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制网络谣言,共筑网络安全

文摘   2024-10-31 22:36   江西  

!


网络安全教育


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一条推文、每一个分享都可能成为我们认知世界的一扇窗。但你知道吗?在这些海量信息中,也隐藏着不少网络谣言的阴霾,它们悄无声息地扭曲事实,误导公众,甚至引发不必要的恐慌与误解。




什么是网络谣言及其特点?

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媒介而传播的能够引起关注,给社会稳定、公众生活带来影响的未经证实的信息。它具有哪些特点呢?


1.来源模糊,隐蔽性强

网络谣言的信息来源不明确,通常以若干图片或者视频片段的形式再配上特定的文字出现,图片和视频往往看不出明确的时间地点,只有事件本身,造谣者往往就是借助这种模糊不清的信息断章取义地博取“吃瓜群众”的眼球。


2.传播迅速,影响力广

当今社会谣言传播方式更加多样,网络谣言借助互联网传播优势,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裂变式传播,快速广泛地抵达受众。成本低,速度快,一张图片或者一个视频短短几个小时就可以成为网络热点事件,影响十分广泛。


3.内容荒诞,蛊惑性大

标题往往涉及我们当下的生活,容易吸引眼球,危害性极大。等真相浮出水面时,许多网民已经上当受骗。



         造谣、传谣需承担什么法律后果?

行政处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五百元以下罚款。

刑事处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一款第四项以及两高《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的规定:编造虚假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虚假信息,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起哄闹事,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第二款的规定: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以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定罪处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零三条第二款、第一百零五条第二款以及两高《关于办理妨害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条第二款的规定:利用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制造、传播谣言,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或者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以煽动分裂国家罪或者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定罪处罚




如何成为谣言粉碎机?

01.核实来源


在信息洪流中,首要任务是追溯信息的源头。官方渠道、知名新闻机构或经过验证的专业平台往往是获取可靠信息的首选。检查网址、作者背景以及是否有其他权威媒体转载,都是判断信息真伪的重要步骤。

02.交叉验证


不要轻易相信单一来源的信息。利用搜索引擎、社交媒体上的不同声音、甚至是国际报道,多角度、多渠道地收集信息。对比各来源的说法,注意细节差异,看是否存在相互矛盾或逻辑不通之处。

03.理性思考


在面对那些看似惊人或情绪化的标题和内容时,保持一颗冷静的心至关重要。用批判性思维审视信息,思考其是否符合常识,是否存在夸大其词或刻意制造恐慌的迹象。记住,真实往往比虚构更加平淡无奇。

04.积极举报


发现谣言时,不要犹豫,立即采取行动。大多数社交媒体和在线平台都设有举报机制,用于打击虚假信息。你的每一次举报,都是对清朗网络空间的一次贡献,也是对他人负责的表现。


传递正能量,共筑信任桥梁




每一次转发前,请让我们都成为信息的守门人。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用实际行动支持真相,为构建更加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贡献一份力量。因为,每一次对真相的坚守,都是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与努力。



如有需要,可以拨打以下电话

校园报警电话

0791-87313110

龙兴派出所报警电话

0791-86165110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编辑 | 汤智敏 何可欣 罗媛

校对 | 肖   涵

审核 | 张旭锋

监制 | 天工蓝工作室


—往期回顾·点击阅读—



南昌工学院学工处
南昌工学院学生工作部(处)公众服务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