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以为的骗局无非是打着恋爱幌子的“杀猪盘”、诱人赌博等一系列的电信诈骗,还是很好辨别的,再加上现在有反诈app和反诈中心的电话提醒,咱们只要平时多注意点,就不容易成为受害者。
但是今天我要给大家分享的两个发生在我身边的骗局,绝对能够给你开足视野,让你后背发寒,因为骗子已经进化到下一个level了。
骗局1⃣️:牙科诊所投资的套路
受害者李女士是一个公立学校的老师,年龄35+,已婚已育,下有老下有小。
在一次活动中,李女士认识了某银行职员王女士,二人相谈甚欢,互加微信。活动结束后,时有来往,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李女士还在王女士工作的银行办过业务。
后来,王女士请客吃饭,李女士又认识了一个在三甲医院工作的于某。于某的弟弟开牙科诊所,在吃饭的时候,李女士了解到包括王女士在内的几个朋友,都入股了于某弟弟的牙科诊所,已产生较好收益。于某弟弟近期还有开新店的需求。
期间,没有任何人主动邀请李女士入股。
之后,王女士继续约李女士逛街,二人闲聊过程中,说到现在经济不景气,各行业待遇都有下滑,生活压力大。王女士感叹还好她入股了于某弟弟的诊所,每月能分到七八千。
李女士动心,也想入股。
王女士则“好意”提醒,投资有风险。
李女士抱着谨慎态度实地考察了王女士入股的牙科诊所门店,诊所方打印了一整年的流水给李女士看,利润是逐年递增,收益可观。
(除了于某身份存疑,其他几个声称都入股了于某弟弟牙科诊所的朋友,身份存疑,其余信息均为真实。)
接着就是双方正式谈合作细节了。
对方出了一个非常正规的入股协议合同,其中明确规定了甲乙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一、不接受李女士以个人账户的转账,需“公对公”(此条为口头商议,没有写在合同内);二、李女士只负责出资,不参与任何营销决策。三、从诊所开业后的第一个月开始到第五年,李女士将分得营业额的10%,第五年以后,分营业额的5%。四、李女士中途可退股,但需扣除相应的成本、运营费用。
李女士认为这合同很正规,问题不大。于是,她出资20万,还办了一个个体工商户的公户,和对方签订了合同。
她没有意识到的是“公对公”,正是此局的关键。如果李女士是个人账户转账,那么诊所方涉非法集资,属于诈骗,她去告对方,是完全可以告的。但如果走公帐,性质就变了,这成了两个公司方的合作行为,是在法律允许范围内的。
没多久,李女士入股的那家诊所开起来了。但一是设备简陋,和李女士考察的那家店完全不同,二是对方的选址是在一个人口持续外流的偏僻小镇边上,根本没啥生意。
李女士每个月只能分到几十块、百来块。
她上门去要个说法,对方也有说辞应对,先上拖一拖。“你不懂,我们做这一行才是专业的,你别看这里偏,但周围只有我们一家牙科诊所,我们做过调研,这里老年人很多,需求大、竞争少,客户需要慢慢养。”
一直到李女士的耐心耗尽,找上门闹,坚持退股。对方则根据合同约定,给李女士东扣西扣,最后只能退给她不足3万元。
对方给的方案是如果李女士要换位置好一点的门店,就得继续加大投资,还是20w起,如果决定不合作了,他们就只能按照合同约定退股。
接着,李女士又去银行找了王女士,但王女士说她入股的那家门店就没什么问题,就是之前她带李女士去看的那家诊所。(王女士还真没撒谎,警方后续调查,她确实是股东方之一)。王女士表示,她不知道为什么最后给李女士选的门店是这样的,咬死了对方绝对不是骗子。
包括王女士在内的那一群人,都有比较正式、光鲜,值得让人信服的工作,他们要骗人入局,其实并不难。
李女士肯定还有其他受害者,但她没有精力去找,只好报警,但维权无望。
因为对方提供给李女士的信息基本都是真实的,签订合同是双方自愿,对方也根据合同履行了相应义务。
除了认栽,别无他法。
骗局2⃣️:少儿培训机构倒闭的套路
如果第一个骗局,吃瓜群众还可以说两句李女士的风凉话,你认为只要你不去赚认知范围以外的钱,骗子就绝对骗不到你。
那么,接下来这个骗局,但凡你是一个家长,但凡你给孩子报过班,就和你息息相关。
在一个普通的周末,不少家长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到一个位于繁华商圈的少儿篮球机构上课,却发现大门紧锁,里面东西凌乱,空无一人。
这是一个少儿培训机构的跑路现场。
家长们赶紧打了之前和自己对接的老师电话,但老师说自己也是受害者,现在找老板要工资呢,让家长等一等消息。
家长见状,只好报警,但警察来了,作用也有限,只能记录案情,为后续追查和维权提供证据。
倒闭的这家机构运营还不到4个月,在刚刚结束的暑假,他们一共招到了200多名学生,营收超过200万,每天的课都排的满满当当,红红火火。
谁能想到假期刚一结束,这家机构就关门了。
这样的培训机构的课时费标准一般为一百多元至两百多元,至少三五十节课起报。家长少则投入数千元,多则上万,都是辛苦钱,肯定不想就这么算了。
家长们在自己最着急的时候,会不时到现场来了解情况,和其他受害家长共同商量对策。这个时候,他们还没意识到骗局后面居然还可以继续跟着骗局。
以前的授课老师在跑路机构的门上,贴了一个广告。
内容总结起来就是1、798元36节课,低价吸引;2、承诺绝不跑路。
算算账,每节课竟然只需22块钱,每周上2节课的话,四个半月才能上完。家长们再到那个张贴广告的机构去了解,得知这个机构已经开了不止4个月了,不仅场地还是老师,都不比那家跑路的差。
自己孩子以前的授课老师也过去上班了,老师比较熟悉孩子的进度,家长会更放心。
但是买家哪有卖家精,只要有家长动了这个心思,这个机构的营销人员就能说服他们交更多的钱。22元/课只是个“幌子”,家长仍需要按原价购买多少节课包,才能享受到这个活动,也就是说至少又是好几大千块的投入。
有的家长会打“退堂鼓”,有的家长在考虑了一段时间后,还是会给孩子继续报班,那么新一波的韭菜就又长成了。
当然,后来的这家机构可能不会再跑路(只是可能),但家长们前面的课时费是绝对都打水漂了,还要继续交钱。
你可能会想,这个案例有什么稀奇的,现在不是很常见吗?
那我说一个大家想不到,但是细思极恐的事情:这两家机构(跑路的那家,和打广告的这家),他们背后的老板很可能是同一个人。
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猜测呢?
因为两家机构的法人代表,虽然不是同一个,但是同一种类型,都是已经70多岁的老年人,且患有比较严重的慢性基础疾病。
你们可以去查查看,根据相关法律,办理营业执照并没有对申请人有明确的年龄限制。但是这个年纪且有病的老人一般又不具备强制执行的条件。
也就是说,这里面是有bug的。
这个跑路机构里的授课老师在这里面又充当了什么样的角色,不得而知。根据我目前了解到的情况,老师又带了一批家长,去那家新的培训机构交钱去了。
几千至上万,虽然是一笔损失,但对于能给孩子报兴趣班的家庭来说,还没到“伤筋动骨”的地步。受害者一般不会耗时耗力维权,因为请律师,打官司,还可能耽误自己的本职工作,维权成本太大,可能还会超过损失,所以最后绝大部分受害者都会自认倒霉。
而骗子就这样,赚的盆满钵满。
正如昨天水木丁老师说的:这年头钱不好挣,但这钱是真好骗呀。
我的建议:大家还是把这篇文章广而告之一下,算是给更多人提个醒吧。
日常碎碎念:
1、网购了一盒白茶,老王问我多少钱,我说一百多500g,他笑我这价钱的茶叶,怕是只能煮茶叶蛋了。我还抱有侥幸心理,万一呢,万一还不错呢。老王说别的东西,他不了解,不敢说,但茶叶就是一分价钱一分货。
今天一早收到了,老王给我科普了如何分辨白茶的优劣,如果干茶的色泽不是绿中偏黄,而是灰褐色或暗沉的颜色,那就是不好。还有叶形不整,有比较多的碎末和杂质,品质也不好。
好吧,又是长见识的一天。
2、自从有手机后,我的专注力是一天不如一天,工作效率也打了折扣。花更多时间只能做更少事情,还经常抱怨累、累、累。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下载了一个专注清单app,可以设置番茄任务,倒计时,沉浸式码字。
目前实验了几天,效果很不错,效率大大提高,我还能抽出更多时间陪孩子,陪家人,看书看剧了。
推荐给需要备考、写论文、写方案、提高工作效率的读者朋友。
再读两篇
大号:颜辞
小号:颜辞后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