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作家对“得体”、“尊严”的标准是什么?
事实是全红婵作为最年轻的奥运三冠王,跳水获得很多次满分的运动员,确实是中国运动员的代表,外国媒体对她赞不绝口。
巴黎奥运会期间,看外国解说员激动的现场解说:“太精彩了,太出色了。我告诉你,你不会看到比这更好的,这简直是太棒了,没有任何瑕疵。这就是她年仅14岁就赢得奥运金牌的原因,也是她在所有重大锦标赛中几乎无敌手的原因。”
她是中国的骄傲,是世界体育界的璀璨明珠。
美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各国媒体都对全红婵赞不绝口,称她“她是宝贵的人才”,她登上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的大屏幕,举世瞩目。
全红婵是个最知道尊严是什么的人,她来自一个贫穷的农村多孩家庭,父母务农,面对国内外任何媒体,不不卑不亢,不卖惨、不哭穷、不喊疼、不抱怨、不扮弱。
她很得体。
她用超乎寻常的训练,书写一个强者的坚韧;
她用无人能敌的成就,塑造“英雄不问出处”的高贵。
巴黎双人夺冠后,同样来自湛江贫寒家庭的跳水冠军何冲采访她,问:“你们身上有没有影响比赛的伤痛?”
这个提问,在所谓的“文明专家”的标准里,是一个给她诉说伤痛、营造"带伤比赛"的光辉形象、抒发舍己为国的伟大情怀的机会。
所谓“高情商”的人,会借此机会表达: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为国家夺得荣誉的决心,强调伤痛,他们不显山、不露水地圆融事故,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这样赢了是带伤为国奋战,输了是伤痛影响了发挥,是一举两得的好机会。
可是,全红婵永远是那个唯一的、独一无二的全红婵,她咽下所有苦、敛起全部伤,面对镜头,如实观照:"这个就不用说了吧?"
率真可爱到爆。
这个格局,别说是一个17岁的孩子,就算是一般的成年人都没有。
这样一个自强自信、自尊自爱的全红婵,那些说她没有尊严、不懂礼仪的人是怎么张得开嘴的?
她从不强调自己低微的出生,不遮掩父母农民的身份,不怨恨毫无助力的原生家庭,不向别人展示自己的伤痛,她没有背景和后台,她把自己活成自己的背景和后台。
不可否认,全红婵实实在在就是一个17岁的孩子,有她天真无邪、率性而为的一面,但那完全是瑕不掩瑜,相反,反而是她特别的地方,不装,让人们看到她有趣的灵魂,是人们喜欢她的一个重要原因。
也许在某些"作家"看来,一个世界冠军就应该脸谱化、模式化、虚假化,张口闭口,套话、大话、空话信手拈来,这样的人最符合他"现代文明"的要求吧。
一个真正的成熟的、成功的人,应该有包容和悲悯之心,包容茫茫人海里有全红婵这样独特靓丽的风景、对从普通家庭中走出来的全红婵应该更悲悯,敬佩一个孩子从底层跃迁的艰难和了不起。
而不是指责她,刁难她,高高在上的贬低她。
全红婵是来自山谷的一株苍然有力的劲松,而不是一棵园林里秀气飘逸的盆景。
他们各有各的美。
如果让山谷的劲松变成盆景,则显得矫揉造作;
如果让园林里的盆景长在山谷,则是生死考验。
就让劲松生在峭壁上,让盆景呆在园林里吧,
各得其所。
各自美丽。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