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社火有这么多故事,好看~

文摘   2025-02-05 11:41   青海  

河湟社火,一朵璀璨的“民间之花”  

——“河湟文化”看西宁系列报道之四

“不点花灯月不圆,不耍社火咋过年?”在西宁老百姓的心中,十五的灯会若没去瞧一瞧,热闹的社火未曾来闹一闹,这年便仿佛缺了几分滋味,怎么都不算完整。

“万水千山不忘来时路”,社火,不仅是年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祖祖辈辈的记忆,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是西宁人心中那抹最浓郁的年味。每逢社火表演,大街小巷人头攒动,人人都翘首以盼,只为一睹那浩浩荡荡的社火队伍穿街而过的热闹场景,瞬间,过节的氛围便被拉到了顶点。

不过,这人人都爱看的社火,究竟是怎么来的呢?非遗文化里的“社火”又藏着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社火表演中,神秘的“哑巴”、诙谐的“胖婆娘”背后有着怎样的来历?那威风凛凛的“灯官老爷”为何要顶着写有“槽头兴旺”的帽子?社火里还有哪些让人印象深刻的“大身子”角色?耍社火是不是有一套既定的流程?作为观众,我们又该如何欣赏这一场场精彩绝伦的社火表演呢?

带着这一连串的疑问,让我们一同走进2025年的西宁社火队,邀请民俗专家为大家拨开迷雾,带领大伙一起沉浸式地看社火、聊社火,探寻这古老年俗背后的深厚文化底蕴。

社火:高原人民一年一度的“狂欢节”

据《青海民俗志》第四卷记载,社火的起源可追溯到古老的土地崇拜与火崇拜。“社”,指代土地神,土地是孕育万物的根基,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火”,代表着火神,火不仅是人们获取熟食、抵御严寒的源头,更是人类文明进步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对土地与火的敬畏与崇拜,催生出了祭祀社与火的古老风俗。随着岁月的流转,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认知水平逐步提高,在原本庄重肃穆的祭祀仪式中,逐渐融入了娱乐的元素,历经漫长的演变,最终形成了如今规模盛大、内容丰富的民间娱乐活动——社火。

河湟文化研究者李玉寿,曾任湟中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多年来,他潜心于非遗文化、社火文化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对湟中社火的发展脉络和变迁历程有着深入的了解和独到的见解。他谈及社火时表示:“社火,看似普通,实则是最隆重的民间文化娱乐活动之一。它是春节期间农村地区最普及、规模最宏大的群众文化活动,堪称高原人民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同时,社火也是村民们自编、自导、自演、自乐的群众性文艺活动的大展示、大比拼,充分展现了民间艺术的魅力和人民群众的创造力。”

在高原大地,社火是一种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民间活动,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成为每年新春不可或缺的盛大庆典。

社火中的“大身子”都有谁?

“湟中社火的历史最早能追溯到2600年前。”李玉寿讲述道,他的话语拉开了一段关于社火的古老传奇的序幕。

在传统社火表演的日子里,西宁古城就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大街小巷,形形色色的社火表演队伍纷纷登场,各展风采,整个城市热闹非凡,充满了浓郁的节日氛围。

在众多关于社火起源的说法中,有一个版本的故事内容最为完整,虽其真实性有待进一步考证,但透过这个故事,我们能初步了解到社火队伍中几大重要角色——也就是老百姓口中常说的“大身子”的来历。

时间回溯到26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楚庄王作为楚国历史上成就斐然的国君,是威震中原的春秋五霸之一。传说,楚庄王在一次外出巡游时,遭遇敌方军队的围困,形势万分危急。为突出重围,有大臣献上一计,以“活享一品俸禄,死封庙祭的灯官”作为重赏,寻找一个与楚庄王长得相似的替身。于是,社火队伍中的“灯官老爷”这一角色,便被认为是楚庄王的替身。而真正的楚庄王,则乔装打扮成一位衣衫褴褛、满脸污垢、沉默不语的哑巴;王后樊姬也改扮成一个疯疯癫癫、胡言乱语的胖婆娘,二人借此掩护,仓皇逃离险境。这也正是“哑巴不说话,社火里面他最大”这一说法的由来。

李玉寿补充介绍道:“社火表演中,一旦有人装扮成哑巴,在没有卸妆之前,一整天都不能开口说话,就算是见到自己的父母亲也不例外。”这一规矩,为社火中的“哑巴”角色增添了更多神秘色彩。

此外,随行的一些大臣和侍卫,也纷纷化装成货郎儿、膏药客等普通百姓的模样,隐藏身份,最终成功摆脱了敌军的围困。这些角色,逐渐融入社火表演中,成为了社火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代相传,流传至今。

河湟社火:一朵璀璨的“民间之花”

在河湟大地,社火不仅是一种传统民俗活动,更是承载着当地人民美好愿景与深厚情感的文化瑰宝,宛如一朵在民间绽放的璀璨之花,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传说,楚庄王的替身逃到一户人家的马棚后,主人家贴春联时,误将“槽头兴旺”的字样贴在了他的乌纱帽上。时至今日,在社火表演中,我们依然能看到“灯官老爷”这一“大身子”角色的官帽前面贴着“槽头兴旺”四个字,后面则是“一品当朝”。灯官老爷的扮演者通常是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表演时,他们向人群抛洒糖果蜜枣,每一颗糖果蜜枣都寄托着对人们生活甜蜜、幸福美满的美好祝愿。

社火里的“哑巴”也是极具特色的角色。扮演者一般会把脸涂黑,反穿皮袄,全程保持沉默。在表演过程中,“哑巴”会将鞋子甩向人群。在青海方言里,“鞋子”与“孩子”同音,这种独特的表演方式蕴含着河湟人民多子多福的朴素愿望,承载着对家族兴旺的热切期盼。

“胖婆娘”同样是社火表演中不可忽视的角色。这一角色体态丰腴,通常由男子反串扮演,他们怀抱假婴儿,在表演时会把婴儿塞到一些女观众手中。这一行为同样饱含着美好的祝福,寓意着为这些女性送去多子多福的好运。

“哑巴”手中的棒子,看似普通,实则是暗用的指挥棒。表演时,货郎儿、膏药客等角色始终围绕在“哑巴”身边或附近,而类似御林军的角色则手持钱棍,以武术动作在周围保护。“钱棍一响,黄金万两;钱棍一响,财源滚滚。”钱棍清脆的响声,传递着河湟人民对财富和美好生活的向往,每一次挥舞都寄托着对富足生活的憧憬。

在传统的老社火中,还有一个神秘而庄重的仪式——“点秧歌”仪式,也被称为“点兵点将”。这个仪式在社火表演伊始进行,由于开始时间很早,能有幸目睹其全过程的市民少之又少。它就像一场盛大表演的前奏,为整个社火活动拉开了充满仪式感的序幕,赋予了社火更加深厚的文化内涵。

社火文化,历经岁月的沉淀与传承,将古老的传说、美好的愿景、独特的表演形式融为一体,成为了河湟地区民间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照亮了一代又一代河湟人民的精神世界,绽放着永恒的光芒。


更多内容请下载
“大美湟中”App

来源:西宁晚报

编辑:阿许培

责编:李树松

监制:保倩倩





湟中融媒
广播电视制作发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