衷心希望单位、院校在各类考量中体现对本大赛获奖结果的认可,衷心希望广大师生、品牌设计师、艺术设计爱好者积极参加本大赛。
大赛的评审环节至关重要,是保障大赛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石。本大赛在全国各地高校一线教师、学科带头人,各地知名设计公司、行业设计大师,中包联的各专业委员会资深专家的支持和帮助下,在大赛学术委员会,大赛评审委员会专家直接指导和参与下,大赛组建了80多个评审专家团队,设置了7个层级、86个互不干涉的、数字化评审通道,确保了每一个评审通道代表有一个评审团队或两个三个不同层级的评审团队评审。各评审团队在互不干涉的情况下,对每一件作品进行重叠着评审,每一件的作品都会经过不同专家至少几十次、几十位专业专家的评判。
从初评审到终评审结束,评审团队的专家来自全国八大区域,都是经过推荐和专业挑选的、符合大赛评审要求的各类专家,均具有学科竞赛评判的能力、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副高职称以上的各类专家组成。今年参加评审的各类专家总数多达300多位,既有全国各地不同区域的专家评委,也有几个特聘海外专家评委。按照大赛的评审原则,专业对专业评审,不同层级由不同层级岗位专家评审的原则评审(不同层级如专业组、研究生组、本科生组、专科生组,由不同层级、不同岗位的专家来评审)。评审的时候既重视了部分地区区域文化传承的肯定评判,同时也给予了作品在全国视野下的综合评定结果。
在组委会定评体系中,大赛组委会同时设置了多级检查、督查措施,大数据汇总分析等管理举措,确保了每一件的作品都能够获得公平、公正、合理的对待。在定评体系评审过程中,管理措施可以随时检查和督查各评审团队在评审过程中的任何状况,在评审每进入下一阶段前,都可以使用大数据汇总分析判断该评审团队的评定质量,通过统计手段去除不良以及非理性评审结果。在程序上设置了,每一件作品都需要通过初评审、一段复评审、二段复评审、终评审等几段定评后才可以确定该作品的最后获奖结果。所有参赛作品无论是国内参赛作品、还是国外参赛作品,评审均一视同仁,等同待遇,给予所有参赛作者同层级同专业同平台评审,给予所有作品最专业、精准、合理的评判。
2024年本大赛共收到作品13013件,其中,国内作品12379件、海外作品634件。国内参赛的单位、院校有3019家,其中海外、国外参加大赛的作者,涉及9个国家和13个单位的634件作品。本届大赛获奖比例在终评审后统计出的最后获奖比率为:一等奖1.1%,二等奖2.8%,三等奖8.5%,优秀奖15.8%。上述比例符合国家级大赛的评判标准,也基本符合大赛组委会预期,也符合了大多数院校对本大赛高定位产出的要求。
近几年,大赛组委会、学术委员会、评审委员会根据部分院校的反映,以及国内多数院校对本大赛的高质量产出的定位要求,在每年在大赛评审之初都会根据各方面对大赛的建议要求,拟定出一个合理的参考获奖比例,给到各个评审团队,在拟定获奖比例的基础上,评定出本届大赛的所有奖项。今年,在终评审结束后计算出的获奖比例要比评审之初拟定的获奖比例低,说明广大评审专家控制奖项还是严格了一些,也说明今年所投稿件的作品在同层级同专业评定中,在专家评定的过程中类同的多,而创新性、实用性、设计质量、技术难度、完整度、艺术表达力等多方面综合体现突出的少、能被各路专家挖掘出来的少。如果想多获奖,各类别的稿件多投递一些,获奖的机会更大。
需要指出的是,为了大赛持续稳定的发展,也为了能够在单位院校的绩效考核、职称评定、学分计算、保送加分等系列奖励政策占有一席之地,需要我们配合学校要求,严格控制获奖比例,高质量产出获奖作品,这既是院校对我们的要求也是我们大赛高质量发展专业权威大赛的需要。虽然获奖难度增加,挑战也再增加,这也许会减少大赛的投稿量,让参赛者望而却步,但我们大赛会坚持高质量产出,让大赛的获奖证书含金量增加,让获奖者更具彰显能力的象征。从另一个层面讲,大赛奖项多了就会干扰学校很多既有的政策,或者妨碍学校制订与本大赛相关的优惠政策。
在中包联领导、组委会领导、学术委员会、社会各界领导、院校领导、老师们的支持和帮助下,大赛积极奋进!在广大师生、评审团队保驾护航下,愿与社会各界携手共进,共创专业权威的大赛。我们相信,奖项虽然有限,但相互的合作可以无限!
在新的年度大赛即将开幕之际,(2025年大赛拟将在10月下旬开始网上预报名,预报名开始原个人账户及集体负责人账户将更新、数据清零,请各位及时下载留存。)展望未来,在中国包装联合会的指导下,组委会将不断增强自律、为作者所想,不断增强大赛各环节的监督与督查,加大公益服务意识,紧密与各个院校沟通融合、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大赛报名系统、强化大数据统计系统,完善评审、评定体系等各项优化工作,为各位评审专家打造更加便捷的评审机制,为作品提供更加优质的竞赛舞台,为各参赛者和参赛单位增光增效,树人造福!
第一主题·第一阶段:大赛颁奖典礼汇报花絮
第一主题·第二阶段高峰论坛
第二阶段:教学交流活动
走进广州美术学院:让我们领略到了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科技的完美融合、设计的璀璨、创意的无限。
走进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基地:让我们领略到了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围绕培育未来工匠师所做的各种努力。中山火炬围绕产品包装设计、包装智能制造、绿色包装安全检测产业链,以楼层为单位建设了12个主题实训中心,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手把手教导学生,老师和企业师傅们交叉教学现场培训,的确是学生实践创新的摇篮、技能锤炼的殿堂。中山火炬先进的软硬件设施,成为校企合作研发平台,也是包装高校、艺术高校广大师生的科研项目研究、项目落地提供极大的方便和合作共赢的极佳选择。
- END -
本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和分享
如图文侵犯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