到壮阔的时代背景中,一大批反映合肥科技创新的优秀文学作品见诸于世,为“科创合肥”增光添彩。


《创新合肥:科学家的故事》既是一部关于科学家成长经历的报告文学,又是一本多学科的科学知识普及书。

  2016年,著名作家洪放作为人才引进从桐城来到合肥,正值合肥科技创新事业不断发展的时期。2018年,为创作报告文学《领跑者》,洪放一行人采访了科学岛、中科大先研院及经开区、高新区等多家科创企业,感受颇多。后来形成的报告文学《领跑者》发表于《人民文学》,再现了合肥科技创新的历史与现实,塑造了一批合肥科技创新中的典型人物。一时间,让合肥在全国范围“圈粉”无数。


  之后,洪放又用了3年的时间,写下了26万字的长篇小说《追风》,并于2021年出版。《追风》是我国第一部全面反映一个省会城市科技创新奋斗历程的长篇小说,取材独特,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与历史意识。该书入选中国作协2020年度深入生活项目,中宣部“全面小康”和“建党百年”主题重点跟踪项目,省中长篇小说精品工程,2021年皖版好书名单;荣获安徽省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图书类优秀作品奖。


  何谓“追风”?在洪放的心中,“科技就是风,神游八极的风,驰然物外的风,改变现实的风,展望未来的风。”


  小说描写了中部某省的省会城市全面推行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因势而行,乘势而上,艰苦奋斗,不断创新,从而跃入全国科技创新重点城市,成为国家级科学中心的故事。书中既有科技创新战略发展中的艰难、矛盾与冲突,也充分展示了一个省会城市坚持科技创新的勇气担当。


  今年4月,第三十六、三十七届华东地区科技出版社优秀图书奖评选传来喜讯:《创新合肥:科学家的故事》《向天探测10000米》两书喜获一等奖。


《向天探测10000米:中国大气环境立体监测关键技术攻关纪实》一书,讲述了我国大气监测领域原始创新和科技突破。

  《创新合肥:科学家的故事》既是一部关于科学家成长经历的报告文学,又是一本多学科的科学知识普及书。


  科学岛上“人造小太阳”实验装置实现1056秒的长脉冲高参数运行,打破自己先前创下的世界纪录;“九章二号”和“祖冲之二号”的横空出世,像一对双子星照耀量子无比广阔的应用领域;国之重器“海丝一号”用火眼金睛穿透云层,以影像和遥感精确记录测算地球上的分分秒秒……在这本书里,人们可以看到,合肥以创新为引领,形成了新时代独具特色的城市气质。


  《创新合肥:科学家的故事》由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组织策划,中央驻皖和省市新闻单位、安徽省作家协会、合肥市作家协会选派骨干力量组成创作专班采编创作。该书根据面对面采访、电话采访等多种采写方式获取一手素材和资料,用第一视角讲述,展现43位科学家的人生经历,对其进行了六维揭秘:成长环境+性格特点+人生经历+奋进历程+研究成果+成功经验。大量珍贵图片首次面世,每一位科学家的形象都塑造得既真实又饱满。


  该书生动诠释了“科学家精神”。43篇故事丝毫没有生硬的说教,将科学家精神深入人心,直抵灵魂深处。“择一业,终一生”的叶向东,誓将基础数学研究一直做到老,直到做不动为止;“爱爬山”的刘庆峰,热爱语音技术,无惧挑战,不断攀登一座又一座高峰……书中介绍的科学家的研究领域涉及广泛,让读者看到的不仅是科学知识的沉淀,更有科学精神的传承。


  《向天探测10000米:中国大气环境立体监测关键技术攻关纪实》一书,重点介绍了我国科学家面向环境领域国家战略需求,从孕育原始科技创新到突破大气监测关键技术的感人事迹,有助于读者了解我国大气环境监测卫星“开天眼”的发展历程,提高民众对实现“双碳”重大意义的新认识,激励青少年勇担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该书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张张真实的图片,将“双碳”具象化,是对“双碳”目标的生动解读;通过“北京奥运”“上海世博”等一个个生动案例,在高深的科学技术与通俗易懂的科普知识之间架起桥梁,学术性与普及性兼顾,展示了以刘文清院士为代表的我国科学家的家国情怀、科学精神、创新品质。


  翻看“成绩单”,合肥科技创新文学精品的创作进入了一个超越过往的丰沛时期。


  是什么按动了合肥科创文学的“加速键”?在洪放看来,是“创新高地”日新月异的变化以及生活在这片沃土上的创新者,为文学的创新创造提供了丰厚土壤和丰富素材。

 

“科技+文旅”美在交融


  金秋十月,一场跨越时空与未来的科学探索在合肥拉开帷幕!中国(合肥)国际科学艺术周设立四大展区,全面开放全超导托卡马克、稳态强磁场、聚变堆园区等大科学装置以及30余个尖端实验室,李建刚等5位院士、程大利等3位艺术大师带来精彩纷呈的大师讲堂,主会场精心组织了科技光影秀、京腔徽韵专题演出、文化惠民音乐会等近100场活动,多维度展示“科技+文旅”的交融之美。


第二届中国(合肥)国际科学艺术周活动,吸引众多游客探访科技前沿奥秘。

  近年来,不断加速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合肥,聚焦发展文旅新质生产力,大力发展科创科普游,打响“科技创新看合肥、科普研学到合肥”品牌,“科技+文旅”相得益彰的氛围愈发浓厚,合肥科技创新的城市形象持续深入人心。

在这样的背景下,2023年10月,第二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数字化转型论坛在合肥市举办,在中国科协、安徽省及合肥市的重视和支持下,首届中国(合肥)国际科学艺术节开幕式与第六届世界声博会暨2023科大讯飞全球1024开发者节开幕式活动融合开展,3000多位重量级科技工作者、高校负责人、艺术家参加开幕式。


第二届中国(合肥)国际科学艺术周,艺术赋能科技。


  为延续中国(合肥)国际科学艺术节这一品牌,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合肥市文旅局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共合肥市委宣传部、合肥市科协等单位,共同筹划了以“来合肥 追光吧”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合肥)国际科学艺术周活动,吸引了4万余名游客走近国之重器,探访科技前沿奥秘,感受科技创新的磅礴力量。


  如今,合肥是全国闻名的科技创新高地,也是科普旅游胜地。近年来,科学岛成为中国十大科技旅游基地之一,荣事达入选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拥有省级研学旅行基地8个,市级工业旅游基地13个、科技旅游基地14个、研学旅行基地33个,拥有科学岛、中国声谷、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等各类科普教育基地170家,每年常态举办科普活动5000余场,吸引全国各地游客参观打卡。


  

文艺精品彰显时代特征


  近年来,合肥众多彰显时代特征的重大现实题材文艺项目广受关注与好评。合肥市成功入选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2023年度重点文艺项目的3部文艺精品,除了合肥演艺集团的庐剧《逐梦》,还有合肥市广播电视台的广播剧《追风》和市文联所属合肥久留米友好美术馆画家金俊的油画《潘建伟院士与“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以合肥科技创新为背景创作的广播剧《追风》,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播出,同步登陆云听平台,为全国听众带来一场声音盛宴。


  该剧根据同名小说改编,携手国内广播剧界知名编剧、导演、演播人员权胜、陈辉剑、季冠霖、陈光、李兰陵等倾力完成创作。改编之后的广播剧深刻反映了科技创新与一座城市的理念联系,反映了科技创新人员为关键技术、为经济社会发展而心怀祖国之爱、人民之爱,不畏艰难、不断前行。通过生动传神的演绎和感人至深的旁白,将故事以声音的形式完美呈现,触动听众的心灵。


油画作品《潘建伟院士与“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金俊 作

  合肥久留米友好美术馆画家金俊的油画作品《潘建伟院士与“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以我省科技创新发展涌现出的先进人物事迹为主题,运用油画及综合材料绘画为表现媒介,探索新材料绘画语言表现新科技发展,呈现我省在科技创新发展历程中取得的新成就、新作为,以多样的材料语言歌颂科研人员,记录和描绘科研场域和科技创新成果,着力展现潘建伟院士矢志科技创新、攻克难关、不断进取的学术追求与精神品格,用美术的形式讲好新时代创新安徽的感人故事。


  该项目以三联画的形式完成1幅油画成果,作品整体宽3米,高2米,较全面地反映出科技创新主题的历史价值和当代启示意义,在相同题材的创作上保持领先,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艺术人文价值。

—END—


信息来源:合肥晚报

合肥宣传
发布最新政策信息,传递各级宣传部门声音,展示宣传部门形象,打造宣传战线的发声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