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流转 他们重回“故乡”忆往昔

民生   2024-10-30 21:06   云南  

巍巍高黎贡山、皑皑担当力卡


曲折迂回雄峰对,亘古绵延千岩秀


涛涛独龙江云端泻下、纵贯南北、深切东西、奔向远方


她晶莹剔透,神秘恬静,散发着独龙儿女千年光环和代代相传下来的历史传奇。



20世纪50年代,一群热血男儿响应祖国号召,翻山越岭进驻独龙江,把初心使命镌刻在了极边之地。一代代戍边人把心交给了群众,也赢得了群众的真心拥护。高黎贡山和担当力卡山见证了他们的忠诚奉献,独龙江水流淌着他们的青春年华。



1956年,王月堂老前辈,从“记忆之城”碧江县城来到独龙江畔戍边,当时的独龙族过着刀耕火种、刻木计时、结绳计事的生活。王月堂带着战士们奋战四十多天,从山上砍来木料,割来茅草,盖起了一栋房子,做成了桌椅板凳,将周边适龄儿童集中到一起,由文化较高的战士担任教员,就这样办起了独龙江第一所学校马库警民小学。



2007年马库警民小学退出了历史舞台,半个世纪的坚守,一代代穿军装的老师无私奉献,先后培养出了500余名毕业生,247人升入初中,162人考上高中,10人考上了大学,从他们中走出了独龙族的研究生、作家和各级领导干部,彻底改写了独龙族群众文化落后的历史。



“当时,独龙江条件非常艰苦,不通公路、不通信号,物资都靠人背马驮,现在好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92岁的王月堂老前辈再次来到曾经戍边的地方,巴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里展出的照片都像是记忆的火花,仿佛时光倒流,回到了那时和战友们一起奋斗的峥嵘岁月。



“张卜战友,我们来看你了,今年是你牺牲60周年,我带着家人来看看你”。独龙江烈士陵园松柏苍翠环绕如肃,丰碑矗立巍峨挺拔,80岁的老战士王毓群站在烈士张卜墓碑前,诉说着自己这一路走来看见独龙江的变化和对战友的思念之情。



烈士张卜,云南鹤庆人,白族,1940年出生,1964年5月大雪封山期间不幸患上急性阑尾炎,当时独龙江缺医少药,环境恶劣,人出不去、医生也进不来。病情通过无线电层层上报,受到了省军区、省委的高度关注,周恩来总理得知情况后,派出飞机借道缅甸,向独龙江空投救援药品。数百名独龙族群众和边防官兵上山搜寻,但山高林密、峡谷陡峻,找药品犹如大海捞针,急救包始终没有找到,年仅24岁的张卜永远地长眠在独龙江畔,成为第一位在独龙江献身的戍边人。


干革命不讲条件、保边疆为国献身。70多年来,先后有8位英烈为守卫和建设独龙江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他们牺牲时,最大的31岁,最小的仅有19岁,其中六位英烈墓园内只有衣冠冢,他们的故事感人肺腑,荡气回肠,令人敬仰!



“照片上被救助者是独龙族群众马国新,他曾三次遇险生命垂危,戍边民警先后三次挽救了他的生命。”1991年入伍到独龙江工作,2006年又主动申请到独龙江工作的李余忠带着妻子重返故地,向妻子及民警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



1983年7月,马国新在回家途中被毒蛇咬伤右脚,中毒后昏迷不醒。闻讯赶来的独龙江边防工作站卫生员潘世德不顾自己中毒的危险,俯下身用嘴为马国新吸出毒液。1996年7月,马国新再次被毒蛇咬伤,生命垂危。战士李新用嘴吮吸毒汁,把他再次从死亡线上拉回。2002年11月,马国新砍柴时不慎被斧头误伤小腿,伤及动脉,生命垂危。民警连夜赶到进行抢救,马国新再次死里逃生。



后来,马国新成为一名护边员,不管是巡查界桩,还是开展警民联防,他都是最积极主动的一个。他常说“我的命是派出所救的,支持他们的工作,为国守边,这是我应该做的”。


精神薪火相传,恰因信仰如磐。如今独龙江边境派出所的移民管理警察已经稳稳地接过了前辈们手中的接力棒,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建设好家乡、守护好边疆”的殷殷嘱托,赓续传承“干革命不讲条件、保边疆为国献身”的意志品格,不断发扬“扎根独龙江、一心为人民”的独龙卫士精神,在伟大时代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独龙民族的贴心人。



因工作突出,独龙江边境派出所先后荣获“独龙民族的贴心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第23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模范公安单位”“公安楷模”“云岭楷模”荣誉称号。被公安部命名为全国首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称号,荣立集体一等功1次、二等功3次、三等功8次。


来源:贡山发布

编辑:杨晓明

审核:陈   露

监审:李金鳌

   


彩虹之乡独龙江
发布重要消息,对外宣传独龙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