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年|儋州六罗村的第40届“村晚”

时事   2025-02-02 15:36   海南  


大年初四,天还没黑
儋州市和庆镇六罗村的小广场
已经聚满了人
大家人手一支小板凳
其中很多人来自附近村镇
就为了一睹六罗“村晚”的风采
🤩🤩🤩


今年的六罗“村晚”
一共有23个节目
既有时尚的歌舞表演《第一天》
也有传统的客家山歌《赞六罗》
还有时装秀和诗朗诵
全村老少齐上阵
让这个夜晚热闹非凡

海南省儋州市和庆镇六罗村往年“村晚”图。记者 吴兴财 摄


家里的活儿都放下了,既是村民,又是导演的邓重英,一会儿在舞台上,一会儿在舞台下,手机响个不停,忙着现场组织。

舞台上下,似乎没有演员与观众的区分。参与节目编舞的邓如梅,也做着后勤引导工作;六罗“村晚”创始者之一的邓伟忠,给乡亲们端茶倒水。

海南省儋州市和庆镇六罗村往年“村晚”图。记者 吴兴财 摄

舞台对面是邓永超经营的村口小卖部,此时成了观众们的茶歇点。乡亲们都在忙碌着,仿佛这台“村晚”是自家的事情。

谁也没想到,六罗“村晚”能持续举办这么多届。

六罗村坐落在儋州市和庆镇的大山深处,去往这个村的山路曲曲折折,蜿蜒盘绕。车行山中,太阳一会儿在左边,一会儿在右边,反复好几次,终于到了六罗村。

海南省儋州市和庆镇六罗村往年“村晚”图。记者 吴兴财 摄

40年前,交通更加闭塞,当时正读初二的邓伟忠却突然萌生一个想法:在村里办一场春节联欢晚会。

那年年底,六罗村通了电,受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的启发,邓伟忠找了几位朋友,着手策划起来。

没想到,乡亲们听说之后,主动加入,一下子凑了十多个节目,在1986年的春节前夕,敲定了演出名单。

海南省儋州市和庆镇六罗村往年“村晚”图。记者 吴兴财 摄

那时的六罗村只有一块水泥硬化地面,大概100平方米左右,属于一户村民家的院子。没等邓伟忠开口,那户人家找了过来,愿意提供场地。

每家捐出一、两角钱,买回橘子、瓜子,配点茶水,拉上彩带。1986年的大年初二,第一届六罗“村晚”在村民家中的院子开演了。

最受乡亲们欢迎的节目,是几位年轻人演绎电视剧《济公》的主题曲——“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你笑我/他笑我/一把扇儿破……”

海南省儋州市和庆镇六罗村往年“村晚”图。记者 吴兴财 摄

1986年的春节,乡亲们的生活并不宽裕,身上同样是“鞋儿破、帽儿破”,难得一件新衣裳。可是邓伟忠清楚记得,大家脸上的笑容是那么真切,那么开心。

这一年,邓重英刚满5岁,一次意外,导致他的左眼失明,自卑伴随着他。三年之后,他在哥哥姐姐的带领下,第一次登上六罗“村晚”的舞台。

“哥哥姐姐怕我紧张忘词,给我安排了一个没有台词的角色。”——躺在病床上的小病人,是邓重英首次登台饰演的角色。

不清楚演了什么,也不知道躺了多久,邓重英几乎就要睡着,只听见哥哥在耳边小声喊着:“结束了、结束了。”这才赶紧起身,跟着哥哥姐姐离场。

没想到,一颗钉子把刚买的新衣服勾破了,心疼之余,邓重英挨了父亲一顿骂。把泪珠擦干后,心里却还是觉得“挺好玩的”,“我能让大家笑起来。”

此后,邓重英几乎从未缺席每一届六罗“村晚”。在这里,他收获认可与尊重,“这个舞台让我完整。”

海南省儋州市和庆镇六罗村往年“村晚”图。记者 吴兴财 摄

从第一届开始,六罗“村晚”一直由乡亲们自筹自办。最初各家捐出几角钱,能捐一、两元钱的已经算是“大户”。

每届六罗“村晚”,客家山歌总是保留节目。乡亲们操着客家话,歌唱理想、歌唱劳作、歌唱爱情,甚至拿出口琴、吉他等西洋乐器,为客家山歌伴奏。

一百多年前,六罗村的先祖们,就是唱着客家山歌,沿着弯弯曲曲的山间小径,来到这块土地,就此繁衍生息。

“根据族谱记载,大约在鸦片战争时期,1840年前后,先祖从广东惠州迁出,一路南下,来到这里。”邓伟忠可以想象先祖们初来乍到时的窘迫:缺少耕地,缺少粮食,缺少供水,几乎什么都缺,“只能依靠彼此、关爱彼此,团结在一起,开辟新家园。”

1993年,邓伟忠考入中山大学。毕业之后,留在广东工作,去过很多客家村落聚集的地方,他的客家话,能与当地人对答如流。

海南省儋州市和庆镇六罗村往年“村晚”图。记者 吴兴财 摄

一种语言的延续,背后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在六罗“村晚”之前,六罗村还曾经有一项春节活动——洗水井。

六罗村曾有一口古井,供全村人使用。每逢春节,全村男女老少一齐清洗水井,每家捐出一些粗盐,小碗盛着,用于水井消毒。

“村里的事,就是大家的事。”在邓伟忠、邓重英,以及六罗村的乡亲们看来,这就是六罗“村晚”能够连续举办40届的原因。

当夜幕降临,灯光亮起,茫茫大山之中,点亮一座山乡舞台。为了这座舞台,乡亲们付出了40年的努力。

从1986年到1998年,六罗“村晚”是个“流动舞台”,“谁家院子大,就去谁家办。”

1988年的春节,连下几天大雨,六罗村找不到一块干净的地面。那一年的“村晚”,在邓永超家的客厅举办。房前屋后,挤满了一百多位冒雨观看的乡亲,掌声盖过雨声。

1996年的春节,“村晚”举办的当天下午,村里突然停电。眼看天色越来越暗,村里的年轻人们自发进山,砍来竹子,倒上煤油,制成火把。为了让录音机通上电,乡亲们捐出家里的5号电池,一颗接一颗,足足连了4排,每排一米多长,硬是让录音机放出伴奏。

“希望能有一个真正的舞台。”1998年,乡亲们无偿捐出村口的一块土地,年轻人们割来茅草、扛来木材,把自家的农产品拉出去卖钱,辛苦好几个月,终于在这块土地上建起了一座能容纳两三百人的“茅草舞厅”。

附近村子的乡亲们都说,这座“茅草舞厅”是“山村奇迹”。然而,三年之后,一场台风摧毁了“茅草舞厅”。

海南省儋州市和庆镇六罗村往年“村晚”图。记者 吴兴财 摄

看着满地残骸,乡亲们把眼泪藏进心底,回家翻出积蓄,全村凑钱,全村出力,在废墟之上,建起一座露天舞台。

如今,六罗村在当地政府的帮扶下,有了高大宽敞的大舞台。登上“村晚”,成了各家最光荣的事情,导致每年的报名节目总是超额,不得不进行筛选。

“以前只有歌唱类和小品类节目,现在的节目五花八门,更好看了。”邓如梅姐妹七人,从小就在母亲的带领下登台演出,被乡亲们称为“七姐妹”。

今年的六罗“村晚”,“七姐妹”逐渐退居幕后,她们的孩子们,接过演出的接力棒。他们将成为六罗“村晚”的第五代参与者,在这个喜庆的节日里,延续一个族群的文化,共享关于家的喜乐。


总监制:周元
监制:陈书焕 李晓梅
总策划:纪燕玲
策划:陈正毅 周圣涛 陈小丹
统筹:陈明文 王景瑄
值班主任:肖秀燕
脚本:贺立樊 周志强
记者:贺立樊
摄像:邱洪高
剪辑:邱洪高
包装:陈明福
海报设计:谢是伟
翻译:杨龙贤

编辑:陈国兴


往期推荐

1.三亚发布最新措施!海岛景区超时排队可退票!操作流程→

2.最高补贴15000元!2025年汽车置换更新补贴来啦→

南海网视频号热门推荐>>




点亮“”和“

让更多人看见

南海网
提供权威、快捷、全面的海南+南海新闻和资讯。南海网报料热线:966123,广告业务咨询热线:18808981398。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