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青春‘竞’风采 敢为争先‘进’”
主题辩论赛决赛
为了激发青年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升逻辑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学习并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体艺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勇于探索未知,敢于争先进位,商学院“青春‘竞’风采 敢为争先‘进’”主题辩论赛决赛在人文2404、2405、2406教室顺利落下了帷幕。经过层层选拔,最终选出一等奖队伍一支,二等奖队伍一支,三等奖队伍一支,最佳辩手三名。
第一名
电子商务242班代表队
第二名
国际经济与贸易231班代表队
第三名
财务管理242班代表队
最佳辩手
电子商务242巴禹
国际经济与贸易231丁俞钶
财务管理242沈杨翼舟
精彩回顾
正方:会计242 VS 反方:电商242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正方:人生路上应该先学会拿得起
一辩:人生路上应该先学会拿得起,有了拿得起的信心,才有放得下的雅量,先学会拿得起,才是有了面对困难的勇气。先学会拿得起,才可以在生活的苦海中作舟前行。拿得起和放得下都是需要掌握的人生之道,但是在人生的道路上,应该先学会拿得起,这才有了面对困难的勇气与魄力,是一种明智且有效的选择。
二辩:先拿得起是不是能给你的人生带来更多的机遇?如果你连这个机会这个过程都没有,你凭什么谈放得下?人生路上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并不是你在具体时间,期间你遇到某件事情遇到困难也只是当时的应有的选择,长路漫漫,只有先拿得起才会有更多的机遇,创造更多价值。尚未拿起,何谈放下!未拿起的放下只是逃避、退缩罢了。
三辩:只有你在面对困难时勇敢地拿得起,你才可以在困难无法跨越的时候自 如地放得下,这两个都是人生中重要的人生观与方法论,但先有拿得起才有可能有放得下,放下的是过去的失败与痛苦,倘若之前没有拿得起过,面对挑战过,那又何谈有失败与痛苦呢?如果不学习拿得起,那一味地放得下只能让我们成为阿 Q,以精神胜利法来麻痹自己,所以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就应当先拿得起,有了接受挑战的勇气,适当地放弃才不是一味的懦弱。
四辩:未拿起的放下只是逃避、退缩罢了。再者,过去的雨淋不到未来的你,所以请不要害怕拿起。我们不只是看拿得起的结果,而是要看拿得起这个行为这个过程对我们的影响,人生亦是如此。而人生不就是先拿起,才能去经历、去体验,过往的经历突破认知障碍时,迎来生命的全面觉醒后再放下。所以当你的内心足够坚定的时,谁都没有办法影响你。
反方:人生路上应该先学会放得下
一辩:先学会放下是一种豁达,也是一种勇气。正如同西西弗斯搬石头,因为西西弗斯“轻视众神”所以受到诅咒,诸神让他日复一日的将巨石推到山顶,然后自己眼睁睁的看着巨石因为重力从山顶上滚下来又无可奈何,这是一件痛苦且没有意义的一件事.。但是在故事的最后,西西弗斯在这种孤独、荒谬、绝望的过程中发现了新的意义,他看到巨石在他的推动下散发着一种颇具动感的美妙,他与巨石较量所碰撞出来的力量,像舞蹈一样优美,加缪在《西西弗斯的神话》里写到西西弗斯是幸福的,为什么呢,因为他放得下。正是因为放得下,所以从那以后西西弗斯不再是众神的奴隶,是他重新为推石头赋予了一个新的定义,也是为自己重新赋予了一个新的生活。
二辩:放下是为了轻装上阵,更好地前行。人生之路漫长且充满挑战,我们不可避免地会背负各种包袱,如失败的经历、失去的痛苦、他人的误解等。如果一直执着于这些,我们就会被压得喘不过气来,难以迈出前进的步伐。只有先学会放下,我们才能摆脱这些束缚,以轻松的状态去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就像一个旅人,如果他一直背着沉重的行囊,又怎能快速地到达目的地呢?你可能会说不放下是一种坚持,但有时候这种坚持可能会变成一种固执,让我们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三辩: “拿得起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够成功,且放得下也不意味着放弃”总之,先学会放得下,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对自己人生负责的态度。它让我们能够摆脱过去的束缚,轻装上阵,以更加从容和坚定的步伐走向未来。它让我们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不被虚荣、贪婪、怨恨等负面因素所左右。它给予我们重新出发的机会,让我们能够以更加积极和健康的心态去迎接人生的每一个挑战和机遇。
四辩:我方从不把放下看作落后,因为只有学会放下,才能避免负重前行,也只有先放下,奠定清晰的思维基础再出发,我们才能走的更远。方向是错的,出发再早也是徒劳。人生迈出的第一步,应该朝前,而朝前的那一步,需要我们还站在原地的时候深思熟虑。我们需要试错,但不需要盲目的试错,过早的踏入某些领域也意味着可能承受更大的风险,而风险难以预料。因此,不妨慢下来,先放下急功近利的想法,扎实做事,为未来打好基础。
正方:国贸231 VS 反方:工管241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正方:对青年人来说
“我想成为怎样的人”更重要
一辩:我方认为,“我想成为怎样的人”能够激发青年人的内在动力,被引领向前。设定一个明确的理想自我,在目标的驱动下,让我们在面临选择时更加果敢,在遭遇困难时更加坚韧,因为它赋予了我们前行的意义和价值,让我们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弯路,更快地实现自我价值。相比之下,“我不想成为怎样的人”,虽然可以规避一些负面行为,但缺乏了正面的引导和激励,容易使人在成长的道路上迷失方向。
二辩:首先,强调我想做怎么样的人,就是激励青年为自己的人生做决定,找到自身所热爱并为之奋斗负责。师范生朱慧丽坚定的回到家乡的乡村小学,用知识疗愈乡村儿童人生志向,找到了人生的价值寄托。自我决定理论表示,当个体的行为和目标是由内部驱动的,他们才更可能感到对生活的掌控感,幸福感。即便遭遇风雨,我也多一份笃定与无悔。
三辩:想成为什么人不代表一定要成为什么人,我们在付出行动的过程中也许会发现有许多不理想的地方,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一无所获,沉没成本不参与重大决策,我们付出的努力与心血固然可贵,可是期间收获的知识与经验千金难得,它们会让我们更好的做出选择。
四辩:青年人正处于生命中最具塑造性的阶段,他们的梦想与追求,不仅关乎个人未来,更是国家与民族希望的所在。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因此,青年人应当勇于树立并追求自己的正面目标,用实际行动照亮前行的道路,共同书写新时代的辉煌篇章。综上所述,对于青年人而言,“我想成为怎样的人”不仅是一个方向标,更是一股强大的驱动力,它激励着青年不断前行,超越自我,实现个人价值,并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因此,我方坚持认为,正向的目标设定对于青年人来说,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性。
反方:对青年人来说
“我不想成为怎样的人”更重要
一辩:我们不妨说想成为怎样的人是人生的上限,不想成为怎样的人是人生的下限,就像造楼房一样,一个在顶端,一个在底端,只有把地基打牢了,房子才能建的又高又稳。牢记不想成为怎样的人可以让我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在此基础上追寻理想才是有意义的。如果一味的成为想成为的人,则容易在收获一点成就后或是在面对能够帮助自己实现梦想的利益诱惑前迷失自我。
二辩:“不想成为”有助于精准定位自我发展知道自己不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实际上是从反向为自己的成长画出了一道清晰的边界。这并非限制,而是一种更为精准的自我定位方式。以职业选择为例,当青年人面临众多职业选项时,如果只是模糊地想着要成为某个领域的成功人士,往往会陷入迷茫。但若是能明确不想成为那种朝九晚五、按部就班、毫无创新活力的上班族,那么就会自动排除一些传统、刻板的职业类型,进而更有针对性地人,就会在社交场合中保持真诚的态度,吸引到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建立起高质量的人际关系网络,这对于青年人的心理健康和个人发展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辩:以想成为一个有领导力的人为例,领导力包含很多方面,如沟通能力、决策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等。到底先提升哪一项,怎么提升,从这个目标本身很难得出确切的做法。但如果我们知道不想成为一个独断专行的人,那在团队合作中就会时刻提醒自己要倾听他人意见,尊重团队成员,这就为我们在提升领导力的道路上先排除了一个错误的做法,更有利于青年成长。
四辩:青年人最不想成为的,是麻木冷漠之人。在信息爆炸时代,若对不公麻木、对苦难冷漠,那生命便失去温度。我们也不想成为被标签定义之人,青春应是多元而自由的。更不想成为空心的逐利者,若眼中只有利益,便会失去理想信念。青年人应心怀热忱,打破冷漠、挣脱标签、超越功利,这样才能书写精彩青春华章。
正方:国贸242 VS 反方:财管242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正方:读大学进步最大的是知识
一辩:其次,从进步的可量化性来看,大学提供了系统的学习和研究机会,帮助学生在专业领域和综合素养上取得长足进步,这种知识上的进步是最为显著直观的,而对于大学的主要主体青年学生来说,人格的塑造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在大学期间这个较短的时间内难以得到大的进步,这种缓慢的、微小的进步相较于知识上直观的进步是微小的。
二辩:大学拥有丰富的学术资源和浓厚的学术氛围,为学生的知识进步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图书馆里琳琅满目的藏书、先进的实验室设备、优秀的教师队伍等,都为学生获取知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可以自由地探索知识的海洋,参加各种学术讲座、研讨会,与专家学者和同学们进行思想的碰撞和交流,从而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三辩:如果学生在大学里进步最大的是人格,我会赞扬他的自我已更上一层楼,但更会惋惜他在大学这片知识的海洋里为什么畅游的不精彩,会发问为什么他没有从知识中获取足够的自信与力量。俗语有言,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与掌握知识是终生的事情,而大学阶段是人学习的黄金阶段,学生在此期间更应注重知识积累,取得知识进步获得无形力量支撑他的未来。
四辩:今天我们的辩题并不是在宣扬积累知识而忽略了人格塑造,我们在陈述一种无奈的现状,那就是大学生可能真的积累了很多知识却不知道如何实践,具备了先进的思想却没培养出健全的人格。只有看清这样的现状,读大学的确进步最大的是知识而不是人格,并在多方力量下积极改变,才能让大学四年不再为文凭奔波,而是为理想奋斗!
反方:读大学进步最大的是人格
一辩: 我方以为大学不仅仅是知识学习的绿洲,更是人格塑适的殿堂,相对于高中封闭的学习模式以及课本至上的学习观念,大学的学习环境更侧重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这对人格的发展至关重要。并且因此我方认为大学之“大”主要体现在人格培养方面。《大学》一文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善。大学的意义远超于"知识"的束缚,再者“君子不器”“器识为先”大学不只传授专业知识职业技能,更注重培养具有健全人格、活泼精神、充盈内在"完整的“人”。况且在学习知识的背后,价值观、人生观的重塑,又何尝不是对于人格的提升呢。但反之,人格的培养却不能提推动专业知识的进步。
二辩:关于知识与人格进步的标准可以这样解释:大学的知识进步最直观的是通过分数体现,而人格没有特定的评估标准,它是不易察觉的,但不代表没有。许多同学为了拿到高分去选水课,追求漂亮的成绩。分数提高的同时知识却得到扩展。分数只是进步的可视化,但未必准确。对于人格而言,没有进步不代表没有进步。所以大学更加能锤炼的的是你的社交能力、统筹能力、组织能力之类这种更偏向于社会性的,而不是考验你纯粹的知识能力。
三辩:关于对方辩友认为的“大学是提供只是教育的专精机构”这一观点,我认为是片面的。大学在辞海中的定义是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在《高等教育学》中指出,我国的高等教育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目的的具体化,知识教育只是其中一个部分,在这里不能武断概括为大学的性质或定义。
四辩:大学教育阶段在20 岁左右,它也正处于“心理性断乳”时期。在这一时期,我们要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新的教育模式,要协调好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大学,这特殊的阶段,我们又怎能忽视人格的引领性与方向性呢。从1919五四运动到福建锅盔大叔事件,大学生都与工农站在一起。或许这世界破破烂烂,但大学生一直在缝缝补补,所以大学的人格进步又怎是知识所能比拟的呢。
一群人在一起,极其认真地,在高度对抗性的环境里,做一件并无功利,同时又极其考验智商、情商、价值观以及人品的事情,为所有不可理喻的事情去做辩护,为所有需要辩护的东西去伸张价值。也许,我们在未来,很快会学会沉默,学会圆滑,学会现实,但至少请在大学时代留下一点呐喊,一点锋芒,一点理想。我们从未停止思考,我们从未怯于表达。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商学院的学子们可以真而明理,实而强记,思而善学,辩而寻义。
明德商院 重新启航
排版|徐芷涵
摄影|邢 超
初审|蔡雅妮 严诗旎
终审|施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