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的2024】孙传旺:致力于构建碳中和评价体系

学术   2025-02-07 17:05   北京  



2024年9月23日 ,对厦门大学“碳中和发展力”研究团队而言,是一个充满意义的日子。我们更新发布了“2024中国碳中和发展力指数”,这是自2021年以来,我们连续第四年公开发布该指数。

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正式提出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中国要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相比发达国家“2050年碳中和”目标,面临着更大挑战。在此背景下,精准量化评估各区域“双碳”目标进展,成为亟待探索的时代课题。我们团队经过不懈的学习、调研与讨论,逐步构建起一套科学合理、具有前瞻性且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

该指数以成长力、转型力、竞争力、协调力和持续力构成的“五力”驱动模型为基本框架,结合地方碳中和行动举措等开展辅助分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五+N”评价体系。2024年,我们团队立足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战略目标和工作部署,对指数评价体系进行全面升级,新增了特高压输电线路投运数、新能源发电量、绿色金融发展指数、空气质量指数、用户平均供电可靠率等十余个关键指标,有助于更加系统和全面地考量各地区碳中和事业的发展进程。

十二载耕耘,铸就今日硕果。这一独创性成果,源于我们团队在气候变化、能源经济、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十余载的深耕细作。2012年,我们走在全国前列,率先启动了“中国家庭能源消费调研”。这项调查覆盖了全国26个省市区,深入超过20000户家庭,认真倾听他们的声音,洞悉家庭能源使用的情况。同时,在这十余年间,我带领学生们深入基层,参与田野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我们的足迹遍布泉州、武汉、宁德等数十个调研地区,各个地方不同的产业结构、能源使用特点以及发展需求,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样本。在此过程中,我指导了60支大创队伍和18支社会实践团队,共计471名学生参与其中。这些实地的调研实践为我们积累了大量案例研究材料,我们初步理解了不同地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挑战与机遇,为后续构建科学合理、贴合实际的碳中和发展评价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

追风逐日,绿色能源震撼之旅。随着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与推进,我们的研究进一步聚焦于清洁能源的发展。2020年,我们深入西北地区进行实地调研,更全面地了解清洁能源领域发展的现状与挑战。在新疆玛依塔斯风电场,我们和风电场的工作人员一起穿梭于戈壁滩,在壮观的风力发电机组群中感受到了自然力量的伟大,也见证了人类智慧与工程技术的完美结合,那种震撼至今难以忘怀。在河西走廊的戈壁滩上,中节能甘肃玉门昌马风电场的春风将绿色能源送进了千家万户;而在德令哈的戈壁滩上,一座200米高的吸热塔和2万多面光热定日镜组成的熔盐塔式光热发电站,宛如一颗人造太阳,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清洁能源。这次西北调研之旅不仅令人难忘,而且成果丰硕。通过这些地方实践的具体行动与成效,我们对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路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初步提出了碳中和发展力指数这一概念。

展望未来,携手共进。2024,注定是向“新”而行的一年。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那么,如何在新质生产力这一理论框架下完善中国碳中和发展力指标体系显得十分重要。

指标体系扩展本身就是个难题,不仅需要理论支撑,还要有实证依据。为此,我们团队积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与相关政策文件内容,基于新质生产力拓展碳中和发展力的内涵。同时,我们从全国31个省份的超6000条政策中逐一识别出碳中和相关的600余条政策,提炼出各省份的行动举措。进而,我们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寻找适合的指标,最终形成了5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100多个三级指标的指标体系。

社会不断发展变化,能源经济领域更是日新月异。只有扎根于实际的调研,才能敏锐捕捉到发展中的新趋势、新挑战。让学术研究不脱离现实土壤,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为解决实际问题贡献智慧和力量。

“2024中国碳中和发展力指数”的发布,既是对过往成绩的认可,更是对未来方向的展望。科研路上荆棘密布、困难重重,我们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知识分子寄予的厚望,奋勇向前。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加速推进,我国高质量发展的追求不断提高,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深知责任重大、使命在肩。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坚持理论研究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道路,不断深化对碳中和目标的理解和实践,也期待更多年轻人的加入,一起为实现碳中和目标而努力。




作者系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任编辑:张征
新媒体编辑:曾煜婷



「往期推荐」

【学者的2024】朝戈金:乙巳将至 小愿稍陈

【学者的2024】夏静:我的2024
【学者的2024】王杰:激活学生们的审美经验
【学者的2024】朱旭东:学术与人生并进合一
【学者的2024】江怡:在时代变迁中坚守自己的学术底线
【学者的2024】钟志清:学科坚守中的遗憾——2024年岁末随想
【学者的2024】李心峰:今年我出版了四部学术著作
【学者的2024】陈才智:以苏轼度量中国——我的东坡年
【学者的2024】桫椤:尝试将理论的灰度调亮一点
【学者的2024】张继焦:肩上的两份责任
【学者的2024】蓝虹:致力于生物多样性金融
【学者的2024】成新轩:在学术上取得两点突破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

邮箱账号:skwgzh2023@163.com


      

     


点个“在看”不失联
“阅读原文”一起来充电吧!

中国社会科学网
繁荣中国学术 发展中国理论 传播中国思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