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心!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51岁……

民生   2024-08-23 15:58   重庆  

认准孔洋芋唯一广场店!主办单位:  巫山县峡谷影视传媒有限公司

秋蝉哀鸣,青山肃穆。

2024年8月18日上午10点,庙宇镇南溪村党支部书记张发国因连日连夜的工作,积劳成疾,突发脑梗,生命永远定格在乡村振兴的路上。他年仅51岁。

痛心!他倒下了

“快来啊!张发国不行啦……”8月17日早上九点多,南溪村因为他老母亲的一声惊呼打破了往日的平静。

“按照平常,这时候他早已经去村里面忙工作了,今儿怎么还没开门呢?车也还在门口……”张发国的老母亲一边摸着眼泪一边说。

据母亲回忆,这段时间张发国就在忙着为村里卖梨子,出事的那晚还忙着调解村里一起意外事故,为了尽快调解矛盾,他来回奔走于事故现场和村镇之间往返十余趟,很晚才回家。第二天早上九点多,她发现儿子张发国还没去上班,就去喊他,结果一连喊了好几声都没回音,门也关着。她就从窗户里看,一看吓了一大跳,只见儿子张发国四肢僵直,斜横在床上,没了反应。手机就放在床头不远处正充着电……

村民听见呼喊声慌忙从四面八方往张发国家飞奔而来……

△村民将张发国从庙宇镇普济医院转移到最近的奉节县人民医院。

拨打120,支担架,现场抢救,联系医院,通知亲属……现场一片紧张忙乱……

面对张发国严重的病情,为了抓住抢救的黄金时间,村民又把张发国从庙宇镇普济医院转移到最近的奉节县人民医院,立即手术。然而此刻,还在重庆玩具厂上班的妻子和女儿正在赶来的路上,在江苏上学的儿子还在赶回来的飞机上……

手术进行了4个小时,但终因抢救无效,张发国于18日上午永远离开了。

8月19日,全镇村民送张发国最后一程。

19日早上是张发国安葬的日子,村里的男女老少,镇村干部,他的亲朋好友都赶来排着长长的队伍,跟着张发国的灵柩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送他最后一程。

“老张啊,你怎么这么狠心抛下我们孤儿寡母,还有你八十几岁的爹娘啊!我们这家子往后怎么办啊……”张发国的妻儿抱着他的遗像哭得撕心裂肺……

“我大儿子已经去世了,如今二儿子又走哒,老三身体也有病,我这命苦啊……”81岁的老母亲呼嚎着……

“我也曾经是三十多年的老党支部书记,我能懂得我儿的付出是值得的,没有让我失望……”82岁的老父亲呜咽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心力交瘁……

在场的村民无不落泪。

“张发国是个热心肠的人,走得太突然了,一个活生生的人说没就没了,可惜哒……”

……

看着八十岁老父老母老泪纵横,听着妻儿撕心裂肺的呼唤,村民们的扼腕叹息,令人倍感心痛。

张发国的突然离去,他留下了太多来不及。他那双磨破了脚跟的皮鞋鞋底还带着昨晚去事故现场调解矛盾时粘的泥土,他的指夹缝里还沾满了为村集体经济卖秋月梨的浆汁,他的衣服上还挂满了一圈一圈的汗渍……

张发国生前的一摞工作笔记本。

张发国生前的笔记本记录着秋月梨销售情况。

在南溪村委会,张发国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摞工作笔记本,那段还没来得及写下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账目,那还没来得及喝完茶水的茶壶,那副还没来得及戴上的老花镜……一切都静默无言再也等不来它的主人了。他的心里还有给吴世春未跑完的低保手续,5社村里那条还没改扩的道路,还有给妻子未拨通的电话……但这都来不及留住他最后一丝气息,除了他留给南溪村村民心里那个忙碌的背影。

很忙!他一直未歇息

“我最近有点晕,可能是中暑了……”

“那你注意点,感觉不舒服就去医院检查一哈”

“不要紧,我去拿了药的,这段时间太忙了……”

这是他生前与同事最多的对话。

他的确很忙!跟张发国搭档8年的村党支部副书记陈恢虎每次提起这些对话时,一个大男人会泣不成声。他说,从脱贫攻坚到疫情防控,再到乡村振兴,这一路以来,张支书都在忙,特别是最近,为了发展村集体经济,他更忙了。在他跟同事工作群里留言最多的就是他今天又卖了多少件秋月梨,明天该去哪里卖销量更好些……

秋月梨是今年南溪村刚刚发展的村集体经济,当下正是大量上市的季节,眼见集体经济已经有了点效益。

南溪村幅员面积2.7平方千米,1700余亩耕地中水稻达780亩。因为近些年青壮年外出务工多,家里仅剩“三留守”居多。本是粮仓之地的村子里,种田缺劳力,这是南溪村的短板,以至于常年来南溪村发展相对滞后,村里发展的桎梏矛盾也就比较多。

张发国(中)生前与村民谋划产业发展。

发展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提升农村生产力和农民收入的关键途径。自从2017年张发国接任南溪村村支书以后,他就把全村2300余名村民的生活冷暖装在心上,把全村产业经济发展当做头等大事来抓,他的理念是“锅里有,碗里有,老百姓自然就安居乐业,矛盾就少了。”

“如何发展好村集体经济带动老百姓增收一直是张支书心里的大事。”陈恢虎回忆说,“他总是跟我说为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我和他要团结一致,有什么出什么,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他工资卡里仅有的4000元就垫付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工钱里了……”

这些年,张发国带着村支两委一直在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子。想了很多办法,去年利用撂荒地引进烟薯种植100亩,本以为可以有点收成,结果因为土质不适以失败告终。后来又把村里50余亩村民闲置的水稻田租给乡村振兴集团,每年可增收3万多元。

张发国(左)生前走访村民。

“我们只要一有时间在一起,他就会和我们琢磨关于村集体经济的点子。”南溪村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易洪刚说。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也正是这样,张发国和村支两委及驻村工作队一道不断碰撞思维,最后找到了一条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路子——抱团发展。

庙宇镇是巫山万亩粮仓之地,盛产优质大米。当时长梁村正在发展秋月梨为村集体经济,也正在琢磨关于水稻产业从收到卖的经济点子。张发国瞄准时机,商量着和长梁村、永安村、庙宇村四个水田最多的邻村联盟,创办农产品加工厂,共同借力,联合发展村集体经济。没想到一拍即合,正当他为启动资金发愁的时候,组织部一份关于中央财政扶持村集体经济专项资金文件传来利好消息。

2024年6月“巫山庙宇镇金稻粮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成立。8月8日,随着800亩秋月梨上市,公司正式营业。也就是从这一天,张发国从早忙到晚忙着卖梨,有时清晨5点起床,凌晨2点回家,时常忙得一天吃一顿饭。

△张发国(右一)生前和同事一起到县城卖秋月梨。

“他的确是一个踏实肯干的村党支部书记。我们合作后,不管干什么他总是随喊随到,冲锋在最前,我们正打算和他大干一场,没想到突然就……”长梁村党支部书记许开生哽咽着评价张发国。其实,在张发国心里,他知道自己村里没有什么拿得出的产业,这次村集体经济能够有机会创收,主要还是靠借别人的鸡生自己的蛋,自己要自觉,多出力。他们为了打开秋月梨销售市场,晚上8点到巫山县城滨江路人群集中的地方吆喝售卖,10点人群散后又赶回村里安排第二天的工作;第二天一清早又赶往摩天岭吆喝售卖,晚上又赶回村里……

从上下车搬运,到售卖,吆喝,他都是最出力的那个,就这样来回奔忙,张发国心里一点不觉得累,他不停地将收获的喜悦分享给在家里忙碌的同事,也给了大家的希望。

“其实这些天以来,他一直感觉自己头晕,以为是天气太热,中暑了。他总在等忙完后就去医院,不曾想……”同事们说起就泪满眼眶,他匆匆留下一个忙碌的背影就永远离开了……

遗憾!他最后的牵挂 

“我真后悔啊,昨晚十点多他给我打电话,我上班太疲倦了没接到……”张发国的妻子何艳悲痛欲绝地回忆这份钻心的遗憾。

就在张发国出事的那天晚上10点多他给妻子拨过一次电话,这也是张发国此生拨打的最后一个电话,未接通的电话。以前这时候夫妻俩都是可以通过电话互通彼此信息,张发国会把他的有些工作和生活琐事跟妻子分享。可是这天,张发国此刻到底想对妻子说什么呢……

何艳不会想到,张发国在给她通电话之前的两个电话是打给村里的副支书和会计的。他还在安排他们第二天一清早跟着长梁村出巫山去卖秋月梨。

“他从卖梨子开始最近十几天来总是说有点头晕,我一直在催他去医院,他总是说忙……”说起这些何艳又悲从中来。她说,张发国去世前三天去医院做了CT,医生说有轻微的血栓,需要注意休息。可他只顾村里忙,想到现在正是卖梨子的旺季不能耽搁,就在医院买了点血塞通和中药丸子就回家了,如今张发国的一簸箕中药丸子还晾晒在院坝里,还没来得及吃。

何艳最后悔的事是没能在他生命最后时刻陪伴在身边。或者说,要是她不出门务工也许就不会到这一步。但是,张发国家的处境很尴尬,家里上有82岁的老父老母,下有待业的闺女和正在读研的儿子,基本无经济收入来源,妻子曾多次劝他不要在村里搞了,可他说放不下村里的那些事。为了支持他工作妻子不得不出门务工,仅靠张发国在村里的工资根本无法支撑家里所有开支。在家里,与其说张发国是全家人的顶梁柱,还不如说妻子何艳是他的坚强后盾。

据陈恢虎讲,在张发国心里,他最放心不下的是年迈的父母和还未成家立业的儿女,他儿张杰是他最大的骄傲,继承了他的优良传统,舍不得乱花一分钱,还经常在学校勤工俭学挣自己的学费,尽量减轻父母的负担,可这些他都只能深埋在心里。可在村里,张发国却是大家的主心骨,凡是村里的大事小事,家长里短,邻里纠纷,红白喜事都有他的身影,哪里出现了险情,哪家孩子上不了学,哪家低保办不了,都能看见他奔忙的身影。

就在张发国去世后的第三天,5社的吴世春一个人呆呆地立在张发国的墓前,他对张发国自言自语:“张支书,你对我们这个家帮助太大了,你还专门为我申办低保手续,我从心里太感谢你了……”平时木讷的他为张发国鞠了三个躬。吴世春一家一直是张发国生前最为牵挂的家庭。吴世春今年4月份在医院查出肺癌晚期,妻子是残疾,腰椎间盘突出,不能干重活,女儿虽已出嫁但家境十分困难,儿子在外务工多年也没钱回家,儿媳因为家庭条件差跑了,丢下三个孙子负担全落在了吴世春肩上。为了解决这家困难,张发国亲自为吴世春跑路办理申请低保的手续,为孙子解决上学困难,可是还没等低保办下来,张发国就带着对他们的牵挂走了。

5社到6、7社的一条机耕道扩改的问题是这些年张发国与副支书陈恢虎一直揪心的事。这条道路涉及3个社20户村民出行问题,为了修路也存在不少矛盾纠纷。这些年,经过他反复调解,问题基本得到化解,可道路还没来得及施工张发国又带着这份遗憾离开了。

……他,带着太多遗憾和牵挂走了。

张发国的生命已然成了定格,细数他的一生极为平凡,平凡得没有豪言壮语,平凡得没有丰功伟绩。始终在想,作为一名最基层的党员,他的心到底能有多大,装得下黎民百姓,装得下亲情邻里,唯独没有装下自己,他就像一只蜡烛,默默无闻地燃烧自己的生命,直至最后一刻。同事们带着对张发国的缅怀,工作更加积极主动,他们在心里告诉自己,要好好将张发国的接力棒传下去。

夕阳下,村委会门前那面鲜红的党旗依然在迎风飘扬……

记者 向永蓉 肖乔
来源:巫山县融媒体中心


唯巫山
巫山资讯,生活记录,艺术的呈现,吃住行游购娱全方位展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