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合肥 “新”潮澎湃

政务   2024-10-18 10:05   安徽  
当今,全球科技竞争愈演愈烈,于国家而言,一座城市应当承担怎样的使命?

  牢记“国之大者”,保障“国之重器”,服务“国之栋梁”,合肥勇当科技和产业创新开路先锋。

  跻身全球“科研城市”第13位、全球科技创新集群百强榜第36位;首次进入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前十;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居万亿城市第7位;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破万家……

  在合肥,创新如同一颗裂变的“种子”,以惊人的速度在这片土地不断拔节生长。

安徽创新馆。(图片来源:安徽图片网)

铸“国之重器”
攀“科研高峰”

  “42.02万高斯!破纪录了!”9月22日,合肥科学岛上众人欢呼。回忆起这一幕,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学术主任匡光力研究员难掩欣喜。“我们在合肥努力了近四年,这份成果标志着我国乃至世界强磁场水冷磁体技术发展的新高峰!”

  这是在合肥诞生的又一重大科技突破,打破了2017年由美国国家强磁场实验室水冷磁体产生的世界纪录,成为国际强磁场水冷磁体技术发展新的里程碑。

  同样在合肥实现阶段性科研目标的,还有“天都星”的总指挥陈晓。

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合肥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正朋 摄

  2022年,陈晓来到合肥,正式加入深空探测实验室。两年来,他和同事们求索苍穹。今年3月,天都一号、二号通导技术试验星成功发射升空,为后续地月空间通信导航乃至星际空间通信导航做好技术验证。“在合肥这片重视科技创新的热土上,我们将开展月球、火星等深空探测后续任务的论证。”

  在合肥,令人瞩目的原始创新成果,远不止这些。

  “九章”“祖冲之号”系列量子计算原型机问世,量子通信城域网开通运营;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再度刷新世界纪录;“海丝一号”“巢湖一号”等“合肥星”相继发射……合肥担纲承梁,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高地壮大崛起。

  一批原创性科研成果在合肥加速涌现,离不开高能级创新平台。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快速推进,能源、大健康、人工智能等六大研究院建成运行;合肥已有、在建和预研大科学装置13个,装置集聚度全国领先,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未来大科学城。

  截至目前,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已有34项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26项成果入选年度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一批批“合肥原创”“合肥首创”的重大成果,一项项“世界第一”,都是合肥努力掌握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代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参与全球创新竞争的“闪光轨迹”。

构“大科技”格局
促科技成果“落地成金”

  科研人员埋头实验室攻坚关键核心技术,如何将他们的科技优势就地转化为经济优势?

  合肥构建出“大科技格局”,助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成金”。

  如果长期观察合肥的科技领域,会发现有一股热潮,且逐年增高——

  政府吹响号角,从市级层面组建市委科技创新委员会,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专班,让合肥科技创新由部门工作上升为全局工作。

  国有资本领头助力,合肥科创集团、合肥人才集团相继成立,打造出“科创+产业+资本+人才”的产业生态闭环,在全市形成“大科技”格局。

  梁聪就是在合肥的“大科技”格局下,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2015年,梁聪从家乡海南来到合肥,在中国科大就读,从本科一路念到博士。关于毕业后的出路,梁聪想过,大概是回到家乡。

  在学校里,梁聪和师兄弟们常泡在学院的机器人实验室里琢磨人工智能交互技术,起初他们也只是当作课题来做,但好技术就像“金子”,总能发光。在被“掘金”队伍多次敲开实验室的门后,他和师兄弟们决定把技术带出实验室,打造成实用的产品。

中科院合肥智慧农业谷实验室内的智能检测机器人正在分析数值。合肥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浩 摄

  这支屡次“登门入室”的“掘金”队伍里,有学校里的创业导师、合肥市政府的专班工作人员等。

  科技成果转化后,后续如何茁壮成长?对此,合肥提出对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全周期跟进、第一时间服务,助力企业发展壮大。

  “掘金”队伍中的科大硅谷服务平台公司,主动担当“1号服务员”,从创业培训到启动资金,都给予了鼎力支持。科大硅谷创新营、股权实战营等一系列培训,梁聪和师兄弟们逐渐从技术“专才”变成了财务、法律、领导力等均有涉猎的“六边形战士”。

  很快,他们的一纸项目书,不断优化,变成了一家企业,他们为其取名“无论科技”。企业的核心技术团队成员,均来自中国科大计算机、信息学等专业的在读硕博研究生。

合肥科学岛风光。李中蒙 摄

  在合肥,越来越多的技术变成生产力。截至目前,合肥“掘金”队伍2024年摸排高校院所可转化的科技成果2000项左右,累计录入科技成果库超6000项,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在肥成立企业超1000家。“大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入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改革创新典型案例。

  科创企业,尤其是中小型科创企业,需要依托场景创新来有效地链接新技术与市场需求。2023年7月,合肥成立了全国首个以“场景应用创新”为关键词的“合肥市场景应用创新促进中心有限公司”。

  截至目前,累计发布245个场景机会和256个场景能力,落地合作项目超600个、金额超6亿元。骆岗公园、未来大科学城、中安创谷等一批带动性强、覆盖面广的“超级”场景正在不断涌现。

创新“生态圈”
发展“强磁场”

  瞄准束缚科技创新活力的难题,合肥不断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生态。

  持续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合肥探索“赋权+转让+约定收益”新模式,让高校的科研成果在短短几个月内就能落地成企业。

  中科采象就是这一改革东风的受益者。

  该公司创始人曹平告诉记者,赋权改革后,科研人员真正成为科技成果的主人,能够自主组建团队、成立公司,并和学校按照协议约定收益比例。

东超科技产品-多功能空中成像自助终端。合肥日报全媒体记者 曹国栋 摄

  改善创新生态,不仅要“出新”,更要盘活“旧资源”。

  2022年,出台《合肥市科技创新条例》,从法治层面上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

  组建场景创新促进中心、高起点布局建设“科大硅谷”、构建覆盖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的投资基金体系、创新实施科研经费“负面清单+包干制”、推进人才项目“评定分离”改革……合肥的科技体制持续完善,创新活力加速迸发。

  “我们选择回安徽发展事业,就是冲着科大硅谷来的,因为这里能闯能试。”阿尔法公社创始合伙人、CEO许四清说。

  一个面向全球开放、链接全球创新资源的科大硅谷,“就像星火一样热烈起势,产生了很强的磁场效应”。

  截至今年9月底,科大硅谷在美国硅谷、日本东京、英国剑桥、法国里昂等地设立9家创新中心;面向全球招募80家高水平团队作为合伙人;以中国科大为主,广泛联络全球高校院所和校友组织600多家,吸引1700多名海内外院士学者、企业家等回访。

  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推动科技创新能力跃升,以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引领产业创新体系突破,以科大硅谷促进创新创业生态深入优化,一个“Y”形的城市创新战略格局已在合肥逐渐形成。

  合肥,这片“养人的地方,创新的天地”,正为赢得创新优势、赢得科技未来而努力,向“新”而行,以“新”逐“质”。


来源 | 合肥发布 合肥日报(刘小容)
审核 | 朱琛琛 责编 | 吴亚晓岳  编辑 | 陶也 张静 李瑜琪
平台建设及技术支持 | 安徽新媒体集团



蜀山发布
发布合肥市蜀山区本地新闻,展示蜀山风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