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为笔,画好为民服务“同心圆”,贴心沟通话“恩情”。
王屋镇地处济源市西部,农业相对发达,其中沿大峪河流域的六村凭借地理区位优势,连片发展,形成较大规模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为预防和化解涉农涉地纠纷,王屋建立了以镇、管理区、村三级成员组成的“老愚公”调解队,形成村级“前哨”化解、管理区“中控”重点调处、镇级部门“终端”攻坚的矛盾调解模式,今年已累计调解涉农纠纷40余件。
王屋镇在不断探索完善涉农涉地纠纷化解机制,通过联合司法所,引入更多的法治人才参与涉农调解工作中,为农民提供更周到、更贴心、更便捷的法律服务。
“耐心”为梁,架通干群关系“连心桥”,坚持不懈建“交情”。
化解矛盾纠纷在正确适用法律的同时,站在双方当事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兼顾双方的利益。同时,在具体的调解工作中,采取“五个一”的工作机制,即“一个案件,一名领导,一班人马,一个方案,稳控、化解一包到底”,通过带案下访、部门联合接访、公开听证、困难救助等有效做法,聚焦力量,全力化解。今年以来,镇领导共包案36件次,全部限时结案。
“热心”为方,找出解决症结“最优解”,心心相印拉“乡情”。
调解员时常以当事人的“兄弟姐妹”的身份给出自己的调解方案,通过多问候、拉家常等方式增进双方之间的了解和信任。
王屋镇五里桥村李某和廉某是邻居,因家门口地面硬化问题影响排水问题产生矛盾。村里调解未果,寻求管理区调解,调解员详细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分析了问题症结,由于廉家的宅基地低于李家,廉某担心李家修整路面后,在雨季水会从李家流向自家,影响自家地基稳固。调解员分别站在双方角度劝说,“廉某,是我们欠考虑,动工前我应该和你家商量一下,你放心吧,我的路面不会高于你家,水路也会绕过你家地基”,“李某,我家也不应该强行组织你家施工,我们的做法也不合适,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你尽管说”,两家冰释前嫌,重归于好。
换位思考,通过积极引导双方当事人换位思考理解对方的难处和需求,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并解决问题。同时遵守村规民约,顺应村情民风,贴民心、知民意。
王屋镇近年来也充分发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优势,加强组织体系、人员队伍和机制建设,积极建立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对接联动机制,实现三大调解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努力推动“三调联动”大调解工作机制规范高效运行。
“诚心”为弦,奏响和谐文明“共鸣曲”,排忧解难显“真情”。
-完-
(来源:河南法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