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青海新闻11月13日电(刘东 李隽)近年来,海晏县紧紧围绕“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目标,在全县推广应用“六小”工作法,全面激活基层治理“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着力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实现居民“自治、法治、德治”大融合。
该县排除小隐患,突出一个“早”字。构建以乡镇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牵头,各包村(社区)领导负责、乡镇司法公安等多部门配合的协同联动排查机制,实行家庭、村社、派出所、司法所、乡镇政府“五位一体”排查化解措施,多方组织力量下沉一线,常态化深入基层,实行日常一天一排查制度,动态掌握每个百姓群众的家庭情况,及早化解即将发生的矛盾隐患。
海晏县建立“哨兵”机制,充分发挥摩托巡逻队、马背巡逻队等民族地区特色群防群治队伍机动灵活、精通双语的优势,深入田间地头、四季牧场、民族文化活动现场、宗教活动点等及早排查风险隐患。针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早制定早完善早落实村规民约,有效降低了涉藏地区民族类和宗教类复杂矛盾纠纷的发生。近年来,全县社会和谐稳定趋势持续向好,从源头上降低了重大矛盾纠纷发生率。
该县调解小纠纷,突出一个“快”字。按照“及时处理、就地化解”的工作要求,在早排查早发现矛盾纠纷的基础上,采取一日一研判、一事一化解的措施,在“快”字上体现成效,深入查究问题根源、精准制定解决对策,将“快”字体现在第一时间处置化解上,及时组织乡村两级人民调解员、村警、网格员、包村领导第一时间到现场化解,基本上保证了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不过夜。针对现场不能化解的矛盾纠纷,落实及时交办、限时办结制度,形成快速处理、限期解决的纠纷调处机制,从发现隐患到解决纠纷实现了“快、准、实”。同时,充分利用乡镇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平台,一站式受理群众的信访诉求、法律咨询、矛盾调解,有效避免小纠纷小矛盾拖成大问题大隐患,全县97%矛盾纠纷实现了当天排查当天发现并当天化解。
海晏县改善小环境,突出一个“融”字。着力将宣传生态“两山”理论、促进邻里和谐共处等工作融入日常,把解决草畜失衡、放牧争草、私搭乱建等涉及生态整治、处理邻里纠纷融入环境治理保护总要求。针对占用公共牧道阻碍牧民牲畜转场易引发牧民间矛盾纠纷问题,组成专班开展全面排查,对公共牧道标准、线路进行认真规划并全力进行清理。目前,全县累计腾退公共牧道15.3公里,还路于民。同时,走村串巷查看村容村貌,对村居建设中挤占道路空间影响交通出行、违规搭建棚户影响邻里采光、噪音扰民等易引发邻里间矛盾的行为,依据村容村貌公约进行集中整治。
该县解决小问题,突出一个“实”字。坚持把各族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用“解剖一个问题”推动“解决一类问题”,从矛盾隐患问题被动听到主动找,压实各方责任,建立健全行得通、做得实、长期管用的制度机制。金滩乡针对部分乡村水电路维修时效慢、“三农”服务现场指导不到位等问题,集中各村“田秀才、土专家、专把式”组建“能人议事会”,由村集体承担相关费用,安排能人第一时间上门为群众解决水电维修、农作物种植、接羔育幼技术指导等“小、急、难”问题,让群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服务。据各乡镇统计,我县年均彻底解决群众反映的小问题达600余件,群众对行业部门的投诉率显著下降,有效降低了全县矛盾纠纷发生的风险。
办理小案件,突出一个“稳”字。以“稳”字为牵引,推行穿警服的乡镇党委委员和村党支部副书记工作机制,发挥派出所民警作用,建立乡村“红黑榜”,实行“定牵头领导、定责任单位、定责任人、定办结时限、定落实成效”“包跟踪、包调处、包反馈”的“五定三包”工作机制,实现包村领导、村干部、网格员、联户党员横向联合调处,县乡村纵向协同调处,实行稳处理,杜绝“小案件”演变成“大诉讼”。两年来,乡村两级干部稳妥包案化解各类小案件300余件。
海晏县满足小需求,突出一个“准”字。积极开展“我为群众算笔幸福账”活动,采取利用村级闲置办公用房开设日间照料室、动员返乡大学生开办假期小课堂等小措施微方法,切实为外出务工家庭解决后顾之忧,家庭矛盾纠纷发生率得到了有效控制。针对少数民族群众所需所盼,定向开展双语政策宣传举措,对便民服务微信群中反映的诉求,按照分类归并、按需点单、党员自主接单的方式,及时为困难群众提供零距离、便捷式服务。
【央媒看海晏】周末去哪儿 青海海晏 金银滩草原绿意盎然 沉浸体验民族风情
来源:中新网青海
编辑:芦玲
责编:李鸿福
监制:马学良
总监制:张俊明
投稿邮箱:269656799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