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行丨西海固绽放的“文学小花”

文摘   2024-12-20 10:27   宁夏  

“生活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不止一次想过离开这个世界,是文学拯救了我……”单小花同我们讲述她的故事时,眼睛里噙满了泪水,嘴角努力扯着笑容。

她16岁辍学,17岁嫁人,独自抚养4个孩子,16年没碰过书本,直到35岁发表处女作《口口》,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她和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41岁时,她出版了第一本书《苔花如米》,四年后又出版了第二本书《樱桃树下的思念》。她说,“我压根儿没想到,初中都没毕业的自己能写出两本书”。

初见单小花时,她显得身形纤弱,脸上总是洋溢着温暖的笑容,眼中闪烁着星星般的光芒,骨子里有着一股执拗劲儿。正如她给自己第一本书取名《苔花如米》一样,她说:“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意想不到的苦难,特别是我们西海固地区的这些农村妇女们。但生活的苦难并没有磨平我们对生活的热爱,我们会勇敢地绽放自己,活成属于自己的一朵小花。”

“我给自己取名笑笑”

以前的单小花其实并不爱笑。

1978年,单小花出生在宁夏固原市西吉县吉强镇高同五队麻地沟。家里一共九口人,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自打生下来就备受家人照顾,家人为她取名“小花”,也是希望她能够像小花一样向阳生长、绽放自己。在西吉县回民小学(今西吉县第四小学)上学时,单小花就表现出了对文字的喜爱,写满了一本又一本的日记,还和同学们一起合办班报(今《春苗》校园文学社),她的文学萌芽开始从这里起步……

然而,单小花读初二时,西吉县连续两年干旱,地里庄稼歉收,家里糊口都很难,于是她和当地的很多女孩子一样,为了生计,被迫辍学,在家人的操办下早早嫁了人。婚后的生活对于单小花来说是一场接一场的挑战,作为一名农村家庭妇女,她每天起早贪黑、养牛喂羊,拼命地干活,小小的身体操持着大大的家。“汗水时常将我的衣服浸透,可不管怎么忙碌,日子还是过得紧紧巴巴的”,这样日复一日的劳作一晃就是16年,单小花说这段时间她几乎没看过书、写过字,上学时学过的那点知识也都差不多还给老师了。

2012年时,单小花家里又突遭变故,丈夫背井离乡杳无音信,家里的担子就全落在了她的头上,不仅要照顾四个年幼的孩子和两位年迈的公婆,还承担着一家人的生计问题,生活如同一座大山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单小花回忆到:“为了填补家中贫困的窟窿,我干了男人的活又干女人的活,挖药材、捡破烂、抱砖头、卖甜醅、卖玉米、打零工等等,我当了妈妈又当爸爸,每天总是早起晚睡,紧紧张张,忙忙碌碌,风里来雨里去,大事小事一人扛,饱尝了人间的辛酸”。

在这段艰难的日子里,单小花经常一个人夜里以泪洗面,身体也越来越差,“生活的不如意使我感到有很多话要说,这种倾诉的愿望逼得我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她找来孩子用过的作业本,开始像学生时代一样写日记,尽管很多字不会写,只能用拼音代替,甚至写了不少错别字,但每次写完之后,她都感觉如同向知己倾诉,得到了莫大的安慰,心里也会舒适很多。“当我把自己想要说的话写出来的时候,比挣了钱还高兴”,单小花说。

后来,单小花重病住院,觉得熬不过去了,便给女儿写下了一封离别信。这封信被主治医生马军看到后深受感动,医生不仅鼓励她积极治疗,还建议她去投稿试试。2012年底,经医生的再三鼓励,单小花拿着手稿忐忑不安地来到了西吉县文联,“当时我楼上楼下走了好几趟不敢进去,但推开门的那一刹,西吉文联的李春燕老师热情接待了我,她的笑容打消了我当时的所有顾虑,心一下就暖了。”时任西吉县文联主席郭宁看了她的文章,说写得很朴实、充满真情实感。他选了其中一篇名为《口口》的散文,准备发表在西吉县文联主办的文学杂志《葫芦河》。临走时,郭宁还特意送了一些书给她,让她回去慢慢阅读。不到一周,单小花收到了300元“巨额”稿费,这对当时靠打零工一天只有20多元收入的她来说,是一种极大的认可与鼓励。她说,“那一刻,我高兴得像小女孩儿一样跳了起来,可以说文学给了我第二次生命”。从此以后,她一有空就读读写写,精神世界逐渐充盈起来,也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方向。

“我不再‘哭哭啼啼’,给自己取名‘笑笑’。”她开始更加努力地阅读与写作,记录那些她熟悉而又难忘的面孔,帮助过她的人,以及她看到的山乡巨变。

“苦难是化了妆的财富”

“有了第一次发稿经历后,我写作的劲头更足了,也更有勇气投稿了,人一努力,运气也会变得好起来。”自那以后,单小花的文章先后在许多刊物上发表,出版了合集和个人作品集,还加入了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中国诗歌学会等,结识了很多编辑和文友。久而久之,单小花的精神世界越来越丰富,写作的水平和视角也有了新的高度。“我写作从来不是为了成为大作家、获得多少奖,只是把生活中的美好、感动记录下来就够了。”单小花说。

2016年,时任中国作协主席铁凝特意前往单小花的出租屋看望她,虽然房间只有不到四平方米,但墙上“文学点亮心灯”的字幅十分显眼。铁凝对她说:“这间屋子很小,但你的心很大,文学让你走出这间出租屋和这个小村子,使你内心明亮;面对苦难,你没有倒下,而且活得很有尊严。”单小花回忆当时的场景,仍然记忆犹新,铁主席的话对她是莫大的鼓励,也更坚定了她继续在文学道路上走下去的信心。

单小花的写作灵感都来源于最真实的生活,她白天外出打工时,看到感动、难忘的瞬间会急忙记录下关键词,晚上回来再把内容补充完整,如果夜里三四点灵感来了,她也会立马起来搞创作。单小花笑着说:“我对文学好似上瘾了一样,陷入一种痴狂的状态。”

随着越来越多的作品面世,单小花的名字也开始被更多人知晓。她五年内出版了两本散文集,分别是《苔花如米》和《樱桃树下的思念》,并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她说:“身为农民作家,我有责任讲好农村故事,说出农民心声。我没有太多的写作手法和写作技巧,但希望能如照相机一样,实事求是地写。每篇作品里都有我熟悉又难忘的面孔,一张张被岁月刻画的脸,一个个勤劳、朴实、坚韧的平凡人生,给了我最深刻的启迪和战胜困难的足够勇气。”

回顾过去,单小花感慨万千:“苦难是‘化了妆的财富’。”这些经历不仅磨炼了她的意志,更为日后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如今,她已经从四平米的出租屋搬到了更大一些的公租房,虽然依旧为生活奔波,但在文学的世界里,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光芒,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也为更多人带来了希望与力量。

“文学是多么有力量”

“文学不仅给了我精神的力量,也改变了我的生活……”单小花说读书写作不仅让她变得阳光自信,也带动着她身边的人,她的四个孩子都受她的影响,非常喜欢读书写作,“我的两个女儿分别在宁夏大学和宁夏医科大学读书,我的儿子在部队当兵,小女儿在读高三……很多人都很羡慕我有四个这么优秀的孩子。”单小花看着四个孩子的照片满脸欣慰的说道。

除了家人,单小花也始终鼓励着无数像她一样身处困境中的人勇敢追梦。2020年,单小花开办了公益性质的网络学习班,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年龄段的文学爱好者纷纷加入。单小花不仅通过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不断鼓励更多的人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也会在群里分享自己写作的心得体会,教授写作技巧,帮他们改稿、投稿,近日获“骏马奖”的西吉作家马骏也曾是她网络学习班的一员。单小花常说:“在人生低谷时不要悲伤,不要自暴自弃。通过阅读和写作,我们可以让内心变得更强大,从而克服困难。”

在西海固这片广袤的文学土壤里,单小花用她的文字传递着希望与力量,用文学照亮更多人的人生。她说:“我们农民不仅能拿着锄头种地,也能拿起笔杆写出好作品。文学点亮了我的心灯,我也希望能以一盏灯点燃万家灯火,一起照亮我们新时代新农民的文学之梦”。

单小花用最质朴的语言和最真诚的情感,书写出了属于她的故事,属于西海固的故事,属于这个时代的故事,为更多的人带来了希望与勇气。正如固原市2023年度“最美文学人”颁奖词写道:“如果说西海固大地上,每一株小草都带着文学的露珠,那么每一道不起眼的山沟,总会走出那么几名作家诗人。她从麻地沟出发,不断走向文学高原,攀登文学高峰。当中国作协主席铁凝握着单小花手的时候,她一定感受到,这遍地生长文学庄稼的土地上,文学是多么有力量,诗歌多么‘有希望’。”

生活朝她扔泥巴,她用泥巴来种花。愿这朵小花在西海固文学的大地上绽放得更加绚烂!

“塞上行”是人民日报社宁夏分社着力打造的新媒体品牌专栏,创新灵活地讲好“塞上江南”的美丽故事。每月1号、11号和21号左右,固定推出栏目产品,并因时因事刊发不定期报道。

统筹:徐元锋
本期策划:焦思雨
文字:焦思雨 徐璐璐
视频:焦思雨 徐璐璐 武山琦 穆昱宏
图片:焦思雨(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出品:人民日报社宁夏分社
投稿邮箱:rmrbnxfs@163.com


人民网宁夏频道
人民网宁夏频道以“关注宁夏、宣传宁夏、服务百姓”为己任,致力于打造宁夏回族自治区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网络新闻媒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