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相亲扎堆,听说“老实人”更容易成光棍?

时事   2025-01-31 12:01   北京  

00后女生刚到老家10分钟,已有三辆车排在家门口等着相亲。河南二婚女子相亲,一上午被6个男子同时看中,其中不乏未婚小伙。22 岁女子回村一天被安排 20 多场相亲.....每年春节,相亲都是一个躲不过的热点话题,而各种网络热度也折射出,当今乡村婚配正面临着严峻挑战。

1月17日上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到2024年末,我国男性人口71909万人,女性人口68919万人,中国男性比女性多出2990万人。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黄振华教授课题组在全国26个省(市、区),对119个村的1785个农户做了调查,根据课题组2024年发布的《农村大龄男青年婚配状况》调查报告显示:42.9%的村庄存在大龄男青年婚配难问题。

这两组数据揭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事实,千万级别数量的光棍中,被剩下的男性大多是自身条件较差的农村青年。

糟糕:“老实人”正越来越多被剩下

李永萍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的教授,自2016 年以来先后在河南安阳、湖北黄冈、吉林长春、江西赣州、福建晋江、湖北宜昌、贵州铜仁和广西北海等地调研农村光棍现象。在长达十余年调查中,她发现“老实人”光棍成了一种新的光棍类型,并且这一光棍类型在光棍总量中,占比有逐渐上升的趋势。

在中国社会中,传统的光棍类型主要是经济贫困型。李永萍在调研中发现,40岁以上的光棍主要偏向于经济原因,而在30~40岁的光棍群里中,有近60%是因为性格比较老实而成为光棍。

超乎大众想象的是,这些老实人光棍大都有一定的经济收入,有些人的家庭经济条件甚至在村庄里处于中上层。

根据李永萍的调研,老实人光棍主要存在于1980年之后出生的光棍群体中,他们不同于游手好闲式的传统光棍,只是工作之余通常“很宅”,很少出门与人交往,有一个共同特征是:老实,不会与女孩交往,甚至与女孩说话都会脸红。

除了李永萍外,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刘燕舞、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硕士生导师余练,也都在各自研究中有过类似发现。

在传统的乡土社会里,“老实”是对一个人的褒义评价,说明这个人做事踏实、有责任心,女孩的父母往往会刻意给女儿找一个忠厚老实的人谈婚论嫁,认为这样的人更适合过日子。在以往的乡村,很少有经济基础较好的男性,因为人老实而成为光棍的。

那么,为何“老实”在当今的乡村,会成为部分男性打光棍的主要原因?

根源:婚配正从“两姓之好”到“两性之好”

李永萍认为,老实人光棍是农村婚配权力代际转移和婚配能力内涵变迁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中国人的婚恋观念中占据了很长一段时间。对于多数农村家庭来说,结婚从来不是两个人的事,而是两家人,甚至是两个家族的事,娶媳嫁女大多由父母说了算。男女婚嫁考量的往往是家庭的综合实力和双方父母的为人处事。

但自2000年后,人员流动越频繁,打工经济越发达,乡村青年拥有了经济自主权且打工往往不与父母在同一个地方生活,传统的婚恋约束逐渐弱化,想娶谁和想嫁谁,不再由父母说了算,选择权交到了孩子自己手里。能否结婚,由原来看家庭经济和父母能力,变成了看孩子是否有“找得到”的交往能力和父母是否有“娶得起”的经济实力。

从这个角度来说,目前农村有儿子的家庭基本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一是父母“娶得起”、儿子“找得到”,即父母在经济上做好了准备,儿子的个人禀赋也很强,这样的家庭是最容易娶到媳妇的;

二是父母“娶得起”、儿子“找不到”,即父母在经济上已经做好准备,但儿子就是谈不到对象,主要原因就是“太老实”“不会与女孩子聊天”,这就是本文所说的“老实人”光棍;

三是父母“娶不起”、儿子“找不到”,即父母在经济上不能提供足够的支持,儿子的个人禀赋也很差,这样的家庭最难娶到媳妇,儿子最容易成为光棍;

四是父母“娶不起”、儿子“找得到”,即父母在经济上不能提供多少支持,但儿子的个人禀赋很强,长得帅且会与女孩子交往,很讨女孩子欢心,这样的男性找对象也不太难。

乡村男女性别比失衡叠加“包办婚姻”到“自由恋爱”的婚恋模式改变,让农村男性的外貌、性格和交往能力,在择偶的天平中,逐渐起到压倒性的作用。

破局:“会聊天”越来越重要

“老实人”光棍的逐渐增多,与女性对婚姻认知的改变也有很大的关系。

社会的发展,让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物质的保障,而是追求更高层次的情感满足和精神契合。女性对婚姻的期待由原来仅追求经济的支撑,倾向于在一定经济基础上追求情绪价值。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超过 70% 的女性表示,在选择伴侣时,会将感情契合度作为首要考虑因素。

“老实人”既不会聊天,也不会哄人,很难提供女性所需要的情绪价值。有相过亲的网友表示,老实人相亲聊天三件套:“吃饭了吗?”“下班了吗?”“晚安”,尴尬了一个礼拜,自动选择结束。

可哪怕就是这种江湖人称打卡式聊天,有些男性也做不到,加了微信,不知道跟相亲对象聊什么,俩人就是无声的沉默,结局可想而知。

农村“婚配难”如何破解?首先从老实人自身而言,要树立积极的婚恋观,不能相亲失败几次就认命放弃婚姻,可以努力提升沟通能力,积极拓展社交圈。其次,从政府和社会团体来说,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恋爱培训,鼓励和支持各地建立跨区域婚恋对接机制,通过举办跨地区联谊活动、搭建线上婚恋平台等方式,为农村大龄青年提供更广阔的婚恋选择空间。

再者,从国家的角度,积极推动婚俗改革,倡导移风易俗、改变“天价彩礼”,通过乡村全面振兴,缩短农村与城市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等差距,提升乡村的吸引力,用内生性的动力从根源上缓解乡村男女比例失衡这一难题。

毕竟,大批量的农村光棍现象,不仅是老实人一个人的事。婚姻挤压只是眼前的困难,性别比失衡对整个社会的影响,远不止于此。它正在悄悄改变中国的人口结构,给未来的养老体系埋下巨大的隐患,也将给农村社会治理带来的隐忧。


编辑 | 徐菁

责编 | 赵宁宁

主编 | 杨公元

监审 | 宋锦峰

资料参考 | 武汉大学学报《婚配实践的个体本位:农村“老实人光棍”的形成机制 》

部分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下方公号名片,阅读更多科普信息

农视网
农视网是国家网信办认定的中央新闻网站,公众号聚焦民生“小事” ,回应百姓关切,增进民生福祉,营造全社会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