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杰:父子接力守墓82载 让红色基因代代传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河北实践

2024-10-29 16:18   河北  

关注我们 | 发现更多精彩内容

编者按

9月27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本次表彰是首次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表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区裕东街道藏龙福地社区党总支等8个集体、河北省石家庄市新华区新华路街道清真寺街社区党委书记于换杰等6名个人受到表彰。

近年来,河北省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去年以来,在全省创新开展长城、大运河“两带多节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越铸越牢,各族儿女在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上,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为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营造学习模范、争当模范的良好氛围,《河北日报》推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河北实践”专版,陆续对我省受表彰的14个模范集体、模范个人事迹进行宣传。“河北民委”公众号将持续转载。“邯郸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公众号也将持续关注转载。


王志杰

父子接力守墓82载 让红色基因代代传

人物名片

志杰,男,汉族,中共党员,现为衡水市阜城县烈士陵园保安员。阜城县烈士陵园位于阜城县城东南的千顷洼森林公园,是冀中回民支队“高纪庄突围战”战场旧址,88位回民支队烈士长眠于此。只因父亲“誓死看护陵园”这句承诺,王志杰主动放弃稳定的工作,父子两代接力守护烈士英灵82载;坚持不懈为烈士寻亲,72名烈士确定身份,32名烈士找到家人;持续31年担任义务讲解员,讲好回汉先辈共同抗战、共御外辱的革命历史故事,传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用红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先后荣获“河北好人”“河北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称号

护英雄  “村长”父亲播下红色火种

在回民支队烈士陵园打扫卫生。

擦拭陵园墓碑。

整理烈士墓碑前的鲜花。

1942年,侵华日军调集重兵,对冀中、冀南抗日根据地实施“铁壁合围”。马本斋率领冀中回民支队成功牵制日寇主力,掩护总部机关顺利突围,回民支队却陷入日军重重包围之中。马本斋认真分析战场形势,决定在敌人最薄弱的高庄、纪庄两村进行突围,打响了著名的“高纪庄突围战”。

王志杰的父亲王梦北时任纪庄村村长,他一面组织村民帮助战士备水备柴,一面为部队突围做向导。这场战斗共歼灭日伪军300余人,但也付出了惨重代价,88名回民支队战士为国捐躯。战斗结束后,王梦北眼含热泪,带领乡亲们将烈士遗体一一掩埋。3天后,马本斋返回纪庄村,为烈士举行葬礼,建起烈士陵园。王梦北向马本斋当面承诺“誓死守护陵园”,从此便担负起陵园看护任务。
纪庄村是典型的沙质土壤,尘土松厚,每次大风后,凸起的坟包几乎被掩埋,王梦北便挨个清理。每当暴雨将至,王梦北都会提前在坟包上插下木棍进行标记,水退后再重新修整。王志杰自幼便跟在父亲身后,看父亲为烈士陵园清理砂石杂草、擦拭墓碑、清扫墓园,听父亲和烈士遗属回忆那些惨烈的战斗场景,时间久了,有如亲历一般。爱英雄、敬英雄的种子,早已在王志杰幼小的心灵中悄然生根

守英雄  让牺牲烈士魂归乡梓

整理为烈士寻亲的资料线索。

1979年,王梦北患脑中风,行动不便。儿子王志杰毅然辞掉乡里的工作,一边照顾父亲,一边代替父亲为烈士守墓。“1993年的一天,父亲突然很焦急地让我用车子驮他去墓地。”到了墓地,王梦北不禁失声痛哭,他对着88座烈士墓说:“这是我儿子,以后就由他接替我了!”从墓地回来的第40天,父亲就走了,王志杰自此正式接过了守墓“接力棒”。

“已经习惯了,每天不来看看这些革命英烈们,总感觉心里不踏实。”每天清晨,王志杰都要到陵园走上一遭、看上一眼。2015年,阜城县烈士陵园改建,王志杰被聘为保安员,领到了自己的第一份补贴。在此之前,父子二人义务守墓73载,没有任何报酬,仅靠种地贴补家用。
陵园里安葬的88名烈士,绝大多数没有留下姓名。2012年,在烈士陵园翻修时,王志杰萌生了一个想法,“我想为烈士们寻亲,他们应该有姓名、有原籍,他们不该被历史遗忘。”年近六旬的王志杰,踏上了艰难的烈士寻亲之路。为了核实烈士们的姓名,王志杰有时上午清扫墓地,下午便赶往深州、饶阳、安平等地的民政局核查牺牲战士的资料。他还把为烈士寻亲的愿望登在报纸上,并留下联系方式。在多番努力之下,王志杰已为72名烈士确定了姓名、家乡,并为其中32名烈士联系到了家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困难会越来越大,但我相信,总有一天会让所有英魂回归乡梓。

讲英雄  让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向新发展党员介绍回民支队抗战故事。

向新兵讲解回民支队抗战故事。

录制“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同筑中国梦”开学第一课视频。

向学生们讲解回汉一家亲的故事。

从1993年起,王志杰便主动担任义务讲解员,每当陵园有祭扫活动,他都会带着各族干部群众一同回忆那段革命历史。“山药窖智藏战士”“冒死背伤员”“血泪井”……这些父亲亲历过的故事,王志杰早已不知讲了多少遍,每一次还是会忍不住红了眼眶。在他动情的讲解下,回汉军民同仇敌忾、齐心杀敌的画面跃然眼前,“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直抵人心。

无论是严寒酷暑、刮风下雨,只要有讲解需求,王志杰从不推辞。他常说,最可怕的从来都不是糟糕的天气,而是对烈士的遗忘。根据父亲的回忆,王志杰编写了1.3万字的《高纪庄突围战亲历记》,印制千余册赠送给祭扫群众。阜城县委党校党史教育大讲堂,阜城中学“民族团结第一课”……王志杰和高纪庄突围战的故事走出了陵园,走进了大大小小的课堂。据不完全统计,王志杰近年来开展义务讲解4000余场次,受邀前往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作报告900余场次,直接受教育群众40余万人次。
陵园有一面“父子两代接力守英灵”石墙,记录着王梦北、王志杰接力守墓的故事。父子二人在战争年代掩护回民支队,在和平年代宣传回民支队,如今,他们的故事也被写入陵园,用以教育和激励后来的人。
“守护烈士英灵、讲好英烈故事是我的信念。现在我还能动,如果哪天动不了了,会让儿子、孙子继续下去,用红色基因来感染一代又一代人。”王志杰坚定地说



             来源:《河北日报》、 河北民委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邯郸市民族宗教事务局
民族宗教工作及政策法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