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铆足“牛劲”打造牦牛养殖新业态

时事   2024-12-01 11:47   青海  
点击上方“海东日报”关注我们


牛声“哞哞”,牧歌悠扬。走进青海海盛农牧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牦牛养殖基地,只见牛舍整洁,千余头牦牛或津津有味地吃草,或悠然自得地反刍……

牦牛是高原优势畜种之一,被誉为“高原之舟”,是一种生长在高寒环境的牛种。海东市自然资源优越,环境适宜,养殖牦牛是农牧民重要的收入来源,但多年来,海东市并未形成完整的牦牛产业链和品牌,养殖户也多以分散养殖为主。近年来,海东市以牦牛产业为主导,建基地、强龙头、树品牌、拓市场,积极招商引资,加快推进畜牧业全产业链建设。

青海海盛农牧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便是政府招商引资的企业之一。作为一家“川青”牦牛产业专业运营商,该公司在四川省有3家屠宰场,牦牛生鲜销售门店13家,合作门店49家,日销售牦牛120头。在该公司的带动下,牦牛产业已成为海东市颇具特色和发展前景的支柱产业。

在平安区洪水泉回族乡的牦牛养殖基地,6500头牦牛怡然自得地在舍棚内舔食饲草。据青海海盛农牧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罗成介绍,基地最多可容纳牦牛一万多头,一年可出两栏,在育种场度过哺乳期之后的牛犊经过24个月的天然牧场放牧期后,来到养殖基地经过6个月至8个月的谷饲期后,方可出栏运往四川省屠宰、销售,整个饲养周期在4年左右。牦牛肉质鲜嫩,营养价值高,深受川渝地区群众的喜爱。

在海东市,牦牛产业的繁荣带动了养殖、加工、销售等多个产业环节,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大量的就业机会,是驱动经济前行的核心产业力量。

在互助土族自治县红崖子沟乡的养殖基地里,威远镇村民雷延兰和丈夫正忙着给这里的680头牦牛添加饮用水,说起在养牛方面的生活,雷延兰无比感恩。

前几年,雷延兰夫妻俩在外地打工,背井离乡好几年,不仅挣不到钱,还很辛苦。夫妻俩一直想回来就业,但没有合适的岗位。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听说互助县新建了一家养殖场,紧缺两名养殖工作人员,雷延兰夫妻俩应聘上岗,从此过上了养牛的生活。用雷延兰的话来说:“现在在养殖场养牛,待遇好,离家也近,我们很满足。”

像雷延兰这样在养殖基地就业的村民不在少数,仅在平安区和互助县的两处养殖场就有附近20余名村民就业。据青海海盛农牧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市场部总经理陈元介绍,随着养殖基地规模的逐渐扩大,公司计划解决周边村民就业300人,下一步将延链拓展牦牛肉的加工生产还能带动200余人就业。 

曾经,养殖户采用传统的分散经营方式,辛苦不说,收入也很微薄。如今,由企业和各县区的牦牛养殖户签订养殖合同,为他们提供高品质的谷饲饲料,既扩大了养殖规模,又带动了养殖户走上致富路。

该公司填补了海东在牦牛屠宰销售产业方面的空白,对推动海东牦牛系列产品向标准化、高端化、品牌化发展,及传统畜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带动农牧民群众增产增收产生了积极影响。

近年来,立足独特的资源优势,海东市已基本实现了牦牛全产业链的良好发展,从规模化谷饲饲养、活畜运输、屠宰肉联、加工制作、品牌零售到直营餐饮业,已初步探索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实现“牧场到餐桌”的全链条产业。

“目前我们已在成都开拓以青海牦牛肉为特色的餐饮业态3种,鲜肉门店69家。品牌牦牛鲜肉门店、牦牛肉零售、单店营业额达到1万元,公司直营餐饮店,单店营业额达到3万元每天,日接待客流量400余人。”品牌发展部负责人陈巧说。

有了消费者对“青海牦牛”品牌的认可和信赖,随之而来的是应接不暇的市场需求和订单。下一步,该公司计划在海东市扩大现有养殖基地规模,并新建牦牛育种基地,以此保证牦牛产业链的完整性。

近年来,海东市始终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紧紧围绕品牌培育、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全力推进畜牧业产业化、规模化、园区化发展,振兴牦牛产业,为农牧民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贡献海东力量。

凭借独特的生态优势和政府的大力扶持推动,海东牦牛产业快速发展,初步形成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体系,众多牦牛肉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引领产业阔步前行。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东市将加快改变传统畜牧业生产模式,全力推动生态畜牧业发展,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振兴“牛”产业,让老百姓过上“牛”日子。




全媒体记者 张语嫣 石军 摄影报道


监制丨闫国成  责编丨张海霞



【免责声明】

海东日报微信公众号发布内容未标注来源“海东日报”或未含“海东日报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报。











戳个“在看”




海东日报
最新资讯,原创新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