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郁风
我在看阿里达摩院姜萍视频的时候,也被感动的热泪盈眶,甚至触动了我这个高中数学竞赛三等奖选手久远的数学梦。
阿里用顶级退役媒体人的pr宣传能力,和高超的视频拍摄手法,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平平无奇中专少女,在郁郁不得志的伯乐老师指导下,战胜清华北大、麻省理工等一众高材生,拿到阿里全球数学竞赛12名”的故事。
加上“天才数学少女”这样的桂冠头衔,以及“证明女生也能学好数学”的性别宣言。姜萍瞬间成为央视、热搜、短视频的头条人物,成为比肩韦神的“金童玉女”,未来中国数学届的扛鼎大梁,拿到菲尔兹奖指日可待。
今天一纸通报打碎了姜萍粉丝的美梦,阿里发布通报,初赛时姜萍老师王闰秋对姜萍提供帮助,违反了“禁止与他人讨论”规则。涟水中专学校也通报给予王闰秋诫勉谈话处理。
至此,一场“天才数学少女”的闹剧落下帷幕,留下乱哄哄一地鸡毛。
涟水中专强调,恳请广大公众对未成年人给予更多包容和爱护。这里无意去苛责姜萍,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姜萍也是一个受害者。
王闰秋很可能是把最好的答卷以姜萍的名义提交了上去,还特意以自己身份提交了另一份答卷,制造姜萍得分比自己高,“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的假相。
此举一来可以降低作弊嫌疑,二来能培养出一个比自己更强的弟子,更能凸显老师的教学能力,从而在体制内晋升。其在镜头前塑造出的忠厚内敛“扫地僧”形象,只可谓知人知面不知心。
当然,姜萍可以去主动去澄清事实,这样还能赢得赞誉。但显然有人阻止姜萍说出真相,搜狐极昼报道,有同学问姜萍,姜萍回复“不让回信息”。
作为舆论漩涡人物,姜萍自始至终都没有和外界接触,独立发声的机会,她完全被塑造成了一尊只能远远瞻仰,却不能有自己语言行动的神像。眼下连正常的中专读书都无法进行,不但学数学的B计划破灭,学服装设计的A计划也被中止了。
中国人是最喜欢也最擅长造神的,这片土壤并不盛产天才,而更盛产机械化培训、循规蹈矩的做题机器。于是人们就渴望天才,呼唤天才。
虽然大部分人学不懂数学也对数学没有兴趣,但他们却对数学家有一种迷恋,因为他们知道数学对科技、国防、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知道“华为最重要的人才是数学家”。
而中国在历史上对数学发展的贡献并不多,高中、大学数学课本的大部分定理公式,都是西方发现命名的。人们便渴望出现韦神、姜萍这样的天才人物,来“让中国数学遥遥领先”。
但是,只要学过高中数学,对此还有印象的人,看到姜萍83分的月考试卷,就不难看出其中的吊诡。这张极其简单的150分卷子,姜萍却不及格,说明基本的运算、函数她都不太会。如果高中函数不会,完全没有办法进行大学微积分的学习。
仍然有一些人,甚至包括一些媒体人坚持辩称“简单的学不好不代表学不好难的”,这只能暴露他们对数学的不了解,对专业的不尊重。从中透露出浓厚的反智主义倾向,用罗翔的话说,“越无知的人越有一种迷之自信”。
但无知尚未那么可怕,可怕的是无知成为主流,无知的言论占据舆论高地,进而攻击打压有知、理性的少数。
一方面,“天才数学少女”的励志故事很符合正能量宣传叙事,又能证明“中国也是能诞生数学天才的”,增强自豪感和优越感。
一方面,很多连函数都不知为何物的人,却对黑板上他们看不懂的符号奉为圭臬。从“小麦亩产一万斤”到”天才数学少女“,这样的造神故事在这片土地上,仍将生生不息的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