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庵入安500年
和您再叙“杨状元”
遥岑楼 图
他才高八斗、博古通今,一阙《临江仙》流唱至今: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相信这首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大家都耳熟能详,但你有所不知的是,这首词是明末清初被编入罗贯中所著小说《三国演义》的开篇词,而词作者正是与安宁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明代文人杨慎。他命运跌宕起伏,道路坎坷艰辛,人生含悲咽愤,年仅37岁谪戍边疆,远离政治权力中心。但无论是身居庙堂之高,前途光明,还是居江湖之远贬谪边陲,无论是春风得意马蹄疾,还是困顿不得志,官场浮沉,荣辱不计,他始终心中装着家国山河、国计民生。城市的身影在历史的烟云中起伏,文明之光在时间长河中闪耀。历史画面如风如雾,岁月足音隐隐可闻。让我们一起穿过时光的长河,窥见历史人物际遇的波光潮起潮落,探寻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背后给现代社会留下的吉光片羽。
一门七进士,宰相状元家
杨升庵家训
杨慎,字用修,号升庵,祖籍四川新都,从少年时代起,杨升庵就聪颖异常,才情卓绝,加之家境优越,教育环境良好,他12岁就乡试中举,19岁中进士,24岁则更进一步,殿试第一,交出的答卷被阅卷官李东阳、杨一清等人誉为“海涵地负”,受翰林院修撰,受到皇帝的赏识而委以重任,从此,正式登上明朝政治舞台,真可谓春风得意,青云直上。
自祖父杨春而下,杨家四世共出了七位进士、四位举人、一位贡生,人称“一门七进士,宰相状元家”。这得益于杨家世代相传的“四重四足”优良家风的润泽。
杨慎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卒于戍所,临终时,他以“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评价自己的一生,同时告诫子孙重义轻利、见义勇为。
“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十二字之言,则高度概括了杨升庵一生的政治追求——清正廉明、以民为先,时刻关心民间疾苦。当时,昆明的豪绅以修浚海口为名,勾结地方官吏强占民田,敛财肥私,杨升庵正义凛然地写下《海口行》《后海口行》等诗篇痛加抨击,诗中写道“疏浚海口银十万,委官欢喜海夫怨”。在云南期间,他竭力传播中原文化,常常深入边地游历,与当地各民族倾心长谈,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滇士从者如云,其中有著名的“杨门七子”,对中原汉文化与云南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四足·四重」
家训
“四重”家训,为杨慎曾祖母熊夫人所留。熊夫人对杨家族人的工作、产业、礼仪和教育等作了规定,教育子孙亲善和睦,兴家立业。原文为:
家人重执业,家产重量出;
家礼重敦伦,家法重教育。
“四足”家训,系杨慎因“大礼仪”事件被流放云南前夕与妻子告别时亲笔所书,主要从居住、饮食、娶妻、育儿四个方面强调淡泊名利,节俭持家。原文为:
茅屋是吾居,休想华丽的。
画栋的不久栖,雕梁的有坏期。
只求他能遮能避风和雨。
再休想高楼大厦,但得个不漏足矣。
淡饭充吾饥,休想美味的。
膏粱的不久吃,珍馐的有断时。
只求他粗茶淡饭随时济。
再休想鹅掌豚蹄,但得个不饥足矣。
丑妇是吾妻,休想美貌的。
只求她温良恭俭敬姑嫜。
再休想花容月色,但得个贤惠足矣。
蠢子是吾儿,休想伶俐的。
聪明的惹是非,刚强的把人欺。
只求他安分守己寻生计。
再休想英雄豪杰,但得个孝顺足矣。
“大礼议”蒙难放逐云南
在人生穷达荣通之际,一场飞来横祸,让杨升庵的人生经历了跌宕起伏,从此远离了庙堂之高,流放到蛮荒偏僻之地。这场横祸就是明代历史重要转折事件——“大礼议”。正德十六年(1521年),武宗朱厚照驾崩,无子继位,按照“兄终弟及”的祖训,时年14岁的兴王世子朱厚熜承统,为世宗皇帝,年号嘉靖。即位不久,朱厚熜围绕其生父兴献王的尊称和祀典问题,掀起了史称“大礼议”的政治事件。杨升庵、王元正等229人抗议逮捕朝臣,声彻宫廷。“帝益怒,悉下诏狱,廷杖之”,37岁的杨升庵被终身流放云南三迆大地。临别妻子只身一人戍边云南的升庵填写了一首《临江仙戍云南江陵别内》送别妻子杨娥:
楚塞巴山横渡口,行人莫上江楼。征骖去棹两悠悠,相看临远水,独自上孤舟。
却羡多情沙上鸟,双飞双宿何洲?今宵明月为谁留?团圆清影好,偏照别离愁。
播扬文化 誉满天下
杨慎的博学与才情随着在滇游历的丰富,推动了地方文化的传播,并产生了广泛影响。
一是建立滇云文化圈。杨慎入滇推动了主流文学家与云南文人的交流。清代杨琼《滇中琐记》云:“升庵在滇,与滇之士夫文字交密者,有(保山)张含、(大理)李元阳、杨士云、(昆明)胡廷禄、(阿迷,今开远)王廷表、(晋宁)唐锜六先生,与升庵合称‘滇南七子’”。“滇南七子”是围绕在杨慎身边的文人圈子,他们的文化交流行动推动了云南汉文化的繁荣。
二是丰富了汉文学著述与推动文化教育。云南两次文风大振,其中一次就是杨慎到云南。据《新纂云南通志·滇人著述》记载,明代以前,云南的文人学士、著作甚少,升庵充军云南前,云南只有20多人写有著述40多种。杨慎被贬永昌后到明崇祯末年(1644年),在这120余年期间,云南文人学士涨至150余人,著作多达260余种。杨慎对教化滇人,开启边地学风具有重大贡献。
三是留存文化遗迹。杨慎在云南留下了很多历史遗迹,如昆明碧峣精舍、安宁遥岑楼、大理写韵楼、开远状元馆、保山铁楼等。此外,杨慎足迹所至之处,也留下了大量石刻、碑刻。嘉靖七年(1528年)杨慎受李元阳之邀同游点苍山,二人皆留下笔墨,是为“点苍山记”,现碑刻已不存,记载于万历《云南通志·地理志》……杨慎所到之处,文化播扬,名满天下,推动了云南汉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遥岑楼旧照
杨升庵与安宁
杨升庵在安宁的文化贡献不胜枚举:他第一个在山林荒草中发现了云南唐代(武则天时期)名碑——王仁求碑,让安宁1200多年前的一段重要历史以及人物得以“复活”重现,为后人留下了极其珍贵的唐代文物。
王仁求碑(局部)
安宁人张素(时任湖广兵备道),从湖南岳麓书院拓回的“禹碑”,并请杨慎鉴赏,杨慎在旁释文,这是中国古代碑刻史上最重要的实物之一(岳麓书院原碑已消失),足堪珍重,而他的释文,让无法明白的中华远古“蝌蚪文”(象形文字的一种也称“鸟文”)也得以“复活”。
安宁温泉 禹王碑
他为曹溪寺撰写的《重修曹溪寺记》,为这个宋代寺院厘清了传承法脉。他文采飞扬的名句“古有连然金方,螳川宝地”,安宁人耳熟能详,今天的连然金方、温泉螳川等等,都还联系着升庵的幽香文韵。
重修曹溪寺记碑
他为安宁温泉留下了“天下第一汤”“不可不饮”的手迹石刻,为他的老师杨一清留下的“四朝元老,三边总戎;出将入相,文德武功”“相业四朝称第一,人文六诏羡无双”楹联、匾刻以及诸多咏赞安宁的诗文,都是安宁大地珍贵的文化遗产。
“不可不饮”石刻
安宁太守王白庵为迎接杨升庵到安宁专门修建的遥岑楼,杨慎对遥岑楼情有独钟,常在其诗中融入欣喜哀愁,他在《游法华寺晚归再饮遥岑楼》诗中写道:“罗倚伴仙游,云林意转幽。草愁金履齿,花妒锦鲤头。阳焰红将敛,清岗翠欲流。清樽兴不尽,邀月坐岑楼。”这首诗是杨慎游览法华寺后心情愉悦,傍晚回到遥岑楼,游兴未尽,即兴赋诗一首,举怀邀月,宠辱偕忘,遥岑楼给了他无限宽慰。盛年遭贬,流放滇地,空有一腔抱负,却报国无门,他的山水诗意象沉重,表达浓厚的怨愤之情。杨慎《春兴八首》中写道:遥岑楼上俯晴川,万里登临绝塞边。碣石东浮三绛色,秀峰西合点苍烟。天涯游子悬双泪,海畔孤臣谪九年。虚拟短衣随李广,汉家无事勒燕然。人因名重,地以文传。遥岑楼上,杨慎曾笔耕不辍、治学讲课、写诗作赋,安宁,因这位大学者而颇添文化色彩。
遥岑楼 图
杨升庵生前还在安宁创建了一所“升庵书院”,名重一时,为中华传统教育事业发光发热……安宁温泉发现虽早,但在元朝以前只是露天水塘,元末盖上数间茅屋,安宁温泉的真正扬名应始于杨升庵。杨升庵深爱安宁温泉,写下了不少有关温泉的诗文。在《浴温泉序》中,杨升庵赞叹云南温泉众多,但“以安宁之碧玉泉为胜”,称其为“天下第一汤”。100年后,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来此游览、考察,也同意了升庵的看法,称众多温泉中“此水实为第一”。
结
历史是一幅壮丽画卷,展开这幅长卷,你将会看到安宁这座城市历史文化、前世今生,感受到它的风起云涌、波澜壮阔。它在时间中一路走来,历经岁月风霜,积淀下了厚重的人文传统。
回望升庵的一生,流放滇南地区30余年,这一生就像他写的诗句一样“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前半生政治博学,后半生困顿于流放之地,他没有自暴自弃,没有忘记活出诗意与尊严,浇开了边陲大地辉煌文化之花,铸造了无边的诗意,捍卫了文化的尊严。
编辑:陈钶涵
初审:徐 媛
审核:尹正勇
监制:周 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