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武汉成功入选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设计之都」,成为中国内地继深圳、上海、北京之后的第四个「设计之都」,同时也是中国内陆地区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为了更好地展现武汉作为「设计之都」的形象,同年11月21日,武汉「设计之都」官方标识正式对外公布。该标识以繁体字「漢」作为设计灵感,通过将汉字的部分笔画与武汉的拼音缩写「WH」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个既具有地方文化特色又充满现代感的视觉符号。
武汉「设计之都」新旧标识
2022年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UCCN)发布了新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标识和新的设计使用规范,更新标徽设计及使用规范,要求所有成员国城市进行相应的更新调整。在此背景下,武汉作为UCCN的成员之一,积极响应号召,启动了新标识的设计更换工作。今年8月初,武汉举办了「2024武汉创意设计大赛——武汉设计之都新标识(LOGO)征集」活动,向全社会公开征集武汉「设计之都」的新标识设计方案。
武汉「设计之都」与UNESCO组合的新旧标识
征集活动共收到了来自全国109个城市的528件设计作品,经过专家评审团的严格筛选,最终确定了以「漢 DESIGN」为主题的设计方案作为武汉设计之都的新标识。
武汉「设计之都」新标识设计理念
新版标识以繁体篆书「漢」字为核心,整体形态酷似中国传统印章,字体结构既专业又大气,简洁而富含深意,完美地展现了武汉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现代都市的气息。具体来说,「漢」字的左侧三点水被巧妙地转化为武汉的拼音首字母「W H」的形状,而右侧则巧妙融入了英文单词「DESIGN」,这种设计不仅实现了中文与英文的和谐统一,更象征着中西文化的交融与对话。
武汉「设计之都」新标识
就视觉表现而言,无论是早期版本的「漢」字还是此次推出的篆书「漢」字,两者在表现手法上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均通过汉字笔画与英文字母的创意组合来传达设计理念。但新版「漢」字的整体结构设计更为精致,信息传递也更加丰富多元。另外,新标识在细节处理和结构布局上的创新,赋予了它极高的可塑性和延展性,不仅能够满足多样化的设计需求,还能在不同的应用场景和传播媒介中展现出高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UNESCO更换新标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UCCN)于2004年成立,旨在促进那些将创意视为推动可持续发展关键因素的城市之间的交流合作。该网络现由116个成员城市组成,覆盖了手工艺与民间艺术、设计、电影、美食、文学、媒体艺术和音乐等七个领域。
UNESCO 新旧标识(2022)
2022年,UNESCO推出「图形标准和标志工具包」文件,并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尤其是数字设备的发展和广泛使用,原来的标识显示出其局限性。例如原标识在不同通信渠道中的辨识度不足,尤其是在数字平台上,UNESCO的标志容易被其他次要标志所掩盖,导致品牌形象的传达效果大打折扣。
鉴于这些问题,UNESCO决定更新其标识,以提升品牌识别度和一致性,确保其标志在各种媒介和平台上都能保持清晰可见和高效传播。
UNESCO 图形标准和标志工具包(部分)
UNESCO 图形标志应用标准(部分)
新的标识旨在进一步增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标志的可见性和核心地位,提升其在数字和互动通讯环境中的可读性;同时,通过推广统一的品牌形象,简化各个项目、网络以及次要标志的使用,确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品牌信息传递更加一致和高效。此外,新标识的引入还旨在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秘书处及其项目和网络成员能够以最显眼和有效的方式使用该组织的标志,从而加强品牌认知度和影响力。
随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UCCN)也推出了新的标识设计及其使用规范,并要求所有成员国城市统一更换至新版标志,以保持整个网络品牌形象的一致性和现代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UCCN)新旧标识
UCCN标识设计及其使用规范规定了成员城市在使用统一标识和自主开发的城市标识时的具体要求。比如单独使用时,标识上的「Member」为单数;合作项目中,「Member」为复数。城市自主开发的标识需包含城市名称和特色称号,如「武汉设计之都」。
UCCN标识的单数和复数
在文件中,统一标识应放在城市标识的右边,中间不得有其他标识;在宣传资料中,统一标识同样放在右边,且中间留有字幕 n 高度的安全距离;在合作项目中,统一标识放在第一排,各城市标识依次排列在第二排。
中国18个创意城市网络标识
截至2023年10月31日,创意城市网络现有成员城市350个,中国成员城市共18个,成员城市数居世界第一。这18个城市中,文学之都、电影之都和媒体艺术之都各1个,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4个,设计之都5个,美食之都6个。
今年3月,标志情报局在重庆「设计之都」标识发布之际,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下的内地18个城市的标识设计进行了总结回顾。但由于资料限制,部分城市的标识未能获取到高清图像,影响了对其设计细节的深入赏析。在借此武汉「设计之都」新标识发布的机会,我们再次对这18个城市的标志以及更换了新版的创意城市网络的组合标识做出详细的解读。
请注意,以下解读仅为个人观点,并不代表官方立场或权威解释。
在此特别感谢设计师李泽一先生对本文的大力支持,在他的无私帮助下,为我们提供了高质量的源文件和相关的创意说明,再次感谢。
截至目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在中国有文学之都、电影之都和媒体艺术之都各1个,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4个,设计之都5个,美食之都6个。
设计之都5个,分别为北京、深圳、上海、武汉和重庆。
北京的标识的主体图案是天坛的一部分,象征着北京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传统建筑艺术。
深圳的标识由多个简单的几何形状组成,包括三角形、圆形和矩形等,这些形状简洁明快,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同时也象征着设计的多样性和无限可能。
上海的标识最引人注目的部分就是「Shanghai」这个词组,它采用了非常大胆且富有表现力的手写体样式,完美地诠释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多元文化和创新精神。
重庆的标识以城市地貌为灵感,通过交织的线条勾勒出重庆「山城」、「两江」、「夜景」等城市经典形象以及蓬勃奋进的城市精神风貌。
美食之都6个,分别为澳门、成都、顺德、扬州、淮安和潮州。
澳门的标识通过视觉图案(莲花、勺子等)、颜色和文化符号,将澳门的地域特色、文化底蕴和创意城市身份表达得淋漓尽致,象征了澳门作为「世界美食之都」在国际舞台上的独特地位。
成都的标识设计直接放了两只红色的大辣椒,整体形状又似嘴巴,将吃货与无辣不欢的特点完全表现出来。
顺德的标识灵感来自顺德市花白玉兰,图形内部的负形是一只飞舞的凤凰,呼应凤城的美称。
扬州标识以「竹筷、折扇与五亭桥」为设计主体,并融合「印章」等元素有机衬托。图形两侧的竹筷构成字母「Y」,既代表扬州,也象征扬州美食文化的蓬勃发展与源远流长。
淮安的标识以一只精美的瓜雕瑞鸟为原型,融合了东方文化的韵味和淮扬菜的高超刀工,契合世界美食之都的城市形象和淮扬美食文化。标识形似“淮”字,四条蜿蜒的曲线象征京杭大运河等四条河流贯穿城市,两条直线则像筷子或道路,体现淮安作为交通枢纽的地位,南北交通在此交汇,彰显其重要的地理位置。
潮州的标识通过艺术地融合「潮州」首字母「C」、筷子、盘子、凤凰、祥云、广济楼、浪潮、印章等元素,生动展现了潮州的美食城市形象,体现了深厚的人文内涵和悠久的美食文化,彰显了潮州的人文精神和历史底蕴。标识中的浪潮强调了潮州的地域特色和“美食如潮”的城市口号。
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4个,分别为杭州、景德镇、苏州和潍坊。
杭州的标识无需过多介绍,相信已为广大观众所熟知。该标识不仅是「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的标识,也是杭州市的城标。标识于2007通过征集的形式终确,其设计灵感来源于汉字「杭」的篆书形态,设计师巧妙地将航船、城郭、建筑、园林、拱桥等多种元素融为一体,构图精巧而不失和谐之美。其开放式的结构设计,不仅展现出大气磅礴的格局,也寓意着杭州这座城市开放包容、面向未来的精神风貌。
景德镇于2014年加入创意城市网络,成为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标识中的双手象征手工艺,中心是景德镇的首字母「JDZ」,外圈的字母「C」既代表「Crafts」(工艺),也代表「China」(瓷器)。此标识常用于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和国际交流活动。
苏州的标识设计于1995年,是苏州市的市徽图案。图案包括盘门、流水、英文「SUZHOU」和两个圆形组成。盘门彰显了苏州的历史,流水体现了其水乡特色,英文标明了地点,圆形增添了现代感。此标识常在苏州文博会和国际交流活动中使用。
潍坊是中国风筝的发源地,其标志主体使用了龙头蜈蚣风筝,其工艺复杂,是潍坊风筝的代表性作品,风筝的龙头则由潍坊的首字母WF组成。
文学之都、电影之都和媒体艺术之都各1个,分别是南京、青岛和长沙。
2019年,南京加入「文学之都」,成为中国第一个获此称号的城市。其标识由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何方设计。标识以绿色和书本为基础元素,既有南京的「南」,又有文学的「文」,书籍组成的字母「N」象征南京的文化品位。
2017年11月1日,青岛市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中国首个「世界电影之都」。这一称号肯定了青岛在电影产业及文化方面的突出贡献和影响力。青岛的标识将电影胶片的图像与代表城市的字母「Q」结合在一起,不仅体现了青岛与电影行业的紧密联系,还展现了城市的创新精神和独特魅力。
同年11月1日,长沙也正是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世界媒体艺术之都称号。在迄今加入创意城市网络的100多个城市中,长沙是中国首个获评「媒体艺术之都」这一称号的城市。
相关阅读
扬州入选世界美食之都!来看看中国的「世界之都」LOGO都长啥样?
利里亚(Llíria)被授予世界「音乐之都」称号,专属LOGO正式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