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探访天津气象雷达研试中心,看天气雷达如何走好研发到应用“最后一公里” | 新春走基层

政务   2025-02-07 17:05   天津  

255米高的城市大气边界层气象和环境监测塔、气溶胶激光雷达、边界层风廓线雷达探测车……走进天津气象雷达研究试验中心(以下简称“研试中心”),总能被随处可见的气象科技惊艳。


研试中心于2022年成立,2024年进入业务试运行,重点开展全国新一代天气雷达业务软件(ROSE)产品定量化评估改进、雷达实验室算法评估等工作。


春节前夕,记者来到这里,近距离感受研试中心的脉动。




“除了研究测试天气雷达观测设备外,我们主要承担天气雷达新技术的试验评估、天气雷达新算法新产品的中试评估和业务应用评估,同时开展天气雷达应用技术开发、成果推广和对外服务。”研试中心副主任李瑞义一边介绍,一边领着记者来到“雷圣-中试”业务平台前,详细介绍起雷达研试业务。


如果说长沙气象雷达标校中心是针对雷达设备开展标校评估,那研试中心则主要是对雷达应用软件算法进行测试评估,二者搭配,才能更大程度保障雷达观测站网效益发挥。“我们所做的工作,是打通雷达从研发到应用落地前的‘最后一公里’。只有设备和软件的准确性得到检验,雷达才会投入业务运行。”李瑞义说。


研试中心目前有专职人员12人。他们的日常工作便是与各类天气雷达软件、产品、算法打交道。“软件好不好用?产品质量怎么样?算法准确性能否再提升?都需要我们把关。”李瑞义说,以算法为例,对于判别各类天气现象、过程至关重要,通过优化算法,可以提升天气判别的准确率。


李瑞义(左)与李晓波(右)探讨“雷圣-中试”平台建设。图/杨莹


2024年,研试中心对全国新一代天气雷达业务软件(ROSE)开展了定量化评估。“通过建立优质的个例集和评估方法,进行评估,发现问题,以此来提升ROSE中各类产品的准确率。”李瑞义说,“去年我们经过测试评估,发现ROSE产品算法问题48项,通过改进,定量估测降水产品、冰雹识别产品、雷暴大风及龙卷识别产品的准确率及识别率较2023年度均有大幅提升。”

一套完整的测试评估流程包括哪些环节?研试中心应用评估科科长李晓波通过“雷圣-中试”业务平台边演示边解释,“用户方首先需要向研试中心提交申请,统一格式后,把相关软件产品接入中试平台进行算法运行、分析评估。”这个过程将持续几个月,完成这些流程后,再邀请行业专家进行论证,论证通过后出具中试报告,有些软件产品甚至会经历多次分析评估,就为了提升那1%的准确率。


近两年来,研试中心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建立天气实况个例集。去年,该中心依托中国气象局雷达气象中心,已接入近3年天气实况个例集,这些个例集在雷达产品中试评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该中心将建立近5年的天气实况个例集。

采访中,李晓波还告诉记者一个好消息:研试中心在天津国家气象科技园的新业务大楼已经建成,正在做最后的平台建设工作,预计3月就能搬进“新家”。


位于天津滨海新区国家气象科技园内的北京国家综合气象观测试验基地(天津外场)天津市气象局供图

转自2025年2月7日《中国气象报》二版
原标题:探访天津气象雷达研究试验中心——走好从研发到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作者:文科 张妍 杨莹 郭玲

视频策划:张妍 杨莹 文科 史静

出镜:李瑞义 张妍

拍摄:肖涵

剪辑:杨莹 王禹迪


天津气象
准确及时的天气预报,及时的预警信息,贴心的生活类提示,为您的出行保驾护航。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