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浩 || 关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教学的几点感想

文化   2024-10-12 18:51   重庆  


沈   浩


1973年4月生于杭州,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党委委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秘书长,教育部中国书法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艺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全国)书画教育学会书法分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评审专家,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古文字与中华文明发展工程规划项目、国家语委科研规划重点项目、浙江省文化研究工程重大项目、浙江省哲社研究规划项目、国家艺术基金传播项目等多项。获国家级一流本科书法课程一项,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书法篆刻作品入展中国书法兰亭奖、全国书法篆刻艺术展、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艺术展、全国篆刻艺术展多次,荣获全国首届扇面书法艺术大展二等奖,全国首届兰亭雅集“兰亭七子”,浙江省首届中青年书法篆刻艺术展“陆维钊奖”,第二届全浙书法大展金奖,西泠印社第三届国际书法篆刻艺术展“西泠印社奖”等。





陆维钊、沙孟海、诸乐三、刘江在阅卷


关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教学的几点感想

文 | 沈  浩


中国美术学院是中国书法高等教育的开创地,在全国高校中具有标志性、领军性的地位。中国美术学院的书法教学是讲究系统的知识构架,有别于旧时单一的师徒传授方式。学科教育强调打好扎实的基础,开启治学门径,再加上阅历、学问的增加,最终才能达到书艺增长、人书俱老的境界。

   

当下,全社会都在强调回归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老先生们教导我们要对传统心存敬畏。这不禁让我想起陆维钊、沙孟海等先生从1962年开始,在中国美术学院探索、积累并传承下来的书法教学理念与方向问题。


1963年浙江美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教学进度计划表(草)


其一,要强调“以学养书”,在学习中砥砺人品。人品是关键。我们应当用对传统的敬畏之心来养积学术胸怀。唯有博大的胸怀才能让我们更冷静、更客观地在历史的大背景下去审视每一个个体的价值。

   

其二,要努力扎根土壤。习近平总书记讲,艺术要为人民群众服务,我们要积极把艺术扎根于现实土壤。我们在江南独特的地域文化的滋养下形成了生动、灵秀、细腻的基本书法风格。但是,在互联网时代中却产生了南方、北方书法风格日趋均衡、相似的问题,缺少时空差异与风格多样。我觉得艺术家的生活是群居的,但艺术创作应该是孤独、冷寂的,这样才可能形成自己的风格。风格是艺术家留名于史的关键。流派的最终结局是没落,所以我们不能太拘泥于某种流派或模式。


1983年 百年树人横幅 沙孟海


历代经典不会成为包袱,相反,这是我们难能可贵的推动力。传统本身是活的,是发展的,其包含的人文精神与思想精髓是我们取之不尽的宝库,其次才是工具的使用与手法的表现等问题。

   

我认为,明清不是我们学习书法最好的切入点,尽管明清留存的范本对初学者而言比较容易上手。但是明清书法不是书写技巧上的制高点,只是心性表现得更多,因此在大量流传下来的墨迹中,有很多作品的优劣评价甚为复杂。而宋代以前各体技法均已确立,经过历史选择而留存下来的作品堪称经典。所以我们应该从宋代入手,并由此入唐,进而臻于魏晋。总之,我们在学习中应该明确理念,擦亮眼睛,去选择传统中那些能够更好地为我们所用的材料。


1980年沙孟海与刘江先生和他们所带的研究生合影


其三,是关于“神采”的问题。我们说,衡量、评价一件书法作品的三要素是形质、笔力和神采。每种书体对形质都有各自的要求。风格纵然可创,但首先应符合每种书体的基本规律,要注意笔笔有出处才行。否则,就不是“创好”,而是“创坏”了。所以,创造风格要在遵循每种书体的基本规律下去探索、积累,而绝非自说自话,标新立异。进一步讲,作品的生命力关键还在于笔力与神采。笔势是生命的迹象,精巧的点画背后承载的是人性人心,这便是书法的魅力之所在。现在,我们重新提倡书法回归白纸书写,反对一味进行拼贴,就是为了还原书法的本来面貌。书法与绘画并不完全一致,书法关键要注重意境与内蕴上的吻合。

   

当下,我们正面临着非常好的机遇。从教育部至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都在全力推进中小学书法教育。在提升国人的素质与文化水平,提高精神修养等方面,我们书法教学工作者理应大有作为。当然,教书法绝不是简单的教技能。而这也正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思考的大问题。






伊川先生陆浑乐游



桂枝香·冶源大十景之一



梅花风物联



明·冯惟敏《水仙子》



宋程颢盆荷二首其一



明·冯惟敏《曲词》



赵孟頫《周南翁悠然阁》



白居易寄韬光禅师



与有从无联



明·冯惟敏《懒画眉·乐闲》



南丰先生甘露寺多景楼



明冯惟敏懒画眉乐闲



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明·冯惟敏《桂枝香·冶源大十景之一》



明·冯惟敏《清江引·戊寅试笔》



康节先生大象吟



明·冯惟敏《离亭宴歇》



沈浩印痕



平安喜乐〔2024年作〕



雨生百谷〔2019年作〕



采千载之遗韵〔2023年作〕



和光同尘〔2024年作〕



作个闲人〔2024年作〕



万象在旁〔2022年作〕



得道自在〔2022年作〕



云从龙〔2024年作〕



风从虎〔2024年作〕



蓄素守中〔2024年作〕



素处以默〔2021年作〕



川不辞盈〔2016年作〕



沈浩印痕






石不能言最可人 !


主   编
猪大人
出   品
黔艺空间
来   源
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转载需注明出处
通   讯
微信 : QYqianyikongjian  QQ : 3100720399
支   持
雅昌艺术网 今日头条 一点资讯 网易新闻 搜狐新闻
腾讯新闻 阿里文娱 360浏览器 UC浏览器 惠头条 书艺时空

黔艺空间依托中国美术学院开放美育艺术专业及人才资源优势,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文化产业的融合。集艺术名家工作室、艺术教育、高校艺术交流、艺术家宣传与推广、艺术精英孵化、艺术机构宣传与推广、艺术馆运营、艺术园区运营、专题性展览、书画图文装帧设计、艺术评论、艺术品鉴赏与收藏等多个文化产业为一体。黔艺空间艺术平台运营内容主要为网络线上媒体宣传与推广,包括艺考动态、艺术家宣传与推广、高校艺术交流、艺术精英孵化、艺术机构宣传与推广、艺术馆运营、专题性展览、艺术品鉴赏与收藏等,为广大艺术家提供高品质服务。

黔艺空间
黔艺空间依托中国美术学院开放美育艺术专业及人才资源优势,集艺术名家工作室、艺术教育、高校艺术交流、艺术家宣传与推广、艺术精英孵化、艺术机构宣传与推广、艺术馆运营、专题性展览、装帧设计、艺术品鉴赏与收藏等,打造专业的艺术共享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