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东亚语言文化学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56年语言学研究会的成立,2004年语言学研究会铃木康之教授小组成立,其后发展到2013年国际连语论学会成立,2019年继承国际连语论学会,成立东亚语言文化学会(仅大连大学为中心的中国东北支部开展活动) ,2021年继承国际连语论学会的东亚语言文化学会日本本部也恢复活动。
学会每年举办2月冬季大会、8月夏季大会两次年度大会。除此之外每月第3个周五还举办月例会,为语言文化学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提供发表最近研究成果的专业学术平台。
东亚语言文化学会的会则中指出,总顾问代表铃木康之教授撰写论文的3项原则中有一条是“语言反映现实”。这正是研究者主张的“语言”与“现实”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无论是哪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都会创造出适合当地的“文化”。文化一旦稳定下来,就会影响语言,进而影响现实生活。以数字文化来说,中国人倾向于偶数,韩国人和日本人倾向于奇数。这种倾向也反映到了现实世界。就这样,“现实”、“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形成并循环。三者是人类生存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即使语言和文化不同,相互尊重、理解和合作的态度尤为重要。作为研究东亚语言和文化的学会,在教育和研究领域,以相互合作和相互交流为基础,会员们将相互钻研、切磋东亚语言和文化,发表最新研究成果,为亚洲及世界人类的发展、和平、幸福作出贡献。
本次大会属于每年二月定例举办的冬季大会,已经发展到第六届,以腾讯会议形式在线举行,吸引了来自中国、日本、韩国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语言学家、文化研究者和教育专家参加。为期两天的大会议程包括四位语言文化教育界专家学者的主题演讲、及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山东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分校、浙江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四川大学、长沙学院、暨南大学、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东京都立大学、青山学院大学、广岛大学、日本大学、立命馆大学、明星大学、筑波学院大学、关西学院大学等大学任教专家及在校研究生的41个分科主题的研究成果的发表。会议的主题涵盖了语言学、文化学、比较文学及文化研究、教育理论及实践研究、以及翻译和跨文化交流等多个领域。
大会第一天上午,由山东大学语言学专家时卫国教授担任综合司会,本学会会长、大东文化大学名誉教授高桥弥守彦先生做开会致辞并担任主题演讲首位演讲嘉宾。
在总司会致辞中,时卫国教授首先强调了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他表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根基。通过促进东亚各国语言和文化的交流,我们可以增进彼此的了解,推动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繁荣。”
紧接着,高桥弥守彦教授在大会开幕致辞中提到,我们要效仿本学会顾问代表铃木康之教授,无论多么小的题目,都要收集实例,进行科学整理,建立体系,一个一个地建立新的语法理论。用我们能做的方法进行研究,不同的意见也要好好研究探讨,结合实例拿出新的研究成果。这样持续不懈地做下来,即使这只是语言学领域里微不足道的研究成果,也会对世界学问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即或肉眼不可马上得见,也一定会为广阔的学术世界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大会进入专家主题演讲环节。高桥教授率先做了题为《使用介词“在”的动词连语句的结构特征及其翻译分析》的主题演讲。
高桥教授指出,根据汉语基本句型SPO结构,不同结构的连谓句和兼语句常常成对出现,这或许是受到中国“对称文化”的影响。在汉语中,对比句和比喻句的表达较为常见,这也是“对称文化”的体现之一。然而,带有介词的动词短语句子的结构却与之截然不同。高桥教授的演讲旨在探讨这类句子的结构特征,并通过调查分析加以阐明。高桥教授指出,中国人偏爱偶数,而日本人则更喜欢奇数,这或许与中国“对称文化”和日本“非对称文化”有关。
高桥教授的主题演讲通过对带有介词的动词短语句子的结构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带领我们更好地理解了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它们在人们日常交流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随后,山本范子教授受邀做了题为“中国SF作品在日本的需求及翻译的特色”的主题演讲。山本教授是日本科幻作家、翻译家,北星学园大学文学部教授,日本科幻作家俱乐部会员。目前已发表科幻作品30余部, 此外,监修了《三体》 (2019) 的日译版,并参与翻译《三体Ⅱ黑暗森林(上下)』 (2020) ,翻译了王晋康、韩松、夏茄、程婧波、郝景芳、赵海虹等多位中国科幻作家的科幻作品,被誉为“向日本介绍中华科幻作品第一人”。因在日本翻译、推介中国科幻文学的突出贡献,2021年日本科幻作家俱乐部授予其第41届日本科幻大奖特别奖, 2022年获华文星云奖金桥奖荣誉。
日本大学特聘教授吴川代会长随后接棒,做了题为“生成AI翻译能否超越人类——以《三体》系列翻译为例”的主题演讲。吴川教授首先回顾了《三体》的原著以及其在中国及美国、日本等市场获得的巨大成功,并带领大家一起以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的日文翻译为例,通过分析《三体》日译的几个版本,探讨了在AI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代,翻译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带领与会者共同思考语言文化翻译工作者所面临的挑战及解决方案。
吴川教授认为,在当前AI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人工智能可以为翻译工作带来全新的可能性和机遇。吴川教授详细介绍了AI在翻译领域的应用情况,包括机器翻译、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的最新进展。他指出,通过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技术,AI在翻译中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翻译效率上具有明显优势。
然而,吴川教授也强调了AI翻译面临的挑战和局限性,包括对文体的处理、文化背景和情感色彩的理解能力不足等问题。他认为,未来的翻译工作需要人工智能与人类翻译者的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实现更加准确、高效的跨文化交流。
吴教授指出,翻译涉及到各种因素和各个学科的综合运用,包括译者的目的、读者对象、语体、跨文化、宗教、美学、语境等多因素的考量,及词汇学、语法学、语义学、语用学等多学科的综合应用。
面对自然语言的复杂性,需要翻译技巧的多样性及翻译策略的多元化应对。吴教授首先提到句法的复杂性——句法已成为专门的学科,句法的差异直接影响到意义的表达效果;其次,吴教授强调了语义的复杂性——语言词汇丰富,一词多义,一义多词,近义词、反义词、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相互交织,错综复杂;另外还有语篇的复杂性——包括语篇结构、思想、逻辑、主题和构建语篇的语言技巧和策略等,目前的AI翻译(机翻)尚未能够有效地纳入这些因素,翻译效果远未达到人工水平。
最后,吴教授带领与会者一起展望了人工智能与翻译行业的未来。尽管人工智能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ChatGPT等新的AI工具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语言翻译,甚至可生成更准确、更流畅的翻译文本。未来AI会给人工翻译带来较大的冲击,在翻译领域,AI将能够给人类提供更多的翻译服务。如果一个人某个语种的翻译水平不如AI,那他的相关工作就要被AI翻译所替代。
因此,吴教授呼吁,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必定会淘汰低端译者,而翻译行业需要更多高端翻译人才。人工翻译出的译文既要译出原文的基本信息,也还要译出原文的情感、风格、味道、色彩、神韵……,特别是文学翻译,这是人类的强项。未来也许90%的翻译都可以由AI来做,但完全取代人工翻译几乎是不可能的。剩下的10%仍需要水平更高的翻译人才去完成,这样就对翻译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吴教授告诫青年学子,“应面向未来,拥抱新技术,努力提升个人能力,用好AI,充分发掘出人的潜力,让这项技术给翻译插上另一双‘翅膀’,这样就能‘飞’得更高更远。”
吴教授的精彩演讲之后,本学会顾问、名古屋大学Ph.D、原大连大学副校长宋协毅教授接棒,做了题为《“新时代”中日翻译、同声传译人才培养方法论的考察》的主题演讲。宋教授强调,“准确地讲好中国故事”是新时代外语教育的主要任务,当今时代,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医疗、演艺、体育等方面的交流非常频繁。中日两国亦迎来友好条约缔结45周年,深化上述各领域友好交流对亚洲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都十分重要。
为了向世界介绍具有五千年历史的现代中国的发展和中国的灿烂文化,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培养用日语正确传播“中国故事”的人才是我们日语教师的责任和使命。新时代日语教育、中日翻译和口译教育,也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宋教授指出,我们需要对过去日语教育中的翻译、口译教育进行“温故知新”的重新审视,继承该继承的东西,进而建立适应新时代潮流和人才培养要求的科学的翻译、口译人才培养体系。
宋教授根据自己多年的治学及翻译、同传实践及教学经验指出,翻译、口译时应具备的能力,首先是语言应用能力。毋庸置疑,主要是母语和对方语言的力量。其次是文化理解力,是对作者或说话者关于语言的思考方式及其深层文化背景的理解能力。再就是理解和概括能力,即如何正确洞察作者和发言者的意图,有逻辑性地总结,用对方国家的语言恰当地表达出来的能力。宋教授强调,翻译、口译上的问题,当然是笔译、口译者的外语及对外国文化理解的能力的问题,但更多的情况,毋宁说是中国文化、中国这一母文化和母语的能力的问题。
宋教授指出,为了在同声传译时能够瞬间切换,平时需要持续的训练。两国的语言、文化、政治、经济……要使用所有领域的素材。只有同时具备身体上的强壮、心理上的抗打击能力和忍耐力,才能对上述的语言练习、文化等包罗万象的周边知识有所了解。平时,即使是不感兴趣的领域,也要广泛地涉猎,到了正式翻译或同传的时候,通过平时的积累+事前的准备,就能达成最理想的效果。
另外,宋教授也提到,针对外语学习者基础学力不足等问题,大部分大学将MTI的修学年限从2年延长到3年。新设DTI的计划也进入了执行阶段。而且,各大学从本科生阶段开始努力加强基础学习能力的培养,引进口译练习的手法也是必要的。任课教师需要通过进一步提高自身实力(笔译、口译的实践能力)来达到提高指导能力的目标。应该以实力和指导能力为基础,唤起学生们的热情和毅力,提供实践和实习的场所(包括模拟翻译和翻译),重新审视基础学习能力及强化实践练习。任课教师需要进一步在教学中使用的教材、素材的广度、内容、难易度以及指导方法上下功夫,努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消除学生对翻译,特别是同声翻译的恐惧感,锻炼他们的胆量,培养他们的干劲、毅力、恒心。当然,中日两国语言文化的整体实力是口译、同声传译成功的最大支柱。
宋教授还指出,在翻译、口译的各种训练的基础上,广泛的学习,包括纸质辞典、电子辞典、因特网、智能手机,各种翻译、口译研究用的语料库,文化历史的各种介绍资料等等,都可以灵活运用。业界专业书籍、专业术语词典、对译列表(翻译时)、会议宗旨和业界概况、发言者信息、讲话稿等都需要提前掌握、做到胸有成足。当然,也可以借助人工智能,灵活运用Sogou、google等翻译、口译软件。人工智能等确实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交互式搜索网站的发展给人类带来冲击,中国无人操控大规模语言模型研究获得计算机视觉世界顶级学会最优秀奖,但着眼于人工智能的益处和风险(对人类生存威胁等的担忧),11月1日在英国布莱切利公园举行的世界人工智能安全峰会上,首次发表了国际人工智能宣言“布莱切利宣言”。由中国等28个国家和欧盟签署。
最后,宋教授提到,近来,ChatGPT的活跃确实给人类的各行各业带来了冲击,部分翻译和口译也被(AI)取代,大家都担心会不会失业。宋教授认为,表面看起来各种冲击确实显得有些可怕,但现在人类还远远没有输给机器。例如,英国和加拿大的研究人员认为,通过人工智能生成的数据进行学习的AI经过几代后就会产生垃圾。也就是说,会开始吐露与大数据内容完全无关的胡言乱语,发生所谓的“模型崩溃”。
因此宋教授呼吁,在人工智能“觉醒”的呼声不断高涨的情况下,人工智能将如何进一步发展,在翻译、口译(教育)领域将如何应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构建和推动培养新时代需要的高层次中日笔译和口译人才工作、迫在眉睫。
四位专家教授的主题演讲之后,大会进入会员总会环节。会中,赵海城副会长做了会议收支报告,并由高桥会长提名上海外国语大学毛文伟教授为代理会长、提名代云海先生为副会长。代云海先生现任韩国南首尔大学的教授、庆熙大学讲座教授。并指定潘艺梅、神崎红梅为学会副秘书长。
在接下来的为期两天的大会会议期间,会议还安排了多个专题论坛和研讨会,涉及对照语言文化学、比较文学及翻译和教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与会者们积极交流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共同探讨了解决当前语言和文化、翻译教学研究与实践中面临的挑战及解决策略。
本次会议总结起来,可以用“多样性”及“未来可能性”概括。通过本次大会,东亚语言文化学会为促进东亚地区的跨文化交流和合作搭建了一个重要的平台,预计会对接下来语言学和文学、文化研究、及高水平翻译、同声传译人才的培养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下面介绍几位大会与会者发来的感想。
【青岛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庞在玲老师】作为半道进来听报告的,短时间内听到了古典文学、现当代文学以及明治女子教育等方面的发表,是2024年亲临的第一场学问盛宴。发表者研究角度独特、点评者评论中肯、分会主持人会议把控能力强,点评更是精彩。此时,会议已结束,意犹未尽,脑海里一些问题还在跳跃:①村上春树为什么命名使用1979和1984?②明治前期推行女子教育和建设女学校的女性先行者们都有哪些?③日语“良妻贤母”和汉语“贤妻良母”的影响是什么?④去读读《宇治拾遗物语》吧,听说内容不是说教的……一场会议,补充了知识、学到了点评、引起了求知欲望,好矣足矣。
【东亚语言文化学会副秘书长潘艺梅老师】两天的学会因得到了大家的支持与厚爱圆满结束!在此表示衷心地感谢。也感谢学会为我们大家提供了这样一个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
【长沙学院 谢冬老师】四位专家的主旨发言让我了解到最新翻译软件和译介方面的前沿知识,对我今后的教学和研究有很大的启发。在我的论文宣读环节,几位老师从不同的角度给了我很好的思路启发。分科会丰富的研究主题,拓宽了我的知识面。感谢组委会的辛苦付出,收获满满!
【青山学院大学経営学部グローバルビジネス研究所 金洪連先生】東アジア言語文化学会の先生方々、本日は発表の機会を頂き誠に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今回の発表をきっかけに先生方々よりご高見を頂き、また、皆様のご発表を拝聴しながら、今後の研究に向けもっと励みたく存じております。発表に当たったて至らないところが沢山ありましたが、今後とも何卒宜しくお願い致します。
【日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教 柳宇星老师】东亚语言文化学会组织运营的各位老师、真心向大家道一声辛苦了!2021年4月学会发起以来,已经连续参加了3次冬季大会,两次夏季大会。每一次的大会,都会让人受益匪浅,带来不同凡响的收获。学会将中日两国的资深学者教授请到我们的大会上,不仅在大会上做精彩的基调演讲,更在每一个分会场上为我们每一位年轻的研究者细致耐心地传授经验,提出各种宝贵意见,让我们有机会将自己的教学研究经验与各位同仁前辈分享,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作为活跃在日本第一线的中日语言文化教学工作者的我们,真心感谢这个学术交流平台。同时祝愿学会越办越好,让更多志同道合的同仁们来关注并参与到我们的学会中来!
【东亚语言文化学会组委会委员长 杨玉玲老师】各位老师同学们辛苦啦!衷心感谢大家对学会一如既往的支持和厚爱我们每年都有2月冬季大会、8月夏季大会两次年度大会。除2月和8月外,每月第3个周五都有月例会,期待更多老师和同学的积极参与,在这中日友好交流的一方天地以文会友,共同进步!
本学会的会员是从事以日语、汉语、韩语为中心的东亚语言文化研究或教育的研究者、教师、研究生,以及对此感兴趣的人员和团体。东亚语言文化学会每月第三个星期五19:00 ——20:00(日本时间)举办月例会。其中8月和2月因召开年度大会,不召开月例会。有志于在月例会上发表的学者,请在月例会举行的20天前提交主题和发表摘要(500字左右),并在3天前将原稿(PPT)发送到事务局邮箱。
学会秘书处邮箱:higashiajiagengobunka@hotmail.com
【文责】 东亚语言文化学会副秘书长神崎红梅
【审稿】 学会副秘书长潘艺梅、会计柳宇星;执行委员会委员长杨玉玲;副会长赵海城
【终审】 代会长吴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