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基于“云端协同”的智慧农业气象服务技术 培育农业气象服务新质生产力

政务   2025-02-07 17:05   天津  

202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这一成就来之不易,离不开科技的有力支撑。


近日,中国气象局公布十大典型农业气象适用技术,涵盖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农业气象防灾减灾、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小气候调控等领域。本期策划聚焦这些技术,深入剖析其创新亮点与应用成效,展现气象科技服务农业的实践成果,以充分发挥新技术赋能和典型案例示范带动作用。


天津基于“云端协同”的智慧农业气象服务技术入选十大典型农业气象适用技术。


创新点:

◆ 研发社会化农田小气候、实景、小喇叭等智能装备,形成“一用户一张网”的监测体系;

◆ 融合陆面同化、智能网格预报等多源数据产品,形成田块尺度的监测、预报、预警服务体系;

◆ 建立集微信、短信、电话、小喇叭为一体的多维呼叫矩阵。


在我国,小规模农业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基础单元,其在农业发展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小规模农业因其生产场景多、经济附加值高、气象敏感性强等特点,缺乏有效的气象服务产品及直通式服务支撑,面临较高的产销风险。为破解这一难题,天津市气象局依托都市农业气象服务中心,按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直通式气象服务全覆盖”的气象高质量发展要求,锚定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的“高水平”和社会服务现代化的“高质效”,打造面向中小农户的气象社会化服务模式,形成都市农业气象服务领域的“新质生产力”。


近年来,天津市气象局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元生产场景,探索构建云端协同式的智慧农业气象服务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以“一用户一张网”为核心,将场景式气象服务精准渗透至农业产销等关键环节,切实发挥气象信息在防灾减灾中的先导作用,助推气象为农服务提质增效。


天津市气象局专家指导东丽区葡萄种植户获取农用天气预警信息。图/张妍

面向都市农业多元生产场景的实景监测网络,能够捕捉农田小气候的细微变化,为农业精准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在此基础上,借助作物表型识别、小气候预测、作物生长模型等前沿技术,融合陆面同化数据和智能网格预报等多源数据产品,形成了一套聚焦田块尺度的“监测+预报+预警”综合服务体系。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气象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还为农户提供了从种植规划到灾害应对的全链条解决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依托该技术体系打造的“丰聆天气”智慧服务小程序,进一步丰富了为农服务产品,拓宽了信息获取渠道。小程序根据用户种植场景的使用需求,能够智能推送分级分策的监测要素告警、风险早期预警、农事管理决策等气象信息和应对建议,确保农户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取到与所属农田适配的气象服务,从而做出科学决策。


目前,该技术已在全国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服务应用,不仅为用户提供了灾害早期预警等基础服务,还针对专业用户个性化场景提供了交互式、定制化的服务产品。相关技术成果亮相国家级农业及气象技术展览,进一步彰显了其技术创新和应用价值,有力推动了小规模农业防灾减灾能力的提升,加速了传统农业气象服务的转型升级。


在天津,通过应用该技术,依据精准的气象预报,蓝莓种植户提前一周推进产品上市,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还通过优化农事操作实现药肥双减,每亩节约成本高达2000元。对于设施葡萄种植而言,该服务成为农户精准管理水肥、有效防范极端天气的得力助手。这些成功案例不仅证明了智慧农业气象服务的有效性,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推动农业气象服务不断向纵深发展。

转自2025年2月6日《中国气象报》三版

作者:郭玲 董朝阳

原标题:十大典型农业气象适用技术:气象科技绘就农业好“丰”景

天津气象
准确及时的天气预报,及时的预警信息,贴心的生活类提示,为您的出行保驾护航。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