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育人】师道‖师之所存,道之所存

学术   2024-10-06 12:17   黑龙江  


重温师道

追崇圣贤


导语:重温千古师道,追崇圣贤风范。为加强我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厚植师道文化精神,形成尊师重教的校园文化氛围。校报微信平台《师德师风》栏目将陆续推出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关于“师道”文化的相关阐释,敬请关注。






“师之所存,道之所存”,“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一句句先贤古训犹在耳畔,在古代社会,师者被赋予了极高的尊崇与敬仰。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道德的引导者,承载着培养人才、传承文明的重任。他们不仅传授知识,更在言传身教中塑造着学生们的品格,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今天,让我们重温国学经典,感受古代圣贤对师道的深刻见解。





师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

“在明明德”强调了教育和修身要追求和弘扬内在的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亲民”意指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即教育和修身的目的之一是帮助人们不断自我更新,追求更高的道德标准。“在止于至善”意味着教育和修身的最终目标是达到最高的善的境界,即道德的完美状态。这句话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大学》的开篇之言,它概括了《大学》的核心思想,即教育和修身的最终目的是彰显和培养光明正大的德性,亲近和教化人民,以及达到道德的最高境界。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学记》



这段话讲述了学习和教学相辅相成的关系,通过学习可以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学可以发现自己的困惑,从而促使自己不断进步。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学记》

这里提出了尊师重道的观念,认为只有尊重教师,才能使教育受到尊重,进而使民众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意义。






“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学记》

这句话说明了古代对教师的尊重,即使是天子,也要尊师重道。《学记》强调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的道德和智慧,以及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同时,它也提出了教学应当遵循的原则和方法,如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等,这些原则和方法在今天的教育实践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王充《论衡·实知》

人的才能有高下之分,要想了解事物就得开始学习,只有学习了才会明白,不问是不会认识事物的。这句话在当代被用来鼓励青年,要不断学习,增长知识和才干,体现了学习和教育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之不学,犹谷未成粟,米未为饭也。——王充《论衡·量知》

人不学习,就像是谷子还没变成米,米还没变成饭食。说明人不学习,百无一用。


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王充《论衡·实知》

不通过学习而能自己知道的,不去请教他人而能自己通晓的,从古到今没有这样的事。表明主动学习,虚心求教是学习的必不可少重要环节。

《论衡》是东汉著名思想家王充的代表作。主张在实践中寻找真理,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出学以求知说法,即学习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在书中还提到,学习应是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考的辩证结合。感性层面上的直接认识是基础,而理性层面上的思考则是思想的升华,必须将感性认知提高到理性思考的高度,最终才能得出正确的论断。



师道之光微以致远,如夜空中最亮的星,引领着我们成长的脚步,照亮前行的道路。尊师重教是一场无声的传承,在时间的长河中绵延不绝。弘扬师道精神,社会将孕育出一个充满智慧、和谐共进的美好未来。在这条通往知识和真理的路上,请让我们携手并肩,以感恩之心致敬每一位辛勤耕耘的老师,共同书写一段段关于教育与成长、传承与创新的故事,在历史的大舞台上留下属于师者的光辉篇章。







哈尔滨师范大学

化学化工学院

总监制丨任伟

监  制 丨刘倩  孟姣彤

责  编 丨李泽萁

校  对 丨李泽萁

封  面 丨佟彤

来  源 丨哈尔滨师大报

哈师大化学化工
研天机,乐与有机无机做伴;育学子,巧同原子分子周旋。最新的校园资讯,最快的传播速度,最温馨的话语,最贴心的服务宗旨,欢迎关注哈师大化学化工学院公众平台,共享化学之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