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石嘴山人。毕业于宁夏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后研修于西南大学高师研修班,师从我国著名花鸟画家苏葆桢,李际科,郭克诸教授。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宁夏石嘴山市文联名誉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宁夏美术家协会顾问,香港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国家民族画院院委,央视书画频道书画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文联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
话题一:艺术的初心与坚持
常越:雍老师,您最初是如何踏上绘画这条道路的?是什么让您对绘画产生了如此浓厚的兴趣并坚持至今呢?
雍进成:我的绘画之路始于牛背,这一点也不夸张。艺术之于我是陌生而遥远,但又现实而真切。我的童年是在牛背上度过的,自然中的山川河流,奇花异草,鸡呜狗跳这在童年的农村中出门就能相遇,但真正把它和艺术联系在一起是我走入艺术院校的大门以后才知道生活是艺术的唯一源泉。生活的启蒙对一个艺术家的成长可谓是永恒的,当小时候看到乡间的艺人们在红箱绿柜上画的红花绿叶,在炕墙上画的各种图案,就连小孩的鞋和帽子上也都绣有猫和虎的图案,出于好奇自己也试着在沙滩上,在草地上,在士墙上用棍子画近似于现在岩画那样的图案,只是自娱自乐。那时候农村的孩子没有什么玩具,但是我用泥捏成的四轮小车,用高梁杆剥皮用芯做成的眼镜,用柳枝脱皮后做成的萧,用烟盒折成的三角,总是跟其它的小孩做的不一样,用现在的话叫有美感。
山若有眠,枕的是月,夜若有渴,饮的是银瓶玉浆。令我百转千回的走上艺术之路的不是炽热的悸动,而是澎湃后回归心性的淡定,也是为了走出四道田梗,也是为了看看外面的世界。从艺四十余年,我走进了元四家,明四家,清六家,四高僧的艺术世界,崇尚青藤,八大,徜徉于黄宾虹,齐白石,李可染,傅抱石,陆俨少所常造的山山水水,沟沟壑壑,伴我同行的有恽寿平的花,郑板桥的竹,金冬心的梅,齐白石的虾,蓝天下翱翔着李苦禅的雄鹰,林凤眠的鹭鸶,田野上奔跑着徐悲鸿的骏马,此时有一种天籁般的鸣秦不绝于耳,似乎是艺术的感召之声。但最终领我进入艺术之门的是现在宁夏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撖学文先生,他和我同乡,是我师兄,师长,是他指引我以厚文养正,以博学养性,以艺术安放我的灵性,把修养于精神凝合,物我两忘,拟诗情而成笔端风华,写生命之精彩,歌生活之激越!这应该算是我走上艺术之路的本源吧。
话题二:踏实与韧劲的艺术实践
常越:您说“绘画一直是踏实、有韧劲和富有诗性的内容”,能具体谈谈这句话在您创作过程中的体现吗?
雍进成:艺术是真诚的体现,艺术之路越走越难,其难不是技法,而是悠悠我心的真诚。苍穹之下,沃野之上,艺术来源于生活,现实之中,一切关于人的思想行为和活动,一切关于艺术的创意,想象,记录,表现活动都不能,也无法超越现实生活。我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源自我对生活的热爱。追求诗意的生活便就要用真诚去创作有诗意的画境。我的写意是写胸中之意,“搜尽奇峰打草稿”,便奠定了孤独溢于画外,溢于诗意之我,如果俗套一点,从艺术的学术价值分析写意之外的孤独,那么我的孤独,犹如龚贤的山水画涌动在力量孕育于静谧之中,弘仁的画,追求超凡脱尘的意境流露于虬枝峭石之中,黄宾虹在冲突碰撞的辩证胶着于黑密厚重之中。我的画境之外的意趣是平庸的,大众的,老百姓看的懂的,这不能搞成源于生活而又脱离了生活。守着这份孤独是会先儒之意而涤尽尘俗的意趣,是“望尽天涯路”,而“独上高楼”之情趣,更需要“庭有余闲飞檐滴露听蕉雨,心无旁骛诗书画韵伴琴声”的心境。
话题三:地域文化与艺术创作的融合
常越:作为石嘴山的著名画家,您的作品是否受到了当地文化的影响?您是如何将地域特色融入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的?
雍进成:一位艺术家无不受地域文化的影响,这也典定了一个艺术家的艺术风格。纵观中国画的发展无论是浙派,海派,岭南画派,还是刘文西创立的黄土画派,还是现在比较火的丹霞画派,都受到不同地域的影响。我处于贺兰山下黄河之滨同样感受到了贺兰山的雄浑伟岸,黄河水的博大深沉。我热爱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土地,更热爱这片土地所产生的艺术。是的,贺兰山不同于祖国的任何一座名山大川,它有造山运动形成的各种皱折,符合中国山水画的各种皴法,它没有植被的覆盖,裸露着它强壮的骨骼,历经亿年依然风骨犹存。做为宁夏人的父亲山我为之骄傲,曾多次游弋于其中画了大量的速写,在国内外的大展中我都以贺兰山为素材进行创作,现在人越来越老了,但山却越来越近了,近的抬头就能看见山,“踏破贺兰山缺,饮马黄河岸边”也是我对画境追求的写照!
随着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的兴起,“当惊世界殊”的葡萄酒也成为了宁夏这个地域文化紫气东来的名片。在山水画创作之余,我也画花鸟画,尤其是彩墨葡萄,受恩师苏葆桢先生的影响,多年来我一直坚持彩墨葡萄的创作,在贺东庄园百年老藤架下我创作的六尺国画《百年桔藤也著花》被庄园收藏。在今年的西部葡萄酒产业博览会上编辑出版的《古今名人咏葡萄诗集》中,收录了我的六幅彩墨国画葡萄。地域文化是一个地方的名片,同時也是成就一个画家的资源。小时候之所以不画花鸟画因为那时很少见到名贵的花草,花中之王牡丹更是见不到,见的多的是“向日葵,花儿黄,朵朵花儿向太阳”,还有就是马兰花和苦菜花,这也与那时看的电影《苦菜花》有关系,前几年去河南洛阳牡丹花节采风看到八十多岁的老画家王绣画的牡丹国画,真可谓是国内首“绣”啊!真的是洛阳牡丹造就了王绣,王绣也把洛阳牡丹传遍了世界。做为宁夏的画家还是应该画好贺兰山,讲好贺兰山故事!
话题四:艺术与生活的相互滋养
常越: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您认为生活中的哪些元素为您的创作提供了灵感?同时,艺术创作又是如何反哺您的日常生活的?
雍进成:生活乃艺术之母的规律,对广义的艺术活动具有普遍意义,而对于现实主义纪实,写实,再现性,描述性艺术创作而言更具针对性。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艺术家自觉地走进生活,扎根人民,细致地观察生活积累生活,成为其艺术创作获取灵感的首要环节。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无论是源于生活原型,优于艺术想象,精于艺术制作,无一不是接受更深层次的(内心与精神,思想)的驱使。艺术是人的情感,理想和审美取向的折射。
今年恰逢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10周年,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永远是艺术家从艺的天职。“脚下有泥土,胸中有大义,肩上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没有生活的艺术是乏味的,是经不起历史的检验和时间考量的,要记得住,留得下,传得开,出得去,就要有扎实的生活积累和对社会的责任感。纵观在历史上留得下的作品无一不是深层的表现了社会生活和民族精神。如王式廓的《血衣》,蒋兆和的《流民图》,徐悲鸿的《愚公移山》,路遥的《人生》等等。中西文化的碰撞虽然有地域和艺术语言的不同但生活的样式是一样的。几年前我在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看到列宾著名的油画创作《伏尔加纤夫》其震撼不亚于蒋兆和的《流民图》和王式廓的《血衣》。前两年播出的电视剧《人世间》既反映了梁晓声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反映了他扎实地深入生活的底气。同时生活也是一座炼狱,只有在这个炼狱里熔淬你才能完成艺术的全过程。张贤亮如果没有经过十几年的炼狱很难写出《土牢情话》《邢老汉与狗》《绿化树》这些优秀的作品。
艺术作品要深入生活,而高于生活又是艺术创作的本质和规律,是规律而无定法,而生活中虽然有激动人心的瞬间,也有美好的灵光闪现,但更多的是平凡,平实,平庸的生活,而要从平凡中见出不凡,从平实中获取充实,即是从普通的生活点石成金提升到艺术创作的高度。“美的事物无处不在,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雍老师以其独特的画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绘画领域深耕多年,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扎实的技艺,更蕴含着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无尽的诗意。
来源|文艺石嘴山
编辑|金浩然 校对|石瑞霞
审核|乔心雨 责编|王元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