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玛尔河畔的“追风者”

文摘   2025-02-04 21:31   青海  

8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


 

从工区出发巡线。

工作人员正在进行风速监测采集。

“今天风大,大家多穿点衣服,把耳朵护住,以防冻伤。用布袋带把大风监测仪缠在手掌上,清点仪器仪表,半个小时后准时出发!”1月26日8时许,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西宁通信段清水桥通信综合工区工长马海龙,正在仔细布置着此次风速监测采集任务。

11时30分许,经过3个多小时的长途跋涉,马海龙一行到达风火山隧道口,随即开始了紧张的测量工作。“实时风速15米每秒,风向东南方向,先记录数据,然后联系网管中心,确认和大风检测系统数据是否一致……”寒风中,马海龙高举着大风检测仪,大声对同事曹成雷说。大风伴着雪粒钻进手套袖口,不一会儿,他的手指就冻得失去了知觉。曹成雷哈了口气,在测试本上歪歪扭扭地记录下实时风速等数据。

“可可西里海拔高,风非常大,特别是清水河大桥区段,桥梁位于地表几十米之上,列车行驶在桥梁上时直面大风,一旦横风风速超过安全值,就会给列车行车安全带来极大的危险。也因此,大风检测系统提供数值的准确性,直接关乎列车乃至旅客的生命安全。”曹成雷说。

“每当恶劣大风来临,就是我们开始行动的时候。可可西里不仅风大,而且风向变化特别快,这就要求我们每隔半个小时就要测一次速,往往核对完一个点的数据,需要在风口待一天。”马海龙搓了搓手,准备再次站在风口进行测试。

西宁通信段清水桥通信综合工区位于可可西里地区,海拔4525米,驻地不远处就是四季白雪皑皑的玉虚峰,四周全是苍凉戈壁,方圆20公里荒无人烟。从列车车窗远眺,工区就像一叶扁舟,漂泊在空旷辽远的大地上。

这里常年大风肆虐,为给列车安全运行提供详实可信的风速数据,清水桥综合通信工区的职工常常要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甚至零下几十摄氏度的严寒中“作战”,采集第一手风速数据。他们不畏艰难险阻,不惧风雪严寒,被称为楚玛尔河畔的“追风者”。

清水桥通信综合工区地处可可西里腹地,主要担负昆仑山至风火山之间173公里高原铁路线上37个通信机房、2条光缆通道设备的日常维护任务。区段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含氧量不足平原地区的50%,是青藏铁路沿线气候最恶劣、环境最艰苦的地区之一。

马海龙和他的同事每天穿梭在铁路沿线,检查设备、维修故障,确保通信信号的稳定传输。他们深知自己的工作稍有疏忽,就可能影响列车的安全运行。因此,每个人都时刻保持警惕,用专业和敬业守护着这条天路。

“风吹石头跑,氧气吃不饱,六月下大雪,四季穿棉袄”,这是可可西里的真实写照。在青藏铁路海拔超过3500米的地方工作,被大家称为“上山”。马海龙经常听到老师傅们讲自己年轻时候在“山上”的经历,那种在离天最近的地方斗严寒、战风雪、抗缺氧的壮志豪情。

2018年8月,马海龙主动申请“上山”,成为入驻“生命禁区”可可西里的第一批通信人,守护着钢铁巨龙穿越可可西里的通信安全。6年多的时间里,他每天带领工友走线路、进机房、查故障,把每一次故障处理流程、方法都记在本上,晚上再一一复盘,对照内容,查找疏漏。

青藏铁路大风监测预警与行车指挥系统于2006年投入运用,该系统的核心技术是铁路大风监测预警系统。它通过利用网络通讯与控制相关先进技术,构建了辖域达1120公里的高原铁路长大区域大风连续监测网络体系,涵盖不同地貌、不同自然环境和不同的线路区间;提出列车—大风—路况等多源信息融合处理方法,实现了我国铁路应对恶劣风灾害能力的重大技术突破,有力保障了列车运行安全。

“清水桥通信综合工区先后完成高海拔地区通信光缆劣化整治,减少了冻土消融对通信光缆的影响,进一步降低了冻土路段光缆劣化所导致的通信业务传输的损耗等多项QC创新成果,总结提炼出冻土-盐碱地段防光缆劣化整治办法,连续多年管内通信大通道零故障。”马海龙自豪地说。

楚玛尔河畔的“追风者”,他们不仅是铁路的守护者,更是高原上的勇士。每一次的巡检,每一次的维修,都是对生命极限的挑战,也是对铁路事业的无限忠诚。在可可西里这片广袤无垠的土地上,清水桥通信综合工区的职工们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这里的每一寸土地,也照亮了无数旅人的前行之路。



来   源:青海新闻联播

编   辑:娘毛加

责   编 : 白凤鸣 祁元军

审   核:李海年

总监制:董海安 李海年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




海北州广播电视台
新闻资讯、旅游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