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人凌晨爬山看日出,1人受伤被困!
政务
2024-12-30 14:38
广东
出发前了解目的地近三天的准确天气情况,以及预估可能的恶劣气候,带足食物饮水等补给。途中若遇恶劣天气,及时调整行程。登山前预先做好路线规划,了解线路数据。如总公里数,爬升下降数据,线路难易程度,山峰路况(河流、陡坡、石海等),有无水源及物质补给等。提前下载轨迹和离线地图,方便识别路迹。规划备选路线,万一临时遇到地质灾害、恶劣天气、意外事件等状况,可更改线路或临时调整行程。失温是冬季户外运动第一大杀手,雪山气温常常低于-10℃~-40℃,保持温暖与干燥极为重要!冬季户外鞋最好选择防水、透气、抓地力强的高帮登山鞋(到脚腕以上)。行走时使用登山杖可以减轻至少22%腿部和膝盖等肌肉关节的压力。下雪爬山必备,起到防滑作用。雪套可以防止积雪进入鞋和裤脚内。眼镜防止雪盲。面罩、围脖、抓绒手套、抓绒帽、排汗羊毛袜等,避免冻伤面部、头部、脚部。冬季登山要结伴而行,能互相照顾,遇意外也能及时救援。行进时,后面队员应尽量踩着前面队员的脚印前进,既安全又节省体力;遇到大雪覆盖、无路可寻时,身体强壮的队员应交替轮换开路,以保证整个队伍的平均体能。
冬季日短夜长,登山之前一定要确认日落时间,最好保证天黑以前下山,尽量不走夜路。在计算行进时间时,要考虑到冬季雪地徒步,比夏季徒步要多消耗一倍的体力,相应的,行进速度也只有夏季的一半左右。因此要严格把控好行进速度和下山时间。冬季徒步登山行走节奏与强度不宜过大。开始时,要循序渐进,然后按照一定的呼吸频率,逐渐加大强度。避免呼吸频率在运动中发生突然变化,心率保持在120~140次/分钟。行走时,用脚板着地且用力要适中,注意保持身体平衡。体温融化雪后会弄湿衣物,风口处风寒效应都会让失温风险加大。出汗时可稍松衣领,不要脱衣摘帽,以防伤风受寒。手、脸长期暴露在外,或者长时间接触冰雪后,也会冻伤。冬季冰雪天气,滑坠风险大大增加。预防滑坠,要穿着适合的登山鞋,为行走提供更好的摩擦力和附着力。在冰雪地段、陡峭地形和湿滑地面要小心行进,看好脚下。另外,冬季树木干枯脆弱,因此行进中尽量不要抓树藤和枝丫,以免断裂失去平衡摔倒。冬季雪山路线也容易发生雪崩。一般来说,雪崩容易发生在坡度为20-50°,大量降雪积累的路段。此时,如果遇上天气忽冷忽热,或攀登、滑雪、敲击等外力影响,都有可能引发雪崩。因此,在行走在这些路段应小心谨慎。冬季植被枯萎,落叶或积雪遮挡路迹,极易迷失方向。途中应随时注意山路转弯及岔路口处的地形地貌特征,沿途用石头或树枝等做好标记。在冰雪和积雪山坡交界的地方,积雪往往很深,行动时必须结组;过雪桥时,开路者探测雪桥虚实。如果雪很松软,而又必须由此通过时,应匍匐行进;攀登冰川和雪坡,要特别谨慎,冰川上裂隙很多,对人威胁最大的是冰瀑区和山麓边缘裂隙,特别是被积雪掩盖的隐裂隙危险。轻度失温时,一旦感到寒冷,且身体开始颤抖,应立即停止运动,保持体力,并躲到避风处减轻风寒效应。脱下潮湿衣物,换上干燥衣物,用热水袋、发热贴等给脖子、腋窝、腹股沟、脚底等加温。待缓慢回温后,补充一些流质、常温的高热量食物,让身体重新获得能量。重度失温时,千万不要烤火或喝热水,否则过快复温会引发低血压和休克。正确的做法是要用干爽保暖的衣物、睡袋等物品裹住身体,并立即送医抢救。冬季天干物燥,请注意山林防火。行进中和扎营时不要乱扔垃圾,将自己产生的所有垃圾带下山。进山前,将行程和规划告知亲人和朋友。最好找相关部门备案,同时了解当地登山协会、救援组织等紧急联络方式,必要时请求帮助和保护。▌来源:浙江消防、红星新闻、橙柿互动、全国户外安全教育计划、户外情书有用就奖励一个“👍”和“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