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2月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传达石油工业部〈关于大庆石油会战情况的报告〉的通知》,指出大庆油田的经验不仅在工业部门中适用,在其他部门也适用,或者可作参考。于是,一场“工业学大庆”运动在全国轰轰烈烈展开……石油,作为工业的“血液”,是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新中国成立初期,石油短缺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改变这一被动局面,1958年3月,党中央作出了石油勘探战略东移的重大决策,在松辽平原、华北平原等地开展大规模的石油勘探活动。1959年9月26日,东北松辽盆地的大地之上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松基三井油流喷涌而出。大庆油田的发现如同一束曙光照亮了石油工业发展的道路。从1960年3月开始,来自全国各地约5万人的队伍浩浩荡荡开进东北平原,拉开了大庆石油会战的序幕。石油工人们凭借着“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大无畏精神,在极度艰苦的条件下,克服了重重困难,夺得了大庆石油大会战的光辉胜利。
1963年底,周恩来总理宣布“我国需要的石油过去绝大部分依靠进口,现在已经可以基本自给了”,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结束了。1964年初,毛泽东主席发出“工业学大庆”的号召。同年4月19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长篇通讯《大庆精神 大庆人》。第二天,《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全文。
这篇长篇通讯第一次向世界宣布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特大油田——大庆油田,第一次向世人宣布了一个具有伟大意义的精神——大庆精神。
“工业学大庆”,学的就是大庆人“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石油工人,为了国家的石油事业默默付出,不求回报。从那时开始,大庆精神就成为鼓舞大庆人前进、推动企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成为大庆人的精神财富。“工业学大庆”的号召极大地鼓舞了各条战线的干部群众,一场轰轰烈烈的学大庆学铁人的活动在全国开展。
始建于1958年的浙江富春江冶炼厂,由于管理不善、生产成本高,导致连年亏损。1964年初,企业开始响应“工业学大庆”号召,立志把亏损帽子“丢到富春江去”。工厂党委书记从大庆学习参观回来后,第一个搬到工人宿舍去住,到最艰苦的岗位,拣最脏、最重的活干。全厂干部在他的带动下,也纷纷下到车间参加劳动。为改善工人劳动条件,企业通过反复试验,成功用机械制造新工艺代替原来的落后办法,既节约劳动力,又降低成本,增加产量。“工业学大庆”第一年,他们就摘掉了建厂几年来连续亏损的帽子,成为“全国大庆式先进企业”。
在全国工业交通系统有一句十分响亮的口号,“学大庆、赶开滦,普及大庆式企业”。河北开滦煤矿是一个有近百年历史的老矿,他们向大庆油田学习,建设起了一支“特别能战斗”的职工队伍。1976年7月,唐山大地震使开滦煤矿的生产陷入瘫痪。煤矿职工像大庆石油工人那样,吃住在露天,脚踏废墟,排险抢修,日夜奋战。在地震后的第10天,开滦煤矿的马家沟矿率先生产出第一批抗震煤。至1977年3月,开滦所有矿井已全部恢复生产。
随着开采时间的推移,大庆油田的情况逐渐变化。开发初期,几乎全是油,可到了1964年,水上只漂着一点“油花”。技术员王启民受命查找原因。抱着“宁肯把心血熬干,也要让油田稳产再高产”的信念,他带领一个小组在一口几乎已经废弃的油井上进行反复试验,终于让这口井的日产量迅速回升,含水量下降。此后,他提出的“高效注水”开采方法使一批油井成为百吨高产井。1997年,王启民被授予“新时期铁人”称号,大庆油田有了第二代铁人。进入21世纪,随着国内经济的迅猛发展,原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指引下,越来越多的大庆石油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踏上了海外寻油的征途。李新民就是这一时期的先进代表。2009年,中石油竞得伊拉克战后石油第一标。2010年9月,李新民主动请缨,赴伊拉克担任哈法亚钻井项目的负责人。仅用了不到三年时间,李新民团队的一部钻机就创造了哈法亚油田分支井的最快纪录。2011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党组授予李新民“大庆新铁人”荣誉称号。第三代铁人诞生!
“工业学大庆”运动见证了大庆油田的创新与发展,记录了对“大庆精神”赋予科学内涵的历程,是坚持和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伟大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