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宣纸为媒 展墨韵万变

文摘   2024-12-01 14:29   安徽  


      宣纸是中国文化和艺术的重要载体。墨与色在宣纸上产生的万千变化,隽永、洒脱,成就独树一帜的中国艺术面貌。宣纸的诞生和发展,与书画创作技法、风格的变迁相辅相成,赋予中国书画艺术深厚文化内涵与独特审美价值。深入研究宣纸的性能与特点,挖掘其中蕴藏的中华美学精神,对推动书画创作有所裨益。

何谓宣纸?
  宣纸的产地在今天的安徽泾县,因其隶属于曾经的宣州而得名。宣纸作为纸张专有名词出现,最早见于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另据《旧唐书》等典籍记载,宣纸在唐代已成为贡纸。宋代,宣纸的需求量大增,受到文人墨客珍爱。宋代诗人王令写道:“有钱莫买金,多买江东纸,江东纸白如春云,独君诗华宜相亲”,江东即包括宣州、歙州等地。元明之际,宣纸开始以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为主要原料并延续至今,从此宣纸成为主要绘画材料。明代,生宣特有的润墨性和渗透性,使水墨写意有了长足发展,书画作品风格也更为多元。清代,宣纸的纸质、品种等进一步发展,销往各地。虽然决定艺术作品质量好坏的根本因素不只是材料,更是艺术家的创造力,但材料本身依然占有特殊位置。
  “片纸非容易,措手七十二。”宣纸制作技艺被誉为世界手工造纸技艺的“活化石”。一张宣纸,若按传统技艺制作,从原料到成品要经历108道工序,对水质、器具、工艺等都有严格要求。因此,尽管日本也有从中国运去的宣纸原料,但由于缺少泾县小岭的水,所以在优质净皮类宣纸生产方面仍稍逊一筹。“至薄能坚、至厚能腻”,原料配比的不同使宣纸的性能、特点也不同。比如,特种净皮类宣纸的檀皮含量最高,故而纸性坚韧,润墨性好。不过,并非檀皮含量越高就越适合作画。
  中国画的诗性抒发与意境营造,离不开对宣纸特性的把握。纸的厚度影响着发墨的灰与黑、托裱后的润与燥。纸的质地越结实、越厚,所承载颜色厚度的能力越强,越经得起“折腾”,适合反复修改;其弱点是发墨后墨色发灰。从画面托裱后的效果来看,纸的质地越薄,托出来的效果越润、越透明,但创作者驾驭水分的难度也越大。其缺点是不能反复修改墨与色,最好在一至三遍以内完成创作。无论厚薄,能留住笔触的生动与鲜活,才是好宣纸。
  纸与水的“交响”,带来墨与色的氤氲变化以及独特的肌理、气脉、画境,正如郭沫若所言,“宣纸是中国劳动人民所发明的艺术创造,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了它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

如何选择宣纸?
  首先,根据创作需要选择生宣、熟宣或半生熟的宣纸。在原纸基础上,以传统工艺进行砑光、打蜡、染潢、防蛀、染色、施胶等,使其改型、改性后即为熟宣。生宣与熟宣的艺术表现效果完全不同。不洇水的熟宣更适配工笔,喜层层晕染、反复水洗,这样画面才有透明感;如果遍数少,墨或色沉不下去,便会浮在纸面,显得画面很脏。生宣则恰恰相反,创作时一气呵成最好,如此才有湿润的效果,适配写意。因为生宣对第一遍勾染时的水、墨、色敏感度最高,可将其迅速吸入纸张深层,而随着皴染遍数的增加,其敏感度会逐渐降低而使色、墨积于纸张表面。创作者灵活运用生宣和熟宣的特性,展开多样艺术探索。像明代徐渭的《杂花图》、清代朱耷的《河上花图》等作品,便是笔墨酣畅之作,水墨淋漓的画面传递出画家的激情。清代恽寿平兼工带写,以没骨等画法,形成了清丽脱俗的画风。
  宣纸有“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的美誉,基于此,挑选宣纸有两个简单的方法:一是听,二是看。所谓“听”,是拎起宣纸的一角抖动,若听起来声音柔和,则是好纸。所谓“看”,是把宣纸对着强光进行观察,若出现一团团的棉絮状物,则说明檀皮含量高。
  每种宣纸的柔韧性、润墨性、胶着性等都有所不同,会因创作内容、形式以及创作者的技法、心境而呈现不同的水墨效果,创作者需要根据这些因素综合考量宣纸的选用。
  对于创作者来说,尽可能选用质量好的宣纸。尤其是工笔画创作,往往耗时较长,纸质差会使画面效果大打折扣——在差纸上进行十几遍甚至几十遍的深入刻画,经托裱后许多痕迹容易消失不见;好纸一经托裱,之前的笔触都能显现出来。这是二者最本质的区别。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名牌宣纸,如果出厂时间不长都会存有一些“火气”,特别是第一遍上墨或设色时,会出现一些雪花般的白点。将纸放置一段时间后,其“火气”自然褪去,纸张也有了柔性,此时才是最佳使用状态。完全熟悉不同宣纸的特性后,创作者构思画作时也会胸有成竹。

怎样用好宣纸?
  宣纸特别是生宣,创作者驾驭起来有一定难度。皮纸、高丽纸、熟宣对水分远不及生宣敏感,掌控难度相对小,但掌控难度和墨色效果常常是成正比的。如何适应生宣的特性?早在大学期间,我便反其道而行之,选择以生宣作为工笔画创作的主要材料。为了能精确控制线条的水分,掌握宣纸对墨、色的承载力和渗透力,我不惜冒作业丢分的风险,用生宣临摹本应该用熟绢来完成的作品。在创作中,我认真体会用笔的笔触、力度,观察矾水和颜色干透后褪色的程度,辨析生宣的长处和短处,逐渐认识到如何正确发挥生宣的优势。与此同时,我在课余有计划地对影响创作的若干因素,如素材积累、构图、线条、布局、色调等进行准备和练习,为日后的创作打牢基础。
  质地绵韧、挫折无损的宣纸,既有利于笔墨韵味的呈现,也可以形成独特的审美效果。以人物画为例,宣纸与其它绘画材料相比主要有三点优势。一是可以通过水墨的自然渗化、晕染效果实现极简和精致的对比,比如以泼墨表现的服饰与深入刻画的五官可形成较强对比。二是毛笔的性能、笔型、含水量与宣纸的柔性、对水分的敏感相得益彰,能产生丰富的笔触和千变万化的韵致,从而使画面更加耐看。三是在宣纸上,人物面部刻画的笔触更鲜明、更留得住,画者通过笔触来塑造体、面,更易产生雕塑般的厚重感。
  纸上谈兵易,躬身实践难。对于某些绘画材料,创作者只要经过几个月的培训,便可掌握其主要性能,而要真正对宣纸的运用做到“得心应手”,不下一番功夫是达不到的。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湿壁画以及后来的亚麻布、色粉纸、水彩纸等相比,没有哪一种材料能像宣纸那样变化丰富。中国画创作者应当在宣纸的研究与运用方面持续深耕,因为当中国的艺术家抛开了中华民族所独有、擅长的工具和材料,就像欧洲的画家丢弃了油画布、音乐家舍弃了钢琴和提琴一样,其结果必然是艺术作品因缺乏特色特质而流于一般。
  (《人民日报》2024年12月1日第8版,作者为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安徽社科界
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简称安徽省社科联)是中共安徽省委领导下的学术性人民团体。是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宣传、学术交流的组织者和协调者,是省委、省政府联系我省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
 最新文章