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科技日报》8版刊发《野生芦苇变废为宝 乌梁素海重焕生机》,报道乌梁素海水生植物资源化综合处理项目实施情况。全文如下:
10月27日,记者在内蒙古积葭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看到,芦芯板生产线上,一根根来自乌梁素海湖区的芦苇经过一系列工艺处理后,变成一张张无醛环保板材。
20世纪90年代后,受市场行情低迷、加工工艺落后等因素影响,乌梁素海湖区内生长的大量芦苇难以得到有效利用,自然腐烂后严重影响了湖区水质。
如今,这些野生芦苇摇身一变,成为了环保无醛芦苇刨花板,走向千家万户。而这得益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十三五”第三批乌梁素海流域山水工程项目——水生植物资源化综合处理项目的实施。日前,该项目入选全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第二批典型案例,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唯一入选案例。
初冬之际,漫步在乌梁素海岸边,天空百鸟翔集,湖中芦苇苍翠、鱼儿游弋,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内蒙古乌梁素海实业有限公司海区管理大队队长刘文斌告诉记者:“乌梁素海是世界鸟类迁徙通道上的节点,现在生态环境好了,每年有很多鸟类来到这里繁衍生息。”
作为黄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湿地,乌梁素海承担着黄河水量调节、水质净化、防凌防汛等重要功能。20世纪90年代初,乌梁素海自然补给水量减少,生态环境一度恶化,水质下降为劣Ⅴ类。影响水质的因素除了城市污水、工业废水排放外,还有湖中腐烂的芦苇。
“乌梁素海的芦苇,一眼望不到边……”流行于内蒙古中西部的这首民歌,真实记录了乌梁素海芦苇茂盛繁荣的景象。
巴彦淖尔市生态环境局乌拉特前旗分局负责人王璞介绍,乌梁素海的芦苇属一年生植物,大面积的芦苇如果未经及时处理收割,就会腐烂在湖里,产生二氧化碳等气体,增加大气中的碳排放,还会加剧水体富营养化,影响乌梁素海乃至黄河水质。
为了让乌梁素海重焕光彩,巴彦淖尔市改变过去“就山治山、就水治水”的传统做法,将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作为生命共同体,统筹推进全流域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和保护开发。2018年,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启动,总投资50.86亿元。水生植物资源化综合处理项目就是该工程中乌梁素海湖体水环境保护与修复工程的子项目之一。
乌梁素海湖区面积293平方公里,每年可出产芦苇近10万吨。如何将芦苇资源化利用是当地一直研究的课题。
经过努力,当地开创了以财政为杠杆撬动民间社会资本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新模式,探索出“用活政策、增强项目自身造血机能、创新金融服务”助力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治理路径。
水生植物资源化综合处理项目由内蒙古乌梁素海流域投资建设有限公司与内蒙古积葭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建设。其中,财政资金投入1.3亿元,引进社会资本1.3亿元。
同时,内蒙古积葭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按照市场价收购内蒙古乌梁素海实业有限公司及周边渔民清理收割的湖区芦苇,助力乌梁素海地区当年所产全部芦苇的资源化利用。
据了解,该项目实现了乌梁素海流域芦苇的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在有效缓解当年芦苇秆和芦苇花腐化后对湖区造成污染的同时,也保证了第二年芦苇的正常生长。这种资源化利用有效降低了湖区水质的治理成本。
“经过一系列治理,如今乌梁素海流域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多种鸟类在乌梁素海繁衍栖息,乌梁素海流域成为候鸟天堂。除了鸟类,这里的鱼类种类也在逐年增加。”乌梁素海保护中心生态保护科科长刘雄说。
“水生植物资源化综合处理项目的实施,在抑制芦苇等水生植物继续蔓延、减缓沼泽化进程、减轻内源性污染的同时,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强化了湖泊水流条件和净化功能、改善了湖体水质和富营养化状态,进一步提升了乌梁素海入黄水质,保护了黄河水生态安全。”刘雄说,“目前,湖区整体水质已达到地表水Ⅴ类标准,局部区域水质达到Ⅳ类标准。2023年12月,乌梁素海入选国家重要湿地名录,成为内蒙古唯一入选的湿地。”
记者了解到,通过水生植物资源化综合处理项目,由芦苇制作的无醛环保板材与相关产品将陆续发往新疆、辽宁、山东等地。据内蒙古积葭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丙坤介绍,公司每年可生产15万立方米无醛芦芯板,消耗乌梁素海芦苇8万吨。
水生植物资源化综合处理项目的实施,不仅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还提高了经济效益。据了解,今年1—7月,内蒙古积葭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累计生产无醛芦芯板52898立方米,消耗芦苇63337吨,产值达7808.92万元,带动就业148人,纳税80万元。“水生植物资源化综合处理项目每年可以减少30万到50万立方米的森林采伐,减少使用煤炭3000吨,减少碳排放量24万吨左右,直接解决150人就业。”张丙坤说,项目还将增加当地芦苇销售收入6000万元以上,带动当地交通运输、化工、包装、服务等行业发展,真正将“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编辑:赵昕
初审:贾甜
编审:蒋普全
监审:高燕霞
总监制:赵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