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 自治区科学技术奖特等奖获得者潘世烈:让更多性能优异的“中国牌”晶体走向世界

科技   2024-11-20 23:09   新疆  

“激动、感恩、奋进……”11月20日,在新疆科技创新大会上,荣获自治区科学技术奖特等奖的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潘世烈说,他将继续带领团队,潜心研究,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潘世烈。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所供图

  潘世烈是中国科学院2007年从美国西北大学引进的海外杰出人才。他回忆说,当年,34岁的他结束在美国西北大学的留学生涯,正面临人生的重大抉择:留在美国还是回到祖国?
  面对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伸出的橄榄枝,他毅然选择来到新疆,加入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
  为何选择留在新疆?
  “既然决定了回国做科研,我就要选择一个能静下心来做事的地方,新疆就是这样的地方。”潘世烈说。
  扎根新疆工作十七年来,潘世烈创建了光电功能晶体实验室,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系列多波段光电功能晶体材料的原创性引领性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在新型光电功能晶体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器件研制等方面取得系列重要成果。
  “晶体可以看作是激光设备的发动机,决定了激光输出的波段、能量和效率等。因此,谁掌握了性能优异的晶体材料,谁就掌握了激光的关键核心。”潘世烈说。
  从20世纪60年代第一束激光问世以来,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致力于研发性能更加优异的晶体材料。20世纪90年代,中国科学院陈创天院士,也是潘世烈的博士后导师,发明了KBBF(氟代硼铍酸钾)深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掌握深紫外全固态激光技术的国家。
  然而,深紫外领域仍存在尚未被解决的国际难题。对此,潘世烈带领团队针对深紫外晶体材料研究的系列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进行攻关。“找到合适材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攻克一个个难点、解决一个个问题。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得推倒重来。”潘世烈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潘世烈带领团队从理论源头出发,发展新方法、新工具,提出功能晶体设计新基元、新策略,发明了以ABF(氟化硼酸铵)、CB2(硼酸钙)为代表的新一代高性能深紫外光电功能晶体,为深紫外全固态激光技术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潘世烈以第一完成人授权美、日、英、欧洲等国际发明专利14件、中国发明专利100余件。2020年至今,连续四年入选爱思唯尔发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以第一完成人获自治区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等。
  在他的带动下,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的光电功能晶体材料创新团队从最初的1个人,发展到目前的100余人,35岁以下科研人员占86%,平均年龄29岁。该团队荣获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中国科学院“科苑名匠集体”等荣誉。

  “此次荣获特等奖,对我而言是一个新的开始。在新疆这片科研沃土上,我将继续耕耘,再接再厉,让更多性能优异的‘中国牌’晶体走向世界。”潘世烈说。

来源石榴云/新疆日报

编 辑 :胡江 郎花 制作:孙瑞雪

新疆科技
国家和自治区科技政策的发布平台,自治区科技系统工作动态的新媒体发布通道,自治区科技工作者的移动家园,科技爱好者的前沿资讯频道,普通人日常生活的科技助手,社会热点事件及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科普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