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担使命 砥砺奋进谱新篇

旅行   2024-10-09 13:47   江西  


层林尽染千山秀,风吹稻浪谷飘香。金秋十月,是一个充满收获喜悦的丰收季。

一年前的这个美好时节,2023年10月10日至13日,习近平总书记带着对革命老区的深情牵挂,带着对红土地儿女的深厚感情,再次亲临江西考察,深刻阐述了事关江西长远发展的根本性、方向性、全局性重大问题,对江西提出了“努力在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上勇争先、在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上善作为”的目标要求,为新时代江西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厚望如山,催人奋进。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的蓝图擘画,成为新时代江西奋进的指路明灯,激励着赣鄱儿女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不断开拓进取、奋楫争先,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的江西画卷。

深学笃行

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西这片红土地十分关心厚爱,对老区人民一直念兹在兹。总书记再次亲临江西考察指导,为江西发展把脉定向、擘画蓝图,赋予江西发展新定位、新使命,给全省上下以极大鼓舞。

从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找方位,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江西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倾情书写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江西答卷,用实际行动回答好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这个重大时代课题。

从八角楼革命旧址群到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从创新不止的金力永磁到逐梦蓝天的昌飞公司,从建设“最美岸线”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城区段到传承千年瓷韵的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从率先脱贫的井冈山神山村到生态优美的婺源石门自然村……赣鄱山水间,人们沿着总书记走过的路,观摩实践成果、重温厚望重托、汲取奋进力量。


旗帜指引方向,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省委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精心安排部署,带头深学细悟,激励全省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扬长补短、固本兴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江西迈出坚实步伐。

对标对表精准施策。省委先后召开十五届五次、六次全会,出台《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的决定》和重点任务责任分工方案,提出6个方面35项重点任务,进一步细化实化了贯彻落实的目标思路、举措抓手。

层层推进形成热潮。在省委示范带动下,全省各地各部门通过党委会议、理论中心组学习、集中轮训以及实践活动等形式,对照各自任务责任分工,深学笃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省委宣讲团深入一线开展各种形式宣讲,自觉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以实际行动践行殷殷嘱托、回报关怀厚爱。

担当实干大抓落实。在精准对标、细化举措的基础上,省委在全省部署开展“大抓落实年”活动,旗帜鲜明立标准、树导向,要求各地各部门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围绕打造“三大高地”、实施“五大战略”,找准工作切入点、着力点,形成了主动作为、全力攻坚、大抓落实、奋勇争先的生动局面,有力推动全省上下脚踏实地把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擘画的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

思想引领方向,实干铸就辉煌。在16.69万平方公里的红土地上,一项项任务压茬有序推进,一个个部署紧锣密鼓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谋划,如同一粒种子拥抱沃土、一座灯塔照亮前路,融入了江西新时代新征程发展的血液,化为具体思路、工作措施和制度机制,正在赣鄱大地落地生根。 

奋楫争先

江西要强起来、工业必须强起来。

“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积极部署未来产业,努力构建体现江西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西产业发展的精准把脉,有如拨云见日,让人豁然开朗。

一年来,我省坚持以实体经济发展为主攻方向,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立足江西特色优势,积极抢位发展、错位发展,深化落实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扎实开展产业集群建设三年行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让工业“脊梁”挺起来、硬起来,推动全省经济持续回升、稳步向好。

有掌舵者指明方向,前行者则底气更足。今年上半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5%,比一季度快0.5个百分点,是全国8个上半年增速快于一季度的省份之一。1至8月,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高出全国平均2.6个百分点,列全国第5位、中部地区第1位。

“无人工厂”24小时不间断生产、“机器人同事”包揽重活累活、“透明化生产线”监测全流程作业数据……让工业设备“连得上”、生产流程“看得清”、质量管理“控得精”,数字化转型正在成为“江西制造”向“江西智造”转型的关键支撑。

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一年来,我省用足用好“两新”政策,大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相继出台了全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行动计划和支持转型11条措施,统筹30亿元资金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在全国率先发布《制造业企业数字化发展水平评价指南》地方标准,成功获批国家数字化转型贯标试点省。目前,全省企业上云上平台数量达43万家,8300多家企业启动数字化改造。


南昌龙旗科技投资50亿元建设AI电脑生产基地暨终端数字智能工厂;江直公司喜获民用无人机驾驶员培训资质;晶科能源聚集光伏新能源产业链上下游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0余家,打造全国最大光伏产业组件生产基地……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一年来,我省立足产业基础优势,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航空、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做优做强“一号发展工程”,着力提升产业链集群能级,推进实施链式集群提升行动,出台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26条措施,推动资源要素不断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今年上半年,全省126个产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7%;1至8月,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2.3%、18.0%、16.4%。

省级成立总规模50亿元的未来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发展新型孵化模式;南昌布局未来显示产业,正谋定快动、如火如荼建设未来科学城、瑶湖科学岛;宜春、新余围绕未来能源领域,积极超前布局高能量比和高可靠性的固态电池、超级电容器等产业;赣州着力发展低空经济,建成国内首座工业级无人机射流式风洞试验室……

因地制宜积极部署未来产业。一年来,我省结合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技术要素,按照“现有产业未来化、未来技术产业化”的思路,确定了“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生物、未来健康、未来显示、未来航空”六大重点发展领域,全面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有针对性地开展重大技术攻关项目和科创平台建设,大力实施未来技术应用场景融合示范工程,不断优化未来产业发展支撑体系,切实以未来产业抢占未来发展先机。

关键产品“上新”,“卡脖子”技术突破,“江西造”“江西创”持续为全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韧性贡献力量。一年来,我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有效整合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资源,优化重组省重点实验室172家,全省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增至8家,5个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奖。目前,我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已达60.27%,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居全国第16位,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已经成为我省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与此同时,我省用好用活现代产业引导基金,积极开展资本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和专业招商,实施“链主+基金”模式,与晶科能源、赣锋锂业、中国宝武、中粮集团等13家省内外链主企业合作设立产业链基金,加大对产业项目的增量投资,借力资本吸引更多好项目大项目。

发展成绩让人欣喜,回升态势振奋人心。在奋楫前行中书写精彩答卷,这是江西对总书记深情厚望的响亮回答。

扬帆破浪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1300多年前,王勃写下了千古名篇《滕王阁序》,一语道出江西的区位优势。

江西虽是内陆省份,但联通东西、承接南北、通江达海,多个国家重大战略叠加,对内对外开放条件优越。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强调:“要深化对内对外开放,以开放促发展,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这为江西推进高水平开放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年来,我省深入推进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主动对接和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持续做好“双向开放、惠通四方”大文章,加快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全力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

沪昆高速代号为G60,是我省连接长三角地区的交通大动脉。如今,这个以G60命名的科创走廊已成为推动长三角地区分工协作的主阵地。

G60高速公路从上海松江出发一路向西,绵延480多公里,进入江西境内的第一个城市便是上饶市。2023年11月,上饶作为特邀嘉宾参加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创生态建设大会,这是我省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一大成果。上饶市印发实施《上饶对接融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大力消除体制机制性障碍,推动科技、人才政策跨区域互通互认。

再把目光投向赣北,长江九江段岸线生机盎然。九江港码头沿岸机械林立,一艘艘完成装卸作业的巨轮驶离码头,一趟趟满载货物的班列驶离港区,为内陆腹地打开了物流通道。


作为江西唯一通江达海的沿江开放城市,九江市高标准建设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以建设区域性航运中心为重点,先后推动九江港与上海港、重庆港、武汉港等长江沿线航运枢纽串接,辐射江苏、浙江、上海等21个省(市),以水铁联运方式始抵的省内外铁路站点达到27个,与中欧班列、中老班列实现无缝对接。

组织党政代表团赴上海江苏浙江学习考察、举行粤港澳大湾区招商周系列活动、加快建设赞比亚江西经济合作区……“四面逢源”的江西正以更宽的视野、更大的格局、更高的标准,主动对接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海西经济区建设,进一步巩固传统商路、着力开拓新路,加快推进高水平开放。

以开放扬帆,以改革破浪。江西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系统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举措,深入实施全面深化改革十大攻坚行动,强有力推进数字政府改革、开发区改革、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建设等重点改革突破事项。


在国家级新区赣江新区,这里的一站式行政审批中心仅用时15分钟,就完成了对辖区一家人力资源企业办公设施设备、工作人员配备、场地使用等情况的“云踏勘”。今年以来,我省以数字政府建设为牵引,深入实施新一轮营商环境对标提升行动,提前4个月完成了13个“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任务,办理环节、申请材料、跑动次数和办理时限均压减70%以上。现在,我省企业开办实现全程网办、一日办结;赣服通6.0版流畅的体验给群众和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开发区进一步减负“瘦身”、赋能“强体”。通过理顺开发区与行政区关系,完善“管委会+公司”等运营模式,强化开发区首位产业和主导产业统筹布局,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全省开发区管理机构精简率达40.6%、亩均工业增加值增长7.5%。2023年,全省102个开发区营业收入占全省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的93.2%,高质量发展排头兵作用日益凸显。

向开放要活力,向改革要动力。江西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明的正确方向,每一大步都踏着时代节拍、铿锵向未来,充分展现了以改革开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万千气象。

和美幸福

河流绕村而过,岸边古树参天,一弯如月小岛点缀在河道之间……沿着河边的青石板路走进婺源县秋口镇石门自然村,白墙黛瓦的徽派民居掩映在青山绿水间。

绿荫林下,一座环形雕塑内,两只蓝冠、黄喉的小鸟雕像相依相偎。这是蓝冠噪鹛,也被称为“鸟中大熊猫”,是世界上最濒危的雀形目鸟类之一,全球种群数量仅有250余只。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当地村民成立了志愿护鸟队,全力守护蓝冠噪鹛这张石门自然村的生态名片,相互滋养、彼此受益,端起生态碗、吃上旅游饭,人均年收入有望突破5万元。

江西是传统农业大省,农村比重大、农业人口多,乡村振兴任务繁重。石门自然村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路子就是我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个生动缩影。

一年来,我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始终坚持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关键抓手,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着力打造景村融合、产村融合、三治融合、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四融一共”和美乡村,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

喜看稻菽千重浪:我省坚决扛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严防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持续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集成推广良田良种良机良法。今年早稻总产135.3亿斤,中稻、晚稻插栽面积分别超1415万亩、1860万亩,粮食有望再获丰收。


防贫底线守得更牢:在全国率先创新开发“防返贫监测大数据平台”,建立“农户自主申报、部门数据比对、干部常态摸排”三线预警机制,深入开展脱贫人口增收、帮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通过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乡村产业越来越旺:坚持以工业化理念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深入实施“头雁领航、雏鹰振飞”行动,拓展“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产业链条,推进冷链物流和配送体系建设,壮大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规模,全力以赴把农业建设成为大产业。今年上半年,1058家省级以上龙头农业企业,直接或间接带动农户369万户;1至8月,全省签约农业产业化项目482个,同比增长86.8%。

“确保老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过上幸福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千叮万嘱、念兹在兹,人民情怀溢于言表,令人不敢或忘。

一年来,我省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要求,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从群众最关心的就业、教育、养老、医疗等民生热点问题入手,不断提高老区人民生活品质。

——推进“5+2就业之家”建设,全省共建成就业之家11600多家,今年1至8月全省城镇新增就业34.58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4.93万人;完善创业担保贷款政策,累计发放贷款总额达2394亿元,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

——实施全面参保、社保事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强化困难人员兜底帮扶,累计为困难群体代缴保费15亿余元,加强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试点范围,完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

——全域推进优化县域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改革,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150所,义务教育入学“高效办成一件事”实现全省全覆盖,“可躺式”课桌椅进校园试点进展顺利;全省每千人口拥有托育托位数4.17个、位居全国前列。

——健康江西建设深入推进。持续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免费为适龄女性接种HPV疫苗,免费提供四项新生儿疾病筛查,10个国家、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有序推进,连续4年蝉联“健康中国行动优秀省份”。

——文明新风浸润赣鄱。深入实施移风易俗乡风文明三年专项行动,90%以上的矛盾纠纷化解在乡村两级,婚事新办、节俭养德、文明理事蔚然成风。全省共有14组16人荣膺全国道德模范,960人(组)荣登“中国好人榜”,上榜总数居全国第一方阵。

——赣鄱大地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2023年生态质量指数全国排名第一。今年1至8月,全省空气优良天数比率95.3%,PM2.5平均浓度为25微克/立方米,两项指标均居中部六省第1位,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7.7%。

为了人民而发展,发展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发展,发展才有动力。山欢水笑的赣鄱大地,用一张张民生答卷书写了群众“满满的幸福”。

固本强基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

沃野千里,乡村产业百花齐放;工厂车间,项目建设如火如荼;街头巷尾,居民群众安居乐业……在改革发展的主战场、基层治理的第一线,鲜红的党旗始终高高飘扬、指引方向。

一年来,我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嘱托,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各项建设,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深化正风肃纪反腐,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持续营造优化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我省举办省级党员领导干部读书班,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学习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开展多层次警示教育和重点对象纪律培训,制定出台《加强对“一把手”监督工作细则》《党员干部“八小时”以外行为负面清单》《政商交往正负面清单》等系列文件,推动全省广大党员干部潜心学纪、全面知纪、对标明纪、笃行守纪。

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我省大力实施治理强基战略,省委主要领导亲自领题并研究制定《关于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改革的意见》,示范带动设区市、县(市、区)党委书记一线破题,基层党组织书记跟进领题,层层抓党建、层层促落实,有效解决了一大批基层痛点堵点问题。截至目前,全省各级党组织书记领题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项目755个、攻薄促弱项目2822个、提质增效项目3135个,推动解决重点难点问题1.6万余个,建立健全有关机制1023个。

建强基层战斗堡垒。我省大力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整顿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对全省1.7万余名村主职干部开展培训,各地累计回引1.2万名大学生到村工作,培养储备村级后备力量5.79万人。针对“两企三新”点多面广、类型多样、差异性大等特点,通过区域建、行业建、链上建等多种途径,推动新建新兴领域党组织5023个。

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我省鲜明树立勤政廉政、干净干事的导向,表扬通报担当作为、实绩突出的40个省管领导班子、337名省管领导干部,评选30名“人民满意的公务员”、20个“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选树993名“新时代赣鄱先锋”,切实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

持续深化正风肃纪反腐。我省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以钉钉子精神纠治“四风”问题,完善风腐同查同治工作机制,坚定不移整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持续开展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保持反腐败斗争高压态势,坚决破除特权思想和特权行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铲除腐败滋生的条件和土壤。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省委坚决贯彻落实《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带头精简文件会议,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调研,推进“一表同享”改革,2024年度综合考核指标计分项平均精简20%,基层填报业务表单数量压减了57%。过去一些令基层干部困扰叫苦、束手束脚的形式主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大战大考,方显党员干部担当本色。今年入汛以来,我省部分地区出现集中强降雨,长江、鄱阳湖周边地区防汛形势严峻。危急时刻,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闻“汛”而动、冲锋在前,组建党员突击队、党员先锋队、党员服务队2万余支,奔赴防汛救灾一线,在鲜艳的党旗下筑起了一道道坚不可摧的“红色堤坝”。

殷殷嘱托犹在耳畔,声声关怀催人奋进。脚下,是欣欣向荣的红土地;前方,是壮美画卷的新征程。

登高瞭望,方知远山长。矢志不渝,更须再出发。4500多万赣鄱儿女,都是新时代新征程的奋斗者,只要我们坚定信心、满怀豪情,万众一心、携手并肩,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就一定能够乘势而上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



铜钹山微讯
重点宣传铜钹山旅游工作,公布相关政务信息、展示工作动态、收集民生民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