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湖滨党建,关注微信公众号
中秋时节,三门峡市陕州区大营镇城村村头冷库一片繁忙,一箱箱晶莹剔透、如珠似玉的“阳光玫瑰”葡萄从冷库中搬出后,贴封、称重、装车,准备运往全国各地。村民们和来自全国各地的销售商们一起,忙亦快乐着。
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城村“两委”干部带头、党员群众齐上阵,种植葡萄2000余亩,年产值1.1亿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跃升到60余万元,村民的钱包鼓了,日子更好了。
近年来,三门峡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以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为主线,以促进乡村产业发展为重点,以提高群众幸福指数为目标,以“五星”支部创建为牵引,持续在强堡垒、优队伍、促治理、提效能上精准施策、靶向发力,推动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的效能优势。
久久为功创“五星”
“自从创建‘五星’支部以来,村里路修平了,环境整美了,年底还有分红,日子越过越有劲了。”渑池县洪阳镇北沟村一名村民一脸幸福地说。
三门峡市贯彻落实省委部署,把创建“五星”支部作为强基固本的重大机遇和重大任务来抓,建立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推进机制,市委书记亲自抓、市委常委带头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层层传递责任、传导压力,构建全市上下齐抓“五星”支部创建的工作格局。
市委书记范付中多次实地调研,面对面与县乡村负责同志座谈交流,解难题、交任务、压担子,指导推动“五星”支部创建工作。市委常委会和市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听取“五星”支部创建工作汇报,研究部署创建工作、协调解决堵点难点问题。
“五星”支部创建伊始,三门峡市及时优化顶层设计,制定印发《“五星”支部创建重点任务分解方案》,明确责任单位,细化量化评星标准、评星程序及奖励办法,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政策、资源、资金、项目等投入支撑,“一星一专班、一星一抓手、一村一方案”,把创建工作与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基层治理、民生实事等工作统在一起抓,有效推动产业有发展、治理有成效,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高,党组织的组织力、战斗力、凝聚力进一步增强,摘“星”夺旗、争“星”晋级的热潮在崤函大地涌动。
筑牢基层组织“桥头堡”
乡村要振兴,关键是把基层党组织建好、建强。近年来,三门峡市主动适应“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任务要求,牢固树立大抓基层、大抓支部的鲜明导向,抓班子、带队伍,补短板、强弱项,着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桥头堡、主心骨。
三门峡紧盯基层干事创业中“人”这一关键,深入实施“雁阵”工程,通过选好支部书记“头雁”、带好返乡人才“归雁”、管好党员队伍“群雁”、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强雁”,建设一支主动担当的骨干中坚力量。
健全村党组织书记选育管用全链条机制,大力开展“双强、双心、双创”支部书记队伍建设。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加强政策理论、基层治理、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实战实训,全面提升村党组织书记抓班子带队伍、抓产业促发展、抓治理保和谐的能力。强化对村干部特别是“一肩挑”管理监督,健全落实值班服务、应急值守、重大事项报告等制度,构建全覆盖全方位监督闭环。系统谋划推进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培育储备工作,注重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把优秀村干部培养成党组织书记,激活源头活水。
抓实党员发展“育苗计划”,持续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制定主题党日“6+N”指导意见,将主题党日统一到每月5日,规范内容、标准、流程,依托远程教育平台为全市1384个村(社区)“同上一堂课”、解读政策、交流经验。成立三门峡驻京机构党委,使三门峡在京的500余名党员有了家的归属感。深化党员积分管理,用“小积分”引导党员发挥“大作用”,“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得到生动的体现。
积极引进“农创客”“新农人”,大力培育“土专家”“田秀才”,新增乡村实用人才5.5万人。
派强用好第一书记,推动442名驻村第一书记在产业发展、环境整治、文明建设等工作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
全面排查认定软弱涣散村党组织,不设比例、应整尽整,推动逐个销号、逐年提升。
持续在硬件上投入、软件提升上加力,市县每年投入约1.8亿元用于村级组织运转,支持基层组织建设。建立乡镇党委书记抓党建工作日制度,进一步规范乡镇(街道)党建工作办公室设置和运行,集中开展从乡镇违规借调人员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全面清理基层组织“滥挂牌”问题,着力破解“小马拉大车”问题,让基层党组织有资源、有能力、有底气服务群众、凝聚群众。
做强产业发展“土特产”
中秋已过,卢氏县朱阳关镇,一辆辆满载香菇的半挂厢式冷链货车徐徐驶出王店村食用菌出口基地,即将驶向江苏连云港,再通过海运出口到韩国、日本、加拿大、美国、新加坡等地。“去年10月份以来,我们已经出口食用菌1920吨,销售额3100余万元。”卢氏县振兴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李帅民说。
朱阳关镇党委依托资源禀赋,鼓励引导9村1社区抱团发展,成立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从而更好地把各类资源有效统筹起来,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目前,已建成标准化食用菌大棚421个、养菌棚100个、1300吨冷库1座、烘干车间1处、香菇交易市场1个,2023年食用菌产量超过4.3万吨、产值超过6亿元,所有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过50万元。朱阳关镇党委书记孙新文说:“我们将坚持党建引领,发挥联合社优势,在提升种植技术、创新产销模式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擦亮朱阳关香菇的‘金字招牌’。”
为切实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和促进群众增收,三门峡市坚持党建引领产业振兴,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在全市推广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推行土地股份、生产经营、乡村旅游、村企联合“4+N”型领办模式,建立起“党支部+合作社+农户+企业”利益联结机制,通过整合分散的土地、资金、资源等,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群众增收致富,2023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31.6元,增幅居全省前列。突出果、菌、药、烟、菜等“土特产”,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健全特色产业链长制,打造产业集群,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集群2个、省级以上现代化农业产业园4个,构建县、乡、村三级产业体系,带动50万群众收入高出全市平均水平25%以上。
畅通治理服务“最末梢”
三门峡市深入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不断健全完善自治、法治、德治、数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全市行政村“一约四会”覆盖率达到100%,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评、民事民督、民事民管”。义马市新区街道石门社区建立“小军会客室”,通过“听、察、调”三步工作法,有效化解邻里矛盾纠纷,深受群众好评。
落实“党员联户、干部包片、支部会商”等机制,组织联户党员和包片干部与群众保持经常性联系,突出联系骨干户、困难户、重点户,及时了解村情民意,畅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米”。全市依托村民小组划分网格10751个,4.6万余名农村党员、8500余名基层干部联系服务群众40余万户。
推进城市社区各类网格整合融合,规范网格规模,整合网格功能,构建“社区党组织—小区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组织架构,推动网格治理“攥指成拳”、形成合力。全市178个社区全部建立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划分网格1065个,配备网格员3000余名,今年开展为民服务7万余次,化解矛盾纠纷2700余项。
深化“双报到”服务,建立“一联四帮”工作机制,组织95家市属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党建联建、资源共享、治理共抓、服务共融,3800余名机关党员干部到社区报到,推动干部沉下去、民情摸上来、问题化解掉、民心聚起来。市委组织部为帮扶小区翻修路面墙体、升级通信网络、修复下水管道,实现小区旧貌换新颜;市供电公司帮助联系小区改造电网线路、排查潜在隐患;市法院、市检察院常态化深入联系小区开展普法宣传,现场提供法律咨询服务,为居民排忧解难。
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道德模范”“文明乡村”“文明家庭”等精神文明创建评选活动,组织开展具有本地特色、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活动,培育良好家风、文明乡风、淳朴民风。灵宝市豫灵镇文峪村连续20年开展孝子贤媳、和谐家庭、公益事业热心人等评选活动;陕州区原店镇寨根村为全体村民缴纳医保,为60岁以上老人发放年终养老补贴……
探索“互联网+社会治理”,用好科技手段、借助数据力量,让“科技的翅膀”助力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治理方式跃升。推行“智慧城市”建设,上线运行“12345”政府服务热线、“线上三门峡”APP等应用平台,推动为民服务事项在线办理,拓展群众反映情况、发布需求、参与村社事务的线上渠道,让群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治理效能。
长风万里,破浪前进。新时代、新任务、新目标,三门峡市各级党组织将继续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以“五星”支部创建为统领,凝心聚力、务实笃行,奋力书写“黄河明珠”“天鹅之城”善治善为新篇章!(记者 王小萍 王雪红 通讯员 刘飞 白世锋)
来源: 河南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