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债券市场不同期限的利率债被疯狂抢筹,到股票市场红利板块被捧上了一个高度。资产荒之下,低波资产成为机构一种颇为共性的审美取向。而对于天然风险厌恶的银行理财来说,资产荒所带来的影响更为深远。
一方面在各类资产当中,只有债券严格意义上具备稳健的特征,即便是当下火热的红利板块,其作为股票类资产也天然拥有较高的波动性。
另一方面,当下利率中枢的不断下降使得债券能给投资者的收益相对有限,趋于一致的机构行为也加剧了债市的波动,信用下沉抑或是拉长久期无疑又会加大风险。
这就意味着单凭追逐市场热捧的低波资产,就能获得相对可观的收益和可控的风险变得不再可行,也让银行理财机构不得不去探索创新的产品和机制来满足投资者投资需求。
面对着这一困境,招银理财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通过多资产、多策略的含权产品来做收益的增强,最终为投资者提供红利+、价值+以及黄金+等八大策略。与此同时,招银理财还将自身对于绝对收益的理解注入到不同的产品之中,继而能够为持有人创造另类的绝对收益体验。
「另类」的量化+
传统的资产配置主要围绕着不同的股债配置比例进行,但问题往往也随之而来:
股票配置比例过高,组合整体的波动会呈现出非线性增加的趋势;可股票配置比例过低,又起不到收益增强的作用,尤其是在股市萎靡之际,简单的配比并不能达到绝对收益的投资目标。
针对这一投资痛点,招银理财推出了量化+系列的产品。譬如招睿量化稳健一年持有日开1号以不低于80%的仓位配置于固收资产,获取稳健的票息收益,同时将不超过20%的仓位配置于量化对冲等另类策略,代替传统的股票投资来达到收益增强的目的。截至2024年7月19日,其年化收益率已经达到了3.92%。
而这种配置优化的依据在于:量化和固收的搭配往往能够产生更加丰富的化学反应。
一方面为了实现收益的增强,选取一个同样能够获取稳定收益的策略是必不可少的。而相较于股票市场的不可预测性,具有绝对收益特征的量化产品无疑会更具有吸引力。
以量化中性策略为例,2019年至2023年期间,量化中性产品平均月度正收益的概率为73.33%,并实现了连续5年的正收益。与之相对的,中证800全收益指数同期平均月度正收益概率不足半成,这无疑和绝对收益的目标背道而驰。
另一方面,绝对收益目标的实现同样和回撤的控制密不可分。尤其是对于银行理财而言,一次巨大的波动可能就意味着客户信任的永久丧失。因此低波动是银行理财在选择固收的拍档过程中绕不过去的一环。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量化中性策略滚动持有一年的收益大约为4%-8%,同时年化波动率仅为4%左右,远低于中证800指数18%的年化波动率。而前者在拥有和债券相似的夏普比例的同时,和债券的收益率相关性也基本为0,稳收益、低波动、低相关的特征让量化策略能够被视为债券资产的最佳配置拍档。
同时为了进一步增加收益来源和降低波动,招银理财还会在部分量化稳健多策略系列产品中将CTA、黄金等与债券低相关的资产也纳入其中,最终形成多种差异化的量化+相关产品。
对于招银理财而言,这种配置方式不仅能够发挥其多元资产配置的优势,同时也更符合量化+系列产品对标债券增强型产品的定位:能够在获取稳健收益的同时,获取同样稳健的超额。
注:债券使用中债-新综合财富(1-3年)指数; 中性策略采用招商私募指数股票中性CI013003.WI;中证800采用中证800全收益指数H00906.CSI; 时间区间:2018/12/28-2024/5/31
当然,作为产品收益增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量化策略管理人的挑选无疑成为了产品的重要收益来源。
早在2010年就在量化策略上有所涉猎的招银理财目睹了量化的沉浮起落。多年的积淀让招银理财意识到,产品配置上的从众效应往往会让组合暴露在极大的风险之中,挑选真正符合产品收益目标的子产品远比追求极致的收益更加重要。
因此在挑选量化管理人的过程当中,除了传统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之外,招银理财的投资经理还会问自己两个问题:产品为什么好?产品所在公司是否符合自己的价值观?
以去年火热的DMA产品为例,其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2-4倍杠杆的中性策略,投资者则需要为此支付更高的超额业绩报酬。但在招银理财的投资经理看来,作为一个高波动的产品,客户很难在这一商业模式之下赚到钱。
“这种大量发行DMA策略的私募,它的本质并不是以帮客户赚钱为目的,而是用免费低廉的杠杆为自己赚钱。”招银理财的投资经理说道,“也正是基于价值观方面的考量,我们当时规避了一些大量发行DMA策略的管理人。”
当然市场的波动在所难免,即便是招银理财精挑细选下的量化策略也可能经历逆风期,如何平稳地度过危机则是投资经理能力的另一大重要考验。
当危机来临时
自大卫·史文森开创了耶鲁模式——将更少的资产投资于股票和债券,将更多资产投入对冲基金、PE/VC、房地产等非传统资产中,并取得了不菲的业绩之后,资产配置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对于资产配置而言,其往往会基于战略资产配置(SAA)和战术资产配置(TAA)两者进行展开,前者通过各类资产的固定配置比例决定了产品的下限,而后者通过一定的主动管理来适应不同的市场环境,从而更好地控制回撤。
尤其是银行理财型产品的受众天然对波动有着极大的敏感性,因此如何动态调整相关资产的配置比例来应对相关子策略可能发生的极端事件就显得格外重要。
以招睿量化稳健多策略360天持有日开1号产品为例,其组合结构为固收+中性+衍生品,占比最高的固收扮演组合底仓配置的角色,占比较少的衍生品更多起到平滑组合波动的作用,而对组合波动产生影响的往往是起到收益增强的中性策略。
尤其是在年初小盘股流动性危机影响下,许多对小盘股暴露较大的中性产品都出现了巨大回撤。“当时我们发现 IC(中证500股指期货)和 IM (中证1000股指期货)的成本在极端的时候年化超过了 20个点,这就意味着管理人的策略要做到年化 20个点以上才能够赚钱。”招银理财的投资经理告诉远川。
显而易见,此时继续配置中性产品的性价比是极低的。因此,招银理财便早早地降低了上述中性产品的配置,并增加了公募量化中性产品的配置比例。
“量化中性策略并不等同于小市值策略,只是部分管理人的量化模型是依靠偏高频的量价数据作为交易信号,这就导致持仓天然会向小市值偏离,而公募量化中性策略管理人会使用更多传统的低频基本面数据,市值会偏大一些。”招银理财的投资经理说道,“因此在组合中,我们会对两者进行均衡的配置,并阶段性地有所侧重。”
事实上,招银理财发现中性策略存在一定风险的时间点远比我们想像的更早。2023年12月底,招银理财通过对中性策略底层持仓的分析,发现许多中性策略在小市值上的暴露已经达到了预设的风险暴露上限,从那时起招银理财的投资经理就尝试与管理人进行积极的沟通。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会提示管理人在小市值上的暴露程度已经很高了,在不进一步突破风控要求的同时也要警惕之后可能会面临的风险,”招银理财的投资经理说道,“但我们也不会强制要求管理人进行人工干预,向表现更好的沪深300成分股进行偏离,充分尊重管理人的量化模型。”
招银理财的从容应对也让产品避免了巨大的回撤。以招越量化对冲FOF为例,其在组合当中剔除了固收部分,形成了一个完全以量化中性策略为主,CTA策略和黄金策略为辅的多元量化对冲组合增强型产品。
该产品自1月中旬开始对中性策略进行仓位调整,在今年1月9日至2月7日期间,累计回撤幅度-4.3%,同期小微盘股区间收益为-31.03%。而伴随着后续市场的修复,该产品的净值也创下了年内新高。
尾声
2023年,存款特种兵开始成为网络热词。小红书上经常可以看到有人为了几个点的BP,长途跋涉去各地的银行存款,甚至还有人制作了全国银行利率榜。而这一行为背后,不仅是人们对于存款利率下降的焦虑、对通胀的担忧,同样也是对投资的迷茫。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有着诸多方式能够在获得高收益的同时还享有低波动,最典型的便是房地产。明晟东诚徐刚曾在2021年谈到,中国房地产的收益率虽然为8%,但对应的波动率只有5%。这种风险收益特征也让房地产成为了居民财富配置中占比最高的一类资产。
可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低迷,普通投资者们陷入了迷茫期。尽管他们也曾在“居民存款大搬家”的口号下尝试涌向基金股票,但在各类资产连番下跌带来的疤痕效应之下,人们对于风险和收益的预期逐渐跌落低谷,「稳定」、「低波」也开始成为他们所有诉求的出发点。
对于资管机构们来说,投资者的需求也往往是机构们努力的方向,因此降低波动也顺其自然地成为了2024年各大机构都在努力的目标。而面对着当下资管行业共同的难题,招银理财已用自己的理解蹚出了一条符合客需导向的道路。
编辑:沈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