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心声】孙晓霞:做有温度的学术

学术   2025-02-08 16:39   北京  





回顾2024年,最难忘的瞬间,莫过于一次在深夜审视自我的时刻。彼时,自己申请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课题“20世纪以来中国艺术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思想史研究”通过评审立项,又一项新的研究要正式启动了。深夜在电脑上翻捡自己过去几年搜集的文献,思考自己所关注的历史、艺术与科技等诸种论题,四壁寂静间,似乎能听到自己内心的一阵轰鸣,经历百年风雨的中国艺术学,在今天又要面对当今瞬息万变的AI技术浪潮,新的十字路口,关于我们的艺术之学术书写该何去何从? 

这一触动,促使我重新思考“学术”的定义。一度我坚信要追求将学术活动视为理性的思维训练,讲求学术乃理性思辨之功,且需逻辑绵密、体系宏阔,但今天我更多地意识到,若少了对人的关切、对人的情怀,那学术之树便会失其灵魂,不免荒芜。若只停留于体系的宏阔表层,而忽略“人”在其中所承担的创造热情与情感动力,我们所进行的一切梳理与建构,就很难真正激发文化与时代的力量。学术研究与艺术创作一样,皆根植于人的激情与冲动——对未知的好奇、对思想的召唤以及对自我精神世界的映照。正是这种激情穿越百余年的时间纵轴,催生出中国艺术学今日的繁盛景象。尤其在21世纪的20年代,生成式AI技术汹涌而来,悄然改变创作与审美体验。有人忧心艺术被替代,有人欣喜人机合璧之奇境。人与机器交织的悲喜剧实乃当代之缩影,此刻艺术的“主体性”与“温度”尤为重要。技术之所能,固然长远,然而只有人可从情感出发,生出无可复制的有温度的创造力。 

学术之道,当如行吟。今天的我们既需静心回溯旧籍,于先贤足迹中撷取独有之思想光华;更须灵思锐进,洞悉当下纷繁,以新意破除桎梏。学术研究不能固执一隅,而要广开视野,既在细微处觉察历史脉动,又在浩瀚中直面未来涌浪,在纵横开阖间形成新气象。学问安于陈说旧义,难免无法理解来路之宏阔;徒图革新而割裂自身根脉,也将会失去文化所寄的神与魂。时下国际政治风云际会,科学技术中“人工智能”浪潮势不可挡,唯有人文关怀与灵魂的问候才是艺术之本质与价值。 

愿更多同道携手同行,将历史考察与当代思潮相贯通,把技术手段与人文情怀相融合,以有温度的学术来为我们薪火相传的艺术学大厦增加光与热。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于来年之际,盼我们抱持热望,同守我们的文化根基,在快速袭来的变化中坚守本心,拥抱这飞速前行的时代。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副所长、《艺术学研究》主编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任编辑:胡子轩

新媒体编辑:崔岑


往期推荐


【学者心声】尚杰:建一种“无序的”新文科的可能性
学者心声】向勇:在智能世界中捍卫我们的身体主权
【学者心声】方李莉:古镇归来——人类学者眼中的沧海桑田
【学者心声】陈波:独立思考与学术坚守
【学者心声】王路:逻辑是科学

【学者心声】骆冬青:小鱼儿偶尔冒个泡
【学者心声】夏燕靖:把脚扎进生活的泥土里
【学者心声】任维德:学者的生命在于治学

【学者心声】马季:重新认识文学的时代性与经典性


【学者心声】李红霞:一种清醒的迷茫

【学者心声】刘松青:偶然与宿命——我为何选择哲学
【学者心声】张广 | 该如何纪念康德:重申,质疑,抑或其他?——康德诞辰三百年纪念回想
【学者心声】李志斐:在边境调研中感悟学术真谛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

邮箱账号:skwgzh2023@163.com


      

     


点个“在看”不失联
“阅读原文”一起来充电吧! 

中国社会科学网
繁荣中国学术 发展中国理论 传播中国思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