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 “改革大师”厦门大学原校长田昭武逝世
文摘
2024-10-04 10:41
福建
厦门大学原校长田昭武10月1日逝世,享年98岁。田昭武为我国现代电化学研究作出了卓越贡献,很多人并不知道,田昭武还是一位勇于推动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探索者,我国现在的新能源汽车能够领先于世界,这位学术泰斗也在其中作出了贡献。田昭武出生于福州一个诗书世家,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化学系并获得了嘉庚奖学金。著名的物理化学家卢嘉锡是田昭武的伯乐。田昭武上大学时,卢嘉锡是厦门大学理学院院长兼化学系主任。他为田昭武量身定制了学习课程,并推荐他到厦门市立中学高中部兼职化学老师。1949年大学毕业后,又是卢嘉锡的极力推荐,田昭武得以留在厦门大学当了助教。在七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田昭武是位深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在学生眼中,田教授讲课重点突出、条理清晰、逻辑性强,每堂课都能“掐住要害”。田昭武的学术成就硕果累累,他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上个世纪50年代后,国际上的电子学逐渐从电子管发展到晶体管和集成电路,田昭武意识到这是未来化学发展的一个方向,开始投身电化学研究。田昭武被誉为中国现代电化学的奠基人之一,是“经师”与“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田昭武一生桃李满天下,取得的研究成果自己都记不全。代表作之一是带领科研团队研制出“电化学综合测试仪”,这是我国第一台比较大型、综合性强、集成电路化的电化学测试仪器,零部件全部国产化,主要功能和某些技术指标却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1984年,总结多年研究成果,国昭武出版了学术专著《电化学研究方法》,这部书成为中国电化学科学的经典著作。科学家本来就是一个个“善于打破旧世界,勇于创造新世界”的改革者。田昭武在1982-1990年期间担任厦门大学校长,在承担教学和科研工作之外,又多了一项行政管理任务。田昭武担任校长期间作了很多改革,他推动厦门大学设立适合时代需要的新院系,比如涉外经济、新闻传播、海外教育学院都是在那个时候设立的。相对于新院系的设立,田昭武在担任校长后对厦门大学的贡献,更在于推动现有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创新。他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推行“三学期制”和“双学位制”,实行“学科交叉”和“文理渗透”的人才培养模式。“三学期制”就是把原来一年只有两个学期改成一年三个学期。通过缩短教学周期,增加学期数量,提高学习效率,方便学生利用假期参与社会实践、勤工俭学和科学研究,同时也为教师创造更多科研时间,有助于提升教学水平。“三学期制”后来被推广到了部分高校,取得了积极成效。“双学位制”现在已经稀松平常,在那个大学生包分配的八十年代,却具有大刀阔斧推动教育体制改革的拓荒意义;“学科交叉”则解决了单一学科无法解决的问题,促进了学术繁荣和多学科对综合性复杂问题的协同攻关,有利于培养变革性交叉科学人才;“文理渗透”是鼓励“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两者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精神实质等方面进行融合,从而改变过去单一的知识结构和单向的思维方式,让人才更能满足社会需要。根据福州科普官微的报道,田昭武担任厦门大学校长期间,还破格提拔优秀青年教师,引入优秀学者,在厦大设立了第一个博士后工作站。我国今天领先于世界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能够得到蓬勃发展,还与田昭武的早年建议有关。2003年,田昭武在全国政协提案中第一次建议发展电动公交车,后来又多次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建议》中提议发展电动汽车。他提出的关于电动汽车补贴办法的咨询项目获得了认可并批复。2009年,第一批示范推广的混合动力公交车在杭州上路运营。2010年,已经83岁的田昭武被聘为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领导小组成员。他三次进京讨论,经过努力,“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先导型新兴产业列入了国家“十二五”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田昭武看来,人生价值是一个分数值,取于社会为“分母”,回馈社会为“分子”。他曾经评价自己的生平,一方面做些实际的科研工作,一方面积极建言献策,尽最大的努力回报社会,把人生价值的分子尽量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