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势而上,极美嬗变!看集美→

时事   2024-10-20 11:11   福建  

集美区

地处厦门市的几何中心

厦漳泉大都市区中心地带

是西出厦门岛的重要门户



作为厦门工业的发源地、跨岛发展的标志区、动能转换的主战场,新中国成立以来,集美区的工业发展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不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型全媒体报道《一起走过》集美篇,聚焦集美区,看老工业区的蜕变和新生。





工业发源地的新生



1958年,杏林被划为厦门市新兴工业区,兴建起纺织厂、糖厂、玻璃厂、电厂等十几家省、市属国有企业。



华电(厦门)能源有限公司的前身是1958年创建的杏林电厂,后变为厦门电厂。从最早开展工业集中供热,到后来成为区内最大的供热企业,厂里的锅炉机组不断增加、扩容。直到现在,公司仍在为片区内80多家企业提供工业蒸汽。



华电(厦门)能源有限公司生产技术部员工 柳朝阳

早期的烟囱可能会有烟尘排放,经过我们对火电厂环保设备进行升级改造,现在达到超低排放的要求。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隆隆的锅炉声中,华电公司也在谋求转型。2014年,公司投身新能源产业,拓展分布式光伏项目。目前,公司投资的光伏项目遍布厦漳泉、宁德、龙岩、三明等地。


华电(厦门)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廖强明

在厦门建成光伏运维中心、绿电交易中心、综合服务中心、新能源投资中心,业务量越做越大。



工厂在变,厂里的人也在变。从最早的煤炭燃料检测员到现在做光伏生产管理,老员工柳朝阳说,自己也跟上了时代发展的脚步。



1989年5月和1992年12月

经国务院批准

杏林、集美台商投资区相继设立

集美的工业发展

迎来更多生机和活力

一批批台商、台企纷至沓来

在这里立业筑梦



厦门建霖健康家居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陈岱桦

我们是1989年就来大陆考察,大概在1995年的时候就买集美这块土地,然后就开始建厂房,2015年我们决定把总部搬到集美。



建霖集团是最早一批到大陆创业的台企。在公司的展厅里,摆放着企业的第一台注塑机。企业创办人带着它跨越台湾海峡,在厦门建起卫浴工厂,一步步打开内地市场。


厦门建霖健康家居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陈岱桦

公司人数从几十个人到现在有6000人,宁波、上海、北京、泰国、新加坡等各地投资,未来依然做实业,只是我们把传统产业做得不传统,引进更多的技术,然后发展创新。



在采访过程中,陈岱桦反复说过一句话,以前总说“回台湾、去厦门”,现在变成了“去台湾、回厦门”,正是集美区日益提升的营商环境和贴心的服务,让企业有了扎根厦门的决心。



如今,集美区还依托

集美新城、软件园三期

电子城等产业载体

和高校人才优势

不断聚集创新要素

推动产业格局迭代升级

不少企业在集美加快了增资扩产的步伐



由台湾三阳工业联手海翼集团共同投资建立的厦杏摩托1992年落地杏林。在企业的生产车间里,一刻不停歇的流水线是企业快速发展的最好证明。



目前,企业75%的产品销往全球110个国家和地区。不久前,企业投资11亿元的产业园项目开工建设,预计三年完工。新项目投产后将助力厦杏摩托实现年产能50万辆、年产值45亿元的目标。



厦门厦杏摩托有限公司总经理 陈建生

新能源产品,最新的铝芯铝电池,我想这都是未来三阳工业会陆陆续续投资在这一片园区里面新的项目,我们会附带引进一些配套供应商进驻厦门来投资。



如今,在杏林纺织东路上,依然保留着这些颇具年代感的老厂房,它们承载着集美工业变迁的历史记忆。时代发展大步向前,老工业区又将迎来新生。



今年集美区提出,将推动杏林老工业区加快控规调整并形成启动区开发方案,尽快进入实施阶段 ,可以预见,集美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又将掀起新一轮的发展浪潮。对于许多人来说,这里是奋斗的起点,未来也将继续迸发出新的活力。





向新发力 竞逐产业新赛道


从设立台商投资区

到新城建设加速推进

集美区不断聚集创新要素

打造动能转换的“主战场”



云知声是一家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大模型”是企业最新研发的前沿技术。它相当于是一个容量巨大的“网络知识库”,不同的知识被储存在对应的参数里。当我们提出问题,机器就会通过算法把答案从知识库里提取出来。



云知声东南总部研发总监 丘德来

之前的大模型都是文本的输入到文本的输出,现在有文本模态语音模态还有图片模态,甚至是视频模态,可以把这些技术用在一个虚拟人上或者是具身智能上面,让它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通用智能。



2017年,云知声东南总部落地集美软件园三期。龙头企业不断释放“吸附力”,一批人工智能物联网上下游企业陆续落户集美。


云知声东南总部市场主管  肖凤荣

在集美区软件新兴产业的发展,可以说蕴藏着巨大的创新潜力。我们在厦门部署了计算中心,还组建了大模型的机器训练团队,我们也希望通过这种先进技术的应用,让传统企业迸发出新的生机。


从高楼林立的商务运营中心,到生机勃勃的软件园三期,集美处处涌动着产业崛起、人才汇聚的创新力。



截至目前,集美区共有

国家高新企业1140家

累计培育

国家级重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家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0家

越来越多新老朋友“用脚投票”

在集美扎根发展



2018年,经由集美产业投资基金参股基金引进,美国硅谷海归团队带着纳米薄膜沉积工艺技术在集美创办了韫茂科技有限公司。



去年,企业投资超3000万元,在集美安仁产业园设立了半导体及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预计年产值可达3亿元。在最新公示的第六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中,韫茂科技榜上有名。



从选择在厦创业到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韫茂科技只用了6年时间。从项目启动到批量生产,再到实现多个装备国内首创,集美产业投资基金先后引荐多家基金对企业进行融资。


厦门韫茂科技有限公司总经办助理 吴欣语

基金的投入对我们来讲是一个最好的选择,基金除了提供金融上的服务,还可以帮我们去进行市场上的客户搜寻,对于我们打通上下游产业链是有很大支持的。


以“融”字破题

集美区创新“金融+”模式

构筑起强有力的资本聚集中心



作为重点打造的金融产业链服务平台,杏林湾基金聚集区成立5年来,形成了集大型投资管理公司、金融机构和优质项目为一体的基金产业上下游产业链平台,吸引上千家基金入驻,基金管理规模达2390亿元。


集美区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 马亮

我们通过基金以投代招的方式吸引了上百家企业,目前估值过亿的可能有三四成。落户到我们集美区,按照“五创五美”这种新的要求去进行一些投资方向的布局,也为集美区以后的产业发展带来新的动能。



竞逐产业新赛道,当前,集美区正积极布局新能源商用车、新型能源与系统等五大科技创新产业;积极发展美妆、美食、美妙视听等五大美好生活产业。今年新增各类落地项目67个,达产后预计总营收达130.9亿元。


从加速“引进来”到支持企业“出海”

集美规划了清晰的发展“路线图”



在全省率先成立市场化国际合作中心,为企业打造一站式线下出海服务平台;首批组建数字经济产业、家居建材产业、新能源与电力系统三大出海产业联盟,吸纳龙头及上下游企业近百家,共同推动产业链协同出海。


集美区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中心副主任 连小燕

我们筛选了四十几家,包含物联网、智慧城市、人工智能等优势企业,跟沙特、中东地区的龙头企业开展业务合作探讨,直接推动了约14家本地优势企业与当地的龙头企业沙特云开展业务合作。





跨岛发展 极美嬗变



从岛内乘坐地铁1号线穿过“最美海景”进入集美,途经集美学村、园博苑、集美新城、集美软件园、厦门北站,这条海上地铁仿佛穿越了集美的过去与未来,也见证了厦门跨岛发展的非凡成就。



3条地铁、4条铁路

2条高速公路、3条干线公路

如今,位于厦门几何中心的集美

是全市最“四通八达”的所在



回看历史,一直到1955年高集海堤竣工通车,集美才结束了与厦门岛往来仅靠渡船的境况。


集美区集美街道浔江社区居民 何榕

海堤上面有火车路,然后有一条沙土的路,还不是柏油路,沙土路就是走公交车,再就是私人小巴,然后骑单车,好慢。厦门大桥开工的时候很热闹,我父亲还在这里维持过交通,盼着这个桥赶快建好。


1991年5月1日,厦门大桥试通车成功。巨龙腾海,打破了空间界限,拉近了集美与岛内的距离。而后,集美大桥、杏林大桥在2008年相继通车,岛内岛外更近了。



2010年2月25日,厦门市隆重举行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岛内外一体化建设动员大会暨集美新城奠基仪式、部分启动项目开工仪式,正式吹响厦门市岛外新城建设的号角。




跨岛发展按下快进键,一边是交通格局加速蝶变,一边是岛外新城拔地而起。



原集美新城指挥部规建处处长 刘永春

我们就是一张蓝图绘到底,五大公建,包括产业、人口、还有房地产。新城指挥部今年6月结束了,基本上完成历史使命,达到建设宜居宜业生态新城的目标,应当说比我们想象得更好。



站在杏林湾畔远眺,山、海、湖、城浑然成画。软件园三期、杏林湾营运中心产业兴旺,文教区高校聚集、人才涌动。近者悦、远者来,目前集美区共有常住人口118.5万人,总量位居全市六个区第一,其中青年人口增长快速,青春的集美正在与越来越多年轻人实现“双向奔赴”。



厦门国重新能工程机械有限公司负责人 王浪

我当时是2012年来到集美,就读于华侨大学,毕业之后一直就留在集美这边,跟着研究生导师在这边成立这家公司。



背靠华侨大学的技术研发支持,这些年,王浪带领团队与华南重工等多个国内企业开展合作,还走出国门和海外企业一起推动研发成果转化。



厦门国重新能工程机械有限公司负责人 王浪

集美区政府也有一些大力的资助,让我们的创业成本会更低一点,免租金在这边入驻,我们这些员工全都是华侨大学毕业的,各种人才补助补贴,他们的生活的成本也更低。集美也算是我半个家乡了,我在这边已经安家了。





跨岛发展 极美嬗变


新中国成立75周年来

集美区不断增强城市承载力和吸引力

补齐民生短板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集美中学是由陈嘉庚先生于1918年在集美创办的一所中学,坐落在龙舟池畔。百年来,这所老校弦歌不辍、书声不断。



红墙、红瓦、燕尾脊,今年9月,集美中学全新的后溪校区迎来了首批学生。



历经百年沉淀,集美中学根深叶茂,侨英校区和浔江校区是学校的高中部和初中部,新投用的后溪校区延续了“嘉庚建筑风格”,提供60个班级、3000个普高学位。


集美中学副校长 张雪琼

在每一个学科上都调整骨干老师来后溪校区。作为学科的带头人,我们跟周边的厦门十中、厦门二中,在教育资源、教科研方面都联动起来进行合作,共同促进这个片区的教育质量的提升。



从百年前成立集美小学、集美中学

到如今集美区已有超200所各类学校

让孩子们在家门口“有学上”“上好学”

早已不是一句口号

如何更好地答好民生答卷

让集美更宜居

一所新落户集美的医院

也许能给我们答案



去年底,四川大学华西厦门医院在集美正式运营。从四川来到厦门的几个月时间里,神经外科医师兰志刚已经收到四十多面锦旗。


四川大学华西厦门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 兰志刚

借助华西本部的医疗实力和厦门配备的先进医疗设备,在这边我们希望提供和本部同质化的医疗服务。



川大华西厦门医院落地集美区,是补足区域内医疗短板的生动案例。今年,厦门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厦门市妇幼保健院纷纷在集美设立院区,越来越多有名气、高品质的医院在集美建设、投用,辖区居民不出远门便能享受到更高品质的医疗服务。



四川大学华西厦门医院党委书记 廖志林

把华西在集美区,在厦门的发展纳入集美的统筹里面去,从各方面对我们支持。希望五到十年以后,在厦门就能把所有犯到的病搞定,让厦门整个医学水平和经济发展,城市的美丽程度相匹配。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

随着公共卫生、教育事业、文化娱乐

公共服务的全面开花

集美区的城市承载力和宜居宜业度

持续提高

周末到集美

中央活力区的满满人气就是最好的证明



中央活力区的“活力”从何而来?构筑跨岛消费集聚新高地和活力时尚新地标是重要方向之一。青年潮流街区云城万科里,入驻170多家潮流业态门店,深受年轻消费者喜爱;集美IOI商城不断更新新兴业态,吸引年轻群体体验消费。




宜居、宜业、宜商、宜游,如今,无论是安家集美多年的居民,还是初来乍到的新集美人,都能在这里找到他们心仪的城市模样。




来源/厦视新
记者/徐佳妮 叶德芳 张璐 叶泽聪 庄冠俊 陈坤 叶泽宇 吕业铖 邹晨鹭 戴丞
编辑/鑫妍
责编/冰洁 从冰  编审/梁杰

(厦门广电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我们)

点个↓↓

厦门广电
厦门广播电视集团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第一批试点单位,于2004年6月28日挂牌成立,已构建起广播、电视、网络、移动电视等现代全媒体传播体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